2009年高考二輪復習專題--古代議論文閱讀
一、考點介紹
古代議論文在古代散文中繼承了先秦諸子散文長于論辯、說理的特點,也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的瑰寶。在高考試題中所占比例雖然小一些,但它畢竟給高考文言文試題的選材吹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但其難度明顯高于記人敘事的文章?忌陂喿x時首先要有議論文的常識,注意用議論文閱讀的“三要素”(論點、論證、論據(jù))的知識指導自己的閱讀
二、高考真題
19.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以臣名之 名( ) (2)臣故畜?牛 畜( )
(3)公誠愚矣 誠( ) (4)管仲正衿再拜曰 正( )
20.下列句中“為”字用法與另三句不同的一項是(2分)
A.是為何谷 B.何為以公名之
C.以臣為愚 D.故名此谷為愚公之谷
21.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使堯在上,咎繇為理,安有取人之駒者乎?
(2)若有見暴如是叟者,又必不與也。
22.從全文看,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桓公、管仲都認為愚公不是愚者。
B.桓公、管仲都認為愚公是愚者。
C.桓公認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認為他不是愚者。
D.桓公認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認為他是愚者。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固有誣人也 固:原來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 巧:靈巧
C.是以舜無佚民 是:此;這
D.豈足多哉 多:稱贊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 魯定公問于顏回曰 B. 子亦聞東野畢之善御乎
勾踐說于國人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 善則善矣 D. 舜不窮其民力
此則寡人之罪也 樊噲側其盾以撞
13.下列對魯定公由“不悅”轉(zhuǎn)而為“悅”的原因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顏回的話在政事方面給魯定公以有益的啟示。
B.顏回能公正地評價東野畢的馭術。
C.顏回詳盡地分析了“馬窮則佚”的原因。
D.顏回準確地預測了東野畢“馬將佚”。
1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魯定公開始認為顏回對東野畢有偏見,后來,在掌管畜牧的官員的進諫下,他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B.顏回認為,不管是馭馬,還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則就會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
C.顏回認為東野畢的馭馬技能雖然比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樣,都遠未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
D.魯定公心悅誠服地向孔子轉(zhuǎn)述了顏回的話,孔子分析了顏回之所以成為顏回的心理原因。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累旬日不見其巔際 累:連續(xù) B.杳莫測其所窮 窮:盡、完
C.于是其詩益工 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 沒:淹沒、遮掩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 肝膽為之悼栗
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B 既覽必發(fā)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 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
C 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
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D 庭學其試歸而求焉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7.下列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都體現(xiàn)陳庭學能從中獲得“山水之助”的一組是 ( )
①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唐、滟預之虞 ②屢從大將北征,有勞
③楊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戰(zhàn)攻駐守之跡
⑤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 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川蜀山水險峻奇特,非有官職、有財富、有才能、會寫文章、年富力強的人不能到達,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陳庭學,能做詩,曾任中書左司掾、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等官職。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勝,每次游覽都寫詩記述。
C.作者因?qū)W業(yè)未成、戰(zhàn)亂等原因未能實現(xiàn)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對陳庭學游覽而歸的收獲,感嘆自己因年老已難以做到了。
D.作者認為山水名勝能使人的情、志、學等方面上一個臺階,此外,應該還有高于“山水之助”的東西,那就是孔學儒道。
第Ⅱ卷(共126分)
三、(20分)
22.作者以兵家術語口口口口來闡述為文之道。(2分)
23.根據(jù)文意,"筆奇"("筆翻空則奇")、"詞暢"("詞旁搜曲引則暢")的含義是(4分)
筆奇:
詞暢:
24.對"復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題無余蘊矣"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再圍繞文題廣泛搜集材料,對于其中所含意蘊就可以一覽無余。
B.再圍繞文題全面地思考將要涉及的內(nèi)容,就可以充分開掘其中的意蘊。
C.反復圍繞文題廣泛搜集材料,就可以發(fā)現(xiàn)原先的題目缺乏深刻的意蘊。
D.反復圍繞文題全面地思考將要涉及的內(nèi)容,就會發(fā)現(xiàn)原先的題目不夠含蓄。
25.本文闡述了有關寫作的 與 兩個方面。(2分)
(五)【2005年天津卷】三、(12分,每小題3分)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 謀:為……謀劃。
B.請治劍服 治:備辦。
C.莊子入殿門不趨 趨:小步快走
D.王乃校劍士七日 校:使……較量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日夜相擊于前 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B.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不厭 甚矣,汝之不惠
C. 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 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D. 太子乃與見王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13.下列句子中直接記述莊子言行機智的一組是
①“莊子當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
③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 ④“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
⑤“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⑥“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⑤④
14.下列對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莊子劍術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擊殺一人,奔走千里銳不可當,因此趙文王稱之為“天下無敵”。
B.莊子采用比喻、夸張、對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勸諫趙文王。
C.莊子說,劍有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三種,委婉地指出趙文王所好實際是天子之劍,而不是庶人之劍。
D.《說劍》這篇文章,主旨是勸說趙文王不要爭斗,反映了莊子清靜無為的思想。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D.條其言,書于褒城驛屋壁 條:整理。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視其沼,則淺混而污 以賣州縣者乎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且刺史、縣令,遠者三歲一更 今者天下無金革之聲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四海之大,有幾人欽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由是崇侈其驛,以示雄大 B.則必折篙破舷碎?而后止
C.則必枯泉汩泥盡魚而后止 D.囊帛櫝金,笑與秩終
1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驛由宏麗變?yōu)槠茢〉脑,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民風奢靡的不滿。
B.文中"舉今州縣皆驛也"承上啟下,是連接二、三兩段的關鍵,表明天下凋敝與驛站破敗事異而理同。
C.文章借題發(fā)揮,以一驛之興廢推及天下之盛衰,寓議于敘,切中時弊,有小中見大之妙。
D.因官制不善而吏治敗壞,因吏治敗壞而生民困頓,文章將批判的鋒芒指向了朝廷。
(七)【2006年湖北卷】三、(9分,每小題3分)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邊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徙高談虛論 徙:只是
B.及有試用,多無所堪 堪:勝利
C.至乃尚書郎乘馬,這糾劾之 糾:糾正
D.本文羈旅 羈旅:寄居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主張士大夫要應世經(jīng)務,不要白白浪費君王的俸祿。
B.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愛中下層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騎果下馬受到朝廷官員的稱贊為例來批評時風。
D.重視農(nóng)耕是立國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農(nóng)民的辛勞,才能做好其他事務。
第II卷(非選擇題 共114分)
注意事項:
第II卷共4頁,用0。5毫米黑色的簽字筆或黑色墨水鋼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答在試題卷上無效。
四、(24分)
(八)【2006年湖南卷】三、文言文閱讀(12分,每小題3分)
四、文言文翻譯、古詩詞賞析和古詩文默寫(21分)
22.本文第一、二段分別敘述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分)
23.下列說法符合文意得一項是 (3分)
A.半野園自相國逝世后即遭廢棄,早已不復昔日勝景。
B.陳君久居京師,日久天長,內(nèi)心煩悶,想返回故鄉(xiāng)。
C.本文是陳君通過杭君的介紹,邀請作者特意撰寫的。
D.陳君在粵西做官時和其他平庸官吏的表現(xiàn)并不相同。
24.作者規(guī)勸陳君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概括) (2分)
25.這是一篇諷喻文章,它在寫作上的特點是□□□□。(2分)
(九)【2007年安徽卷】三、(9分,每小題3分)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遺者 遺:贈送 B.示周、秦、漢、魏以上人 示:告訴
C.必盡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厭 厭:滿足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當一硯之用,不知其為古也/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辱而不知羞/溪雖莫利于世,而善鑒萬類;
C.則庸俗人亦從而效之/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 D.不能盡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從一方古硯起筆,圍繞人們對待古物的不同態(tài)度展開議論,借題發(fā)揮,聯(lián)系現(xiàn)實,最后點明了寫作緣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傳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產(chǎn)生的那個時代,只是被當作一件普通的物品來對待的。
C.作者認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風雅,或諂媚權貴以逐利求進。
D.文章對當時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風氣進行針砭,體現(xiàn)了作者直面時俗的批判精神和卓爾不群的個性特征。
(十)【2007年北京卷】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
(十一)【2007年湖南卷】三、 文言文閱讀(21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翻譯題9分,簡答題3分)
(十二)【2007年江西卷】三、(12分。每小題3分)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催科與撫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濟 濟:補益。
B.如是而后賦可完 完:結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請。
D.比歲蠲,比歲免 比歲:連年。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計 B.陽城以拙蒙賞/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C. 國家之需賦也,如枵腹待食/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D.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懾于黜罰/(懷王)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說明“催科”危害的一組是
①為令之難,難于催科 ②竭澤而漁,明年無魚
③窮民之輸將也,如挖腦出髓 ④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賦不盡完之為愈也
⑤蓋由古昔為然,今非其時矣 ⑥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用“駝醫(yī)”治死駝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擇手段催繳賦稅的危害,表達了作者對飽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駝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駝醫(yī)”告到了官府,“駝醫(yī)”辯白說,自己的職業(yè)是治療駝背,只負責使駝背變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負責催科的官吏,不顧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獄關押等手段催繳賦稅,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當時的催科與前代、二祖時相比照,認為催科過于嚴厲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責任在于朝廷,表達了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諷諫之意。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22.第一段中與”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1分)
23.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古代文士和武將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條。B.天下安定之時,文士發(fā)揮的作用更大。
C.后世的文士、武將只注重自己的名聲。D.作者對于寫文章和行軍打仗都很擅長。
24.“可以觀,可以法,可以戒”運用了修辭手法,它的表達效果是___________(2分)
25.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話回答)(3分)
(1)__________(2)__________
(十三)【2007年天津卷】三、(12分)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樂正夔[注]一足,信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 進:進用
C.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jié)也 節(jié):關鍵 D.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
1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聞而審,則為福矣/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nbsp; B.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于王
C.有聞而傳之者曰/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13.下列各項中每句話都能體現(xiàn)本文主旨的一項是
①夫傳言不可以不察。②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③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
④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⑤是非之經(jīng),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⑥緣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4.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段通過齊桓公、楚莊王、吳王、智伯的故事,說明對別人的話要仔細分析,認真核查。
B.第三段與夔、丁氏、子夏有關的文字,說明不結合語言環(huán)境,不推究事理,就會造成誤解、誤傳。
C.本文分別以生活事例、歷史事實和寓言故事作為論據(jù),夾敘夾議,深入淺出。
D.文中有的事例“類是而非”,有的事例“類非而是”,分別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
第Ⅱ卷
(十五)【2008年湖北卷】三、閱讀文言文,完成10-12題(9分,每小題3分)
(十七)【2008年天津卷】三、(12分)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家之與家之相篡, 篡:劫奪?
B. 人之與人之相賊 賊:偷竊?
C. 何以易之 易:改變?
D. 脅息然后帶 脅:收斂
12.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 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B. 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
洎牧以讒誅,邯鄣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C. 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
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D 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
13.下面各項中每句話都能體現(xiàn)本文主旨的一項是
①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diào)。?
②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害故也。?
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14.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對他人懷有仁愛之心、實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質(zhì)疑展開論說,闡述了“兼愛”的可行性,說理嚴密具有說服力。
C.“兼愛”的好處遠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處。士君子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這是識小利而不識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舉事例進行論證,夾敘夾議,說理深入淺出。
第Ⅱ卷
注意事項:
1. 答卷前將密封線內(nèi)的項目填寫清楚。?
2. 用鋼筆或圓珠筆直接答在試卷上。?
3. 本卷共11小題,共108分。
四、(18分) ?
三.名校試題
1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無聘之者。 聘:下聘禮求親
B.有陋汝者,奈何 陋:認為……丑陋
C.吾試數(shù)處女過失 數(shù):數(shù)落,責備
D.且處女性情姿態(tài)如此,又不自媒 自媒:推銷自己
17.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處女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一組是( )
①鬻賣粉黛者過處女之門而不售
②兒女相聚笑樂,處女獨深思不與語
③此處女之所以年二十而無聘者也
④世之所艷羨者,真為美矣
⑤處女變色,拂衣而起,趨而歸,誓終身弗與通
⑥東鄰有處人,貞淑而美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18.下列對原愿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所謂的“處女”;實為作者自況,“鄰女”則喻世俗:這里所表現(xiàn)的,不單是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志行,聯(lián)系作者的思想,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
B. 本文以對比手法為主,寫“處女”的品格磊落,而“鄰女”濫嫁,表現(xiàn)了清初士人對于國家民族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極能發(fā)人深省。
C.聽了鄰女的一番教導后,處女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許多地方有過失,決心改變自己,拂衣整袖后就立即起身跑回家,發(fā)誓這一生一定要通曉善嫁之理。
D.本文寫人很有藝術感染力,無論是寫鄰女聳肩、縮脖子、捧腹大笑的不屑神態(tài),還是寫處女遠離世俗、落落寡合的神情,都顯得繪聲繪色,形象宛然。
8.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歸其原,數(shù)日亦死 歸:移回
B.客過而尤之曰 過:指出過錯
C.請具硯削牘 牘:書版
D.花之怨以死也誠宜 誠:確實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以其猶奇于新也 B.舊有數(shù)木,移其位讓焉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其若是,孰能御之
C.不自怒而怒花,過矣 D.夫天下之荊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夫晉,何厭之有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卻在冬季買了牡丹種在庭院里,導致其花期紊亂,不足一個月就死去了。
B.主人認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還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處。
C.客人認為如果主人處理得當,舊牡丹雖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舊牡丹死了,主人不責怪自己反而怨舊牡丹,是錯上加錯。
D.作者以牡丹的遭遇喻指封建社會中人才的遭遇,委婉含蓄地批評了封建統(tǒng)治者僅憑自己的喜怒而對人生殺予奪的社會現(xiàn)實。
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120分)
四、(24分)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長則無裊娜之致 致:獲得
B.得時聞鼓吹者 鼓吹:此指蟬唱和鳥鳴
C.鳥之防弋,無時不然 弋:用系有繩子的箭射鳥
D.隔嬋娟而不使見者 嬋娟:指月亮
9.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B.
C. 。.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垂柳之可愛寫到蟬附鳥集,因而能讓人“時聞鼓吹”,“耳則無時不悅”,于裊娜重柳的蟬唱鳥鳴中產(chǎn)生一片悅情,尋覓到一種生活的樂趣。
B.文章寫鳥在白天有“虛患之念”,故“欲鳴而不得,鳴亦必無好音”,清晨則無“防患之心”,故“自能畢其能事”“一鳴驚人”,兩相對比,突出“鳥音宜曉聽”的觀點。
C.文章由“悅耳”引出一段關于“鳥聲”的探幽發(fā)微的議論,句句寫鳥,又似句句非止于寫鳥:曉時鳥鳴,一無所慮,其聲清月越明澈,自由透脫,此間豈無寄歟?
D.文末由“種樹之樂”寫到種樹之“不便”在于“枝葉繁冗,不漏月光”,這是“樹木無心”與“人無心”造成的?此崎e筆,實則體現(xiàn)了事物都有兩面性的辯證思考。
第Ⅱ卷。ǚ沁x擇題 共120分)
四、(23分)
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嘗觀虞人有生致者 致:抓獲、捉到
B.其穿巾孔箱之患 孔:打洞,使動用法
C.某既居,果遭其暴耗 暴:輕慢
D.予以是益寶貍矣 寶:珍視,意動用法
11.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我家”老鼠“恣橫”的一組是
①與役夫更吻驅(qū)呵,甚累神抱 、诨驎狐w?凵縮,須臾復來,日數(shù)十度 、蹚堊ρ窖,劃泄怒聲 、芩鬼,果有鼠數(shù)十輩接尾而出 ⑤借櫝以收拾衣服,未頃,則櫝又孔矣 、薷湿s鮮肥,又資鼠口腹矣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作者在新昌里的客舍,以前曾經(jīng)是富庶人家的糧倉,所以鼠患為重,到處都是老鼠洞,天天都有老鼠頻繁出入。
B.作者為了徹底杜絕鼠患,曾經(jīng)花了二三十天時間掘地找鼠洞,但終究沒有成功,以致煩心不已,而患了癢病。
C.作者認為如果沒有貍貓的存在,就算紅墻白壁終究也會成為老鼠的家園,美酒佳肴終究也會進入老鼠的口腹,憑借人力,就是再勞累也沒有抵御老鼠的辦法。
D.文章結尾,作者用諷喻的手法指出,若不任用君子來端正方向,放縱小人橫行和暴戾,其后果不僅僅是禍害人間。
四、(24分)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由錦衣經(jīng)歷上書詆宰執(zhí) 詆:詆毀
B.特薄其譴,徙之塞上 薄:減輕
C.予謹識之 識:記述
D.特憫其人,矜其志 矜:敬重
3.下列對這篇文章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篇交代了沈君與“宰執(zhí)”之間勢不兩立的關系,接下來不直接寫沈君與“宰執(zhí)”的正面沖突,而是將筆墨轉(zhuǎn)到寫塞外,集中抒發(fā)沈君無辜陷罪流放的悲憤。
B.文章揭露了當時官員玩忽職守、邊塞軍備松弛、將士畏敵瀆職甚至殘害百姓以冒功的種種現(xiàn)象,從而揭示出沈君文章廣闊的社會背景和反映現(xiàn)實、揭露現(xiàn)實的積極意義。
C.文章全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剛直,也突出了沈君詩文的戰(zhàn)斗精神和重要價值,洋溢著對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
D.本文是為沈君的文集而作,卻從沈君其人寫起,表現(xiàn)其“古之志士之遺”的風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結構、遣詞造句、藝術特點等評介的窠臼,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10.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始歸趙氏 出嫁 B.亦復脫衣市易 易 交換
C.每朔望謁告出農(nóng)歷 初一 D.比至,果大服柴胡 接連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憂患得失,何其多也/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無傷也,是乃仁術也
12.下列各項中,不能說明她和丈夫窮心盡力搜索、整理金石書畫的是 ( )
A.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
B.所未見之書,遂盡力傳寫,浸覺有味
C.必不得已,先去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
D.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
13.文言文翻譯:(每小題3分,共9分)
(1)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2)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
(3)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先王立禮,所以進人也 進:提拔
B.元慶宜伏辜 辜:罪
C.教之不茍,元慶不宜誅 茍:馬虎
D.然后旌其閭墓 旌:表彰
9.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居禮者不以法傷義
斧斤以時入山林
B.仁之所利,蓋以崇德 今已亭亭如蓋矣
C.今若釋元慶之罪以利其生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D.編之于令,永為國典 茍全性命于亂世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一篇議論文,文章談法說禮,先敘后議,敘議結合,通過徐元慶“手刃父仇,束身歸罪”這一案例,闡述了“禮”與“法”的辯證關系。
B.作者認為,對徐元慶不予處置,于法不容;予以處置,于禮不合。這就是徐元慶案的特殊性。
C.在作者看來,徐元慶殺害朝廷命官,雖然觸犯“國章”,有違“政綱”,但為父報仇,情有可原,束身歸罪,勇氣可嘉,所以其罪可恕。
D. 作者認為,徐元慶之所以孝義高尚超過古人,行為正義使當時的人佩服,是因為他舍生忘死達到了道德標準,這個道德標準是符合禮義的。
第Ⅱ卷(共120分)
四、(22分)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恨子不識范文正公 恨:遺憾
B.彼三杰者,皆得從之游 游:交往
C.漢中之言,無一不酬者 酬:報答
D.其于仁義禮樂,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長
6、下列各組加點虛詞,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士有自京師來者 然不敢辭者,自以八歲知敬愛公
B.盡以告之 因蜀之資,以爭天下
C.彼三杰者,皆得從之游,而公獨不識 欲須臾忘而不可得
D.如伊尹、太公、管仲、樂毅之流 如火之熱,如水之濕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現(xiàn)蘇軾對范仲淹敬仰的一組是:
①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
③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
⑤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
A. ①②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小時候所聽說的《慶歷圣德詩》,頌揚了包括范仲淹在內(nèi)地十一個人,所以蘇軾對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沒能見到他。
B.蘇軾認為,自己已認識了韓琦、富弼、歐陽修三人,遺憾還沒認識范仲淹,答應為其作序,是為了實現(xiàn)結識范仲淹的愿望。
C.蘇軾舉伊尹、太公、淮陰侯、諸葛孔明等人為例,是為了說明范仲淹就像他們一樣,早就有輔佐人君稱王稱霸的抱負,并且一以貫之,終身不易。
D.這篇序言如敘家常,通過童年的記憶、考中進士后的結交逸事等的敘寫,著力歌頌了范仲淹的功德,表達了自己對范仲淹的傾慕之情。
一、(12分,每小題3分)
9、 下列加點的字與所給例句中加點的“明”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A.至若春和景明
B.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C.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
D.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10、下列加點字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B. 幼吾幼
百姓之不見保 以及人之幼
C. 度,然后知長短 D. 吾力足以舉百鈞
王度之!”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11、 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B. 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C. 有復于王者曰 D.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12、 下列對本文段的判斷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段選自《孟子》,文中孟子極力宣傳了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張,指出“王之不王”是因為齊王沒有實行仁政,而不是做不到。
B.文中引用了《詩經(jīng)》的內(nèi)容,借以說明推行仁政,必須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再推而廣之,才能有效地治理國家。
C.“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是互文的句子,意即“推恩”可以“保妻子”,也可以“保四海”;“不推恩”則保不了“四海”,也保不了“妻子”。
D.文段中突出運用了比喻、比擬、對比和排比等手法來加強說理的氣勢,正體現(xiàn)了《孟子》善喻善辯、咄咄逼人的語言特色。
13、把下列畫線的文言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①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譯文:
②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譯文: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
譯文:
送蔡元振序
曾鞏
古之州從事①,皆自辟士,士擇所從,故賓主相得也。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今之州從事,皆命于朝,非惟守不得擇士,士亦不得擇所從,賓主豈盡相得哉! 如不得其志,未可以輒去也。故守之治,從事無為可也;守之不治,從事舉其政,亦勢然也。議者不原其勢,以為州之政當一出于守。從事舉其政,則為立異,為侵官。噫!從事可否其州事,職也,不惟其同守之同。則舍己之是而求與之同,可乎不可也? 州為不治矣,守不自任其責,已亦莫之任也,可乎不可也? 則舉其政,其孰為立異邪? 其孰為侵官邪? 議者未之思也。雖然,跡其所以然,豈士之所喜然哉! 故曰,亦勢然也。
今四方之從事,惟其守之同者多矣。幸而材從事,視其政之缺,不過室于嘆、途于議而
已。脫然莫以為己事。反是焉,則激。激亦奚以為也? 求能自任其責者少矣。為從事乃爾,為公卿大夫士于朝,不爾者其幾邪!
臨川蔡君,從事于汀,始試其為政也。汀誠為州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誠未治也,人皆觀君也。無激也,無同也,惟其義②而已矣,蔡君之任也。其異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亦蔡君之任也。可不懋歟? 其行也,來求吾文,故序以送之。
注:①從事:官名,州郡長官之僚屬,副職,如從事史、從事中郎、別駕從事、治中串等②義:同“宜”,適宜、適當,有分寸。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5―9題。
二、高考真題
(一)【2004年上海卷】 19.【解析】:此題考查文言詞語的理解,能力層級為B級。“名”是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富”是名詞用作動詞。養(yǎng):“試”是副詞,的確、實在;“正”是使動用法,使……正。本題考詞義解釋。詞義的解釋,一是靠平時積累,掌握常用虛詞、實詞的基本義項和用法(包括活用),二是靠基本的語法分析,弄清某詞在句中充當?shù)某煞。[1]小題中的“名”處在謂語的位置上,活用為動詞,是"命名"之意。[2]小題中的“畜”是通假字,同“蓄”,是“飼養(yǎng)、養(yǎng)”的意思。
【答案】(1)命名 (2)養(yǎng) (3)確實(或:真) (4)使……正(或:整理好)
20. 【解析】此題考查文言詞語的理解,能力層級為B級本題考詞的用法辨析。解這類題主要靠語法分析,當然也要有基本積累。B項“何為以公名之”是個疑問句,有賓語前置的現(xiàn)象,所以選定B項。A中的“為”是動詞,可譯為“是”; B中的“為”是介詞,可譯為“因為” ;C中的“為”是動詞,可譯為“是”; D中的“為”是動詞,可譯為“作、為”: A C D中的“為”都是動詞。B項“為”是介詞,因為。
【答案】B
21. 【解析】此題考查文言句子的動手翻譯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第(1)句中“使”應解釋為”假使”;“在上”指主持政權;“為理”指做法官;“安”表疑問,譯為“怎么”。第(2)句“見”譯為“被”,“暴”譯為“欺負”,“與”譯為“給”。把古文句子譯為現(xiàn)代文,必須譯準關鍵詞,補出重要省略成分,理順特殊句式,并使文句通暢。 (1) 中重點詞:“使”“理”“安”,兼顧全句的通順;(2)中重點詞:“見”“暴”“與”,兼顧被動句。這兩句話都要翻譯為假設關系復句。
【答案】(1)假使堯在上主政,咎繇當法官,怎么會有奪人馬駒的呢?(2)如果有人像這個老人一樣被欺負,也一定不會給他馬駒的。
22. 【解析】此題考查文言文內(nèi)容的把握,能力層級為C級;腹詾橛薰怯拚,有“桓公曰:‘公誠愚矣!’”為證。管仲不認為他是愚者,有“公知獄訟之不正,故與之耳”為證。本題考理解判斷。解這類題目,應當細讀原文,抓住關鍵語句。從此題來看,應當選擇C項。本題A項陳述顯然錯誤:桓公并沒有聽懂愚公的真正意思,而管仲則理解他是對社會不滿而故作愚語。
【答案】C
23. 【解析】此題考查文言文信息的篩選,能力層級為C級!罢埻硕拚笔蔷o接“公知獄訟之不正,故與之耳”,因此“請退而修政”的原因是“獄訟之不正”現(xiàn)象的存在。“修政”的內(nèi)容也當然是指法制建設。本題考理解歸納。此題答案要從文中提煉、推論出來。題目問的是管仲,當然到他的話中去找答案。從文中可知老人所“知”的,就是管仲所憂的,即“獄訟之不公”;“修”就是要變“不公”為“公”。
【答案】獄訟之不正 完善法制
附參考譯文:
齊桓公外出打獵,追趕一頭鹿,進入山谷之中。看到一個老者就問他說:“這叫什么山谷?”回答說:“叫愚公谷。”桓公說:“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回答說:“因為我來命名的!被腹f:“現(xiàn)在看你的形態(tài)舉止,不是愚人啊,為什么因為你來命名呢?” 回答說:“請讓我告訴你:我從前養(yǎng)了一頭母牛,它生了一只小牛,小牛長大了,我賣掉小牛買了小馬駒。有年輕人說:‘牛不能生馬!谑菭恐R駒離去了。鄰居們聽說了,就認為我愚,所以命名這個山谷為愚公谷。”桓公說:“你的確愚啊!你為什么給他呢?”桓公于是回來了。第二天上朝,把這件事告訴管仲,管仲正了正衣襟拜了兩拜說:“這是我的過錯啊。如果是堯做君主,咎繇做法官,怎么會有人去取別人的馬駒呢?如果有別人像這位老者這樣被搶奪,也一定會不答應。老者知道打官司斷案不公正,所以就給他了。請讓我回去整頓政治。”孔子說:“弟子們記著,像桓公這樣的霸君、管仲這樣的賢助,尚且還會有把智者當作愚者的時候,更何況那些才能比不上桓公、管仲的人呢!”
(二)【2004年廣東卷】11.【解析】此題考查對文言實詞詞義的掌握情況。能力層級為B級。B中的“巧”是“高妙”“擅長”的意義。
【答案】B
12.【解析】此題考查常見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能力層級為B級。A中的都是介詞,可譯為“對”。B中的“之”都是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的作用。C中前面的“則”是連詞,表示并列關系,后面的“則”是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D中的“其”都是代詞,指代前面的人物。
【答案】C
13.【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深層含義的理解與判斷。從文中容易看出,A項陳述的是中心重點。
【答案】A
(三)【2005年福建卷,二】5.【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用法。C.“工”在此處應當理解為“巧妙,精巧”。
【答案】:C
6.【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A項“為”,介詞,由于,因為/介詞,被;B項“以”,連詞,表目的,來/連詞。表原因,因為;C項“而”,連詞,都表示轉(zhuǎn)折,可是;D項“焉”,代詞,代“志”/語氣詞,無義。
【答案】C
7.【解析】本題著重考查考生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②是他人蜀的原因;⑥與山水無關。
【答案】:B
8.【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考生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項中的“有財富”,在原文中沒有體現(xiàn),不能看作入蜀的必要條件。
【答案】:A
22.【 解析】此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原文有“而以避實擊虛為百戰(zhàn)百勝之法“,據(jù)此可作答。
【答案】避實擊虛
23.【解析】此題考查重點文言語句的理解能力!胺铡爸械摹翱铡迸c“實”相對,意為“空靈、不呆滯、靈活”。
【答案】筆法靈活出奇 引經(jīng)據(jù)典,貼切通暢 “旁搜曲引”意與“旁征博引”相近,為“引經(jīng)據(jù)典”之意。
24.【解析】此題考查重點文言語句的理解能力。題干中重點詞語是“周索”“題”。索,思索、探索;題,承上文,即作文的題目。據(jù)此可判定A、C、D三項表述不準確。
【答案】B
25.【解析】此題考查全面理解、整體把握文意的能力。 原文前五句談寫作技巧,第六至第八句談審題立意,后文再談寫作技巧。
【答案】審題立意寫作技巧
26.【解析】此題考查全面理解、整體把握文意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思辨性!耙詳(shù)言了之”是對“他人所數(shù)十百言“而言的,“排蕩搖曳”是對“他人數(shù)言”而言的,正所謂“詳人所略,略人所詳”。
【答案】因為兩者都是“避實擊虛”的為文之道的具體表現(xiàn)。對他人已作過的詳盡論述,自己只要在簡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對別人論述中的不到之處,自己就該充分地寫出獨到的見解來。
譯文:古代大將的指揮才能,大抵由天所授予。然而他們面對強敵卻能取勝,原因都是先了解敵兵部署的虛實,以避開實力攻擊虛弱部位作為百戰(zhàn)百勝的法寶。文士作文,難道不是這樣?文章立意能出人意料則巧,寫作的風格能一反平實則奇,文章布局能打破常規(guī)則險,用詞能廣泛搜求吸取則流暢。雖然古今名作很多,也絕沒有寫不出硬寫、就事論事、平鋪直敘,而能稱為好文章的。所以一個題目到手,必須靜心思考題目的主旨所涉及的范圍。從實字探到虛字,由有字句處,探到無字句處。這樣做了之后,再周密地探到四面八方,使題目內(nèi)涵清清楚楚。弄清題意動手寫作時,別人用數(shù)十百字還未能表達完的,我用幾個字就寫完它,等到篇幅完了,反而覺得有數(shù)十百字在筆下,言雖盡而意無窮。對于別人幾個字可寫完的,我則寫上數(shù)十百字,鋪陳起伏,搖曳多姿,等到寫完,反覺得紙上不多一字,這樣何必擔心文章未達到說理清楚、語言暢通、神完氣足的地步啊!這就是避實擊虛之法。大將軍用它作戰(zhàn),文士用它作文,縱橫天下,有此足夠了。
(五)【2005年天津卷】11.【解析】第11題: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A應解為“圖謀”。解析參看譯文。
【答案】A
12.【解析】第 12題: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虛詞的理解。C項均為連詞表修飾。A項中的“于”,前者翻譯為“在”,后者翻譯為“到”。B項中的“之”,前者為代詞,代指“讓這些人日夜不停地在自己面前擊劍”,后者為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項中的“與”,前者為“和”,后面省略“之”(莊子),后者為“結交、幫助”。
【答案】C
13.【解析】第13題: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信息的篩選能力。①項“莊子當能! 是 “左右”的話,不是“直接記述莊子言行機智”的。②項“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是間接表現(xiàn)莊子的機智。
【答案】D
14.【解析】第14題:本題考查考生對文意的分析概括能力分析見參考譯文。
【答案】B
15.【答案】(1)聽說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對斗劍的喜愛。(2)在趙國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3)您歇著吧,到館舍等待命令。
附譯文: 趙文王酷愛劍術,各方精于劍術的人蜂擁而至,因劍術而成為門客的超過了三千人。趙文王整日少理國政,讓這些人日夜不停地在自己面前擊劍,每年死傷都在百余人以上,可趙文王依然樂此不疲、不能滿足。
如此整整過了三年,趙國的國家實力日益衰落,各國諸候紛紛圖謀攻取他。對于這種嚴峻的形勢,趙太子悝雖然十分憂慮卻無計可施。無奈之下,他對近侍的人說:“誰要是能夠說服趙王停止比劍,我賞他一千金!弊笥业娜送扑]說:“莊子可以勝任!
太子派人攜千金去見莊子,莊子并不接受,而和使者一同去見太子,問:“太子有什么吩咐,為何賜我千金?”太子回答:“我久聞先生明達圣賢,誠奉千金以犒勞先生的仆從。先生不肯接受,我無話可說”。
莊子說:“據(jù)說太子準備讓我去說服趙王,阻止他對劍術的愛好。但是,一旦我對上勸說而違逆了趙王的心意,對下自然也就不合乎太子的旨意。那么,我自身就會遭到戮刑而死。倘若這樣,我怎能還用得著金子呢?反之,如果對上我能夠說服趙王,對下又能合太子意愿,那么,我在趙國想得到什么難道還會有困難嗎?”
太子說:“是的。父王所接見的,只有精于擊劍的人,他們都是蓬頭突發(fā)、低垂帽子、粗實的帽纓、短厚的上衣、瞪著眼睛且喘著粗氣連說話都困難的人。如果先生穿著儒士的衣服去進見,事情肯定會弄糟。
莊子說:“請為我備好劍士的服裝!
過了三天,莊子與太子一道穿劍士服去拜見趙王,趙王抽出明晃晃的寶劍等著。
莊子不急不忙地進入殿內(nèi),見到趙王也不行跪拜之禮。趙王說:“你想用什么話來開導我,而且讓太子先作引薦!鼻f子說:“我聽說大王喜好劍術,特地用劍術來參見大王。”趙王說:“你的劍術怎樣能遏阻劍手、戰(zhàn)勝對方呢?”莊子說:“我的劍術,十步之內(nèi)可殺一人,行走千里也不會受人阻留。”趙王聽了大喜,說:“天下沒有誰是你的對手了!”
莊子說:“擊劍的要領是,有意把弱點顯露給對方,再用有機可乘之處引誘對方,后于對手發(fā)起攻擊,同時要搶先擊中對手。希望有機會能試試我的劍法。”趙王說:“先生暫回館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將安排好擊劍比武的盛會再請先生出面比武!壁w王于是用七天時間讓劍士們比武較量,死傷六十多人,從中挑選出五六人,讓他們拿著劍在殿堂下等候,這才召見莊子。趙王說:“今天可讓劍士們跟先生比試劍術了!鼻f子說:“我已經(jīng)盼望很久了。”趙王說:“先生所習慣使用的寶劍,長短怎么樣?”莊子說:“我的劍術長短都適應。不過我有三種劍,任憑大王選用,請讓我先作些說明然后再行比試!
趙王說:“愿意聽聽你介紹三種劍。”莊子說:“有天子之劍,有諸侯之劍,有百姓之劍!壁w王說:“天子之劍怎么樣?”莊子說:“天子之劍,拿燕厙的石城山做劍尖,拿齊國的泰山做劍刃,拿晉國和衛(wèi)國做劍脊,拿周王畿和宋國做劍環(huán),拿韓國和魏國做劍柄;用中原以外的四境來包扎,用四季來圍裹,用渤海來纏繞,用恒山來做系帶;靠五行來統(tǒng)馭,靠刑律和德教來論斷;遵循陰陽的變化而進退,遵循春秋的時令而持延,遵循秋冬的到來而運行。這種劍,向前直刺一無阻擋,高高舉起無物在上,按劍向下所向披靡,揮動起來旁若無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斬斷地紀。這種劍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諸侯,使天下人全都歸服。這就是天子之劍。”趙文王聽了茫然若有所失,說:“諸侯之劍怎么樣?”莊子說:“諸侯之劍,拿智勇之士做劍尖,拿清廉之士做劍刃,拿賢良之士做劍脊,拿忠誠圣明之士做劍環(huán),拿豪杰之士做劍柄。這種劍,向前直刺也一無阻擋,高高舉起也無物在上,按劍向下也所向披靡,揮動起來也旁若無物;對上效法于天而順應日月星辰,對下取法于地而順應四時序列,居中則順和民意而安定四方。這種劍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內(nèi),沒有不歸服而聽從國君號令的。這就是諸侯之劍!壁w王說:“百姓之劍又怎么樣呢?”莊子說:“百姓之劍,全都頭發(fā)蓬亂、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纓粗實,衣服緊身,瞪大眼睛而且氣喘語塞。相互在人前爭斗刺殺,上能斬斷脖頸,下能剖裂肝肺,這就是百姓之劍,跟斗雞沒有什么不同,一旦命盡氣絕,對于國事就什么用處也沒有。如今大王擁有奪取天下的地位卻喜好百姓之劍,我私下認為大王應當鄙薄這種做法!
趙文王于是牽著莊子來到殿上。廚師獻上食物,趙王繞著坐席慚愧地繞了三圈。莊子說:“大王安坐下來定定心氣,有關劍術之事我已啟奏完畢!庇谑勤w文王三月不出宮門,劍士們都在自己的住處自刎而死。
(六)【2005年浙江卷,三】(12分,每小題3分)
11.【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B應為“臺階”的意思,其實從“堂廡甚殘”句中可判斷出是一個名詞。
【答案】本題正確選項為B
12.【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虛詞的理解。B表目的關系,“用來”意。(A前“則”表承接關系,后“則”表解釋關系。 C前“且”“況且”意,后“且”“暫且”意D前“之”為結構助詞“的”,后之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答案】本題正確選項為B
13.【解析】本題是對考生詞類活用能力的考查,與前幾年不同,是一題不變化的題。D名詞作狀語,余為形容詞作動詞。
【答案】本題正確選項為D
14.【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意的分析概括能力。A“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民風奢靡的不滿”表述不當。作者認為產(chǎn)生這一社會弊病的緣由,在于朝廷任用非人和官制不善。
【答案】本題確選項是A,
15.【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文言翻譯能力。
【答案】 (1)(褒城驛)在當時比其它驛站更為壯觀。
(2)(賓客)都是晚上到達早上離開,難道會有愛惜之心嗎?
(3)時間長的三年更換一次,時間短的一兩年更換兩次。
附文言文翻譯:
11.【解析】篩選文中信息。B項均為“養(yǎng)尊處優(yōu)”;C項前者為“崇尚空談”,后者說的晉的上層統(tǒng)治者,不是“士大夫”;D項前為“養(yǎng)尊處優(yōu)”,后為“崇尚空談”,與題干不符。
【答案】A
13.(1)【解析】這幾句文言文翻譯從整體看并不難,但要翻譯準確不容易。關鍵是要把握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子的通暢。重點詞:戰(zhàn)陣:戰(zhàn)場,資:收入
【答案】(1)在朝廷當官,不知道有戰(zhàn)場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祿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勞苦。(4分)
(2)【解析】重點詞:纖微過失意思是有小的過錯;捶楚,用杖打。
【答案】(2)有了小的過失,又不忍督責鞭笞,他們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聲,是因為(朝廷)掩飾他們的過錯。(4分)
(3)【解析】:重點詞:粒活用為動詞,吃糧食。
【答案】吃飯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沒有吃的就無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糧食,父親和兒子就不能保全。
(八)【2006年湖南卷】三、文言文閱讀(12分,每小題3分)
(十三)【2007年天津卷】三、(12分)
11.【解析】 這是考察學生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做這樣的題,一定要結合語境,可以把選項給出的解釋代入原文推敲。
【答案】A
12.【解析】 這是考察學生對常見文言虛詞的掌握情況。 A項的“則”是“副詞,就”的意思。 B項第一個“于”是“介詞,從”,第二個“于”是“介詞,向”。 C項的“而”是“連詞,表承接”;根據(jù)“結構相同,用法相似”的原則也可推斷。 D項的“之”是“代詞,這件事”。
【答案】 B
13.【解析】 這是考察學生對選文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篩選能力。一般用排除法,先確定自己不符合要求的兩句,再看選項,答案就出來了。 本文主旨是要具有“察”的精神,對人對事要仔細分析、推究事理。
【答案】B
14.【解析】這是考察學生對選文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篩選能力。這樣的題一般有一定難度,需要考生比較審慎地排查每一項的信息。 D項,有的事例“類是而非”,有的事例“類非而是”,說法很含糊;“分別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的說法也欠準確,除了文章開頭幾個事例有明顯的正反論證外,后面提及的孔子辨“一足”、丁氏之井、子夏辨豕等幾個事例似乎同時蘊含著正反兩個方面。
【答案】D
15.【解析】 這一小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語句的理解能力。 翻譯句子,一要弄清句式,二要字字落實。
第一句是個含有“……之所以……也”的因果判斷句,一般要翻譯為“……是……的原因”。第二句是個含有“非”的否定判斷句,一般翻譯為“……不是……”;再者,要根據(jù)上下文理解兩個“一足”的含義。第三句,“史記”的翻譯可能會有些難度,這是個古今異義詞,其語境義為“史書”,而不是現(xiàn)在所說的司馬遷的《史記》;另外,“豕”是“豬”的意思,“涉”是“渡”的意思。
【答案】(1)這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
(2)所以說“夔一個人足夠了”,不是“夔一只腳”(一條腿)。
(3)有讀史書的人說:“晉國軍隊三頭豬渡過黃河。”
(十四)【2007年浙江卷】11.【解析】[“畏”,敬畏,敬服。]
【答案】C
12.【解析】[B項中“且”均為連詞,尚且。A項第一句中的“乎”為介詞,相當于“于”;第二句中的“乎”為介詞,“比”。C項第一句中“以”為介詞,“因為”;第二句中“以”為介詞,“把”。D項第一句中“焉”為助詞,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第二句中“焉”為兼詞,“于此”。]
【答案】B
13.【解析】[①句指“先王之澤”;③句“恐死”,顯然不是“豁達或灑脫”;④句是蘇軾的心理。]
【答案】D
14.【解析】 [“幽憂憤嘆之作”是王定國詩歌的一部分作品,蘇軾并無微詞;“廢卷而嘆”的原因是“自恨其人之淺也”。]
【答案】 B
[參考譯文]
太史公(司馬遷)評論《詩經(jīng)》,他認為“《詩經(jīng)國風》雖然有許多描寫男女戀情之作,但卻不是淫亂;《詩經(jīng)小雅》雖然表露了百姓對朝政的誹謗憤怨之情,但卻不主張公開反叛!睉{我看來,這只是了解《風》、《雅》中周衰之際的作品罷了,怎么察看《詩經(jīng)》的主流呢?從前先王的恩澤衰微,然后《風》中周衰之際的作品于情理之中而發(fā)生,雖然恩澤衰微但沒有竭盡,因此,還因道德禮儀而終止,認為賢在沒有終止的地方罷了。在情理之中而發(fā)生,因忠孝而終止,他的詩怎么可以同日而語呢!古今詩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稱第一,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
現(xiàn)在定國因為我的緣故而獲罪,貶謫到海上三年,一個兒子死在他貶謫的地方,一個兒子死在家中,定國也生病差點死了。我猜測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寫信給他?墒嵌▏氐浇,把他在嶺外所作的幾百首詩寄給我,這些詩都是言簡義豐,語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那些語言和德高望重的長者沒什么不同。幽愁怨憤、寄寓感嘆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他只擔心死在嶺外,而來不及報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親和祖先罷了?鬃诱f:“不埋怨天,不怪罪別人。”定國況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詩卷而感嘆,自恨看待別人太膚淺了。
我又考慮到先前定國到彭城來拜訪我,住了十天,來回往返中寫了幾百首詩,我苦惱他的詩作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詩作的精巧啊。有一天,定國和顏長道(曾良策注:顏長道為蘇軾的朋友)游覽泗水,登臨桓山,他們吹著竹笛,飲著美酒,乘著月色而回來。我也在黃樓上擺上酒宴來等待他們,我說:“李白死了,世間三百年沒有如此快樂了。”
現(xiàn)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詩,又因為生病而戒酒,閉門不出,門外幾步遠就是大江,過了一個月也沒到大江邊了,糊里糊涂地,真是一個老農(nóng)夫了?墒嵌▏脑姼泳,飲酒毫不衰減,所到之處安閑自在,覽盡山水的勝景,不因為困厄衰老而改變他的氣度。從今以后,我敬服定國的原因,不只有他的詩作!
12.【解析】這道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根據(jù)具體語境和全文的把握,推測句子隱含的信息。C項中“章君擔心來義塾讀書的人不能堅持到底”錯,應是“章君擔心后任的官員不能繼續(xù)堅持執(zhí)行(免稅政策)”。
12、【答案】C
【參考譯文】
龍 淵 義 塾 記
明 宋濂
龍淵也就是龍泉,為避唐朝皇帝李淵名諱更改成現(xiàn)在這個名字。相傳這個地方就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至今還有溪水名叫劍溪的在那里。這里山高河險,與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遠,有的達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將近一半的路程。鄉(xiāng)間子弟沒有上學的地方。章君的祖輩曾經(jīng)把這事當作一塊心病,后來謀劃創(chuàng)立桂山、仙巖兩處書院,因為沒有土地、田園、房屋等不動產(chǎn),不久都廢棄了。章君非常痛心這件事,和眾人商議說:“沒有田產(chǎn)就沒有書院了,怎么可以呢?”于是節(jié)約常日的花銷,而用節(jié)余的錢財購買田產(chǎn)達一百五十畝。他妻子家的人陳京兄弟聽說了這件事,用曾祖父適齋先生索尼留下的二百三一畝多地為他提供支助。章君曰:“我的事情成了!”于是擇地官山險要的地方,創(chuàng)立了燕居來供奉先圣孔子,先師顏回享受配祀,春秋持菜祀先師。后來又開辟了正義堂,每月月初、十五日則鳴鼓,聚集眾多賢士來約束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的五種關系。在書院前建造大門,上書“龍淵義塾”,用磚鋪筑道路,是東西通達。書院四周灌木叢生,修竹林立,前后蔽蔭,亭亭如蓋十分繁茂的樣子。
每年聘請品行端正的人士來作講師。眾多學生學業(yè)長進者,每月有獎賞;才學出眾家境貧寒的,則資助他以成學業(yè);那些不能遵循教導的,就懲罰他們。田賦的出入收支,掌管書塾的臨時務全由他們負責。每天的用度都有記載,一月一考查盈虧,每年兩次一軋賬,有節(jié)余的就另外存貯起來,更多的置地以擴充產(chǎn)業(yè)。在石華、象溪兩地再設立別的私塾,用來教育陳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們長大了,就到龍淵學習。這就是大致的情況。
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石抹公聽說了這事非常贊賞他的義舉,在郡內(nèi)下令免除他法律規(guī)定的徭役,使他們沒有什么要上繳的。章君后來列出了這些條款;按條依序刻寫在石碑上,又擔心后人不能夠堅持執(zhí)行到底,就派人請我寫下了這篇記。
那些古代修建書塾的人,雖然在學校規(guī)模上有大小的的不同,而在引導民眾走正派、匡正世風上都是一致的啊。章君在這方面有所見解,不效仿世俗聚集財富吝惜家產(chǎn)來作為自家殷實的策略,于是建書塾聘請老師,以便能夠繼承先輩的美善之道,他志向高遠,功勛廣大。陳京兄弟樂善好義,來助他成就事業(yè),如若不是來到書塾這浸潤人的地方,哪里又能做到這地步呢?章君的子孫們應當時時刻刻把繼承章君的志向(辦好義塾)作為自己的事業(yè),不去在人們中間生出是非而引發(fā)爭端,不去培植朋黨相互比試互見高低,大概就不會辜負章君的意思了。如果真能這樣,章君的書塾就能夠代代相傳,讓后人受用無窮了。(選自《文憲集》,有刪改)
13.【答案】(1)(這里)與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遠,有的達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將近一半的路程
(2)在石華、象溪兩地再設立別的私塾,用來教育陳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們長大了,就到龍淵學習。
(3)章君的子孫們應當時時刻刻把繼承章君的志向(辦好義塾)作為自己的事業(yè),不要以私心使自己富有
(十六)【2008年上海卷】22.【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答案】2分 形象直觀地(1分)表明作者對秋的喜愛(1分)。
24.【答案】1分 動
25.【解析】此題考查概括層次大意的能力。先要分層,第一層到“先秋而歸”,最后兩句是第二層。
【答案】3分(1)與山相知之樂(2分),答“恍然之樂”得1分)(2)家居之樂(1分)
26.【答案】4分 開頭交待了“尋秋”的緣由(1分),結尾點明詩集的主要題材(1分)。首尾呼應,結構嚴謹(1分)!皩で铩弊鳛榫索,貫穿全文(1分)。
參考譯文:
我赴朋友孟誕先之約,才有此次尋芳。這時正是秋天,所以叫“秋尋”。
秋天這個時節(jié),草木蕭疏而不茂盛,山川清淡而不嫵媚。和春天相比,好像是舍棄美人卻遇著高僧穿著破衣在洗飯缽;和夏天相比,好像離開無官職的王公貴族而和高雅人士在清泉白石上作伴;和冬天相比,又好像是恥于貧寒無依靠而和英雄露宿在夜雨疏燈下。上天在 時改變了他的位置,洗盡了他的煩惱濁穢,等待游人的到來,但是游人卻不能自己清洗心胸來求得秋的所在,卻動輒說“悲愁”,我曾經(jīng)說宋玉有悲傷的事情,所以悲愁。后人不曾有悲卻為悲愁,不相信自己的內(nèi)心而相信紙上的東西,我為那些悲愁的人感到悲傷。
天下的山水很多,我不能了解其中的一半,卻總是對平時見到的一石一洞,流連忘返。進入西山恍然大悟,為什么有這么多恍然大悟呢?看來是我胸中或許原本就有一座“恍然”之山,這時山與山就好像相遇了。我趁著秋天出來,先于秋天回家。家里有五個弟弟,成年的有四個,他們都能用極高的悟性與才情,幫助我做無法完成的事情;ㄅ锊輳剑坦霞苤g,也有值得高興的地方。
說是“秋尋”,還因為我賞秋以外都在家里住著。誕先說:“你家居的詩很少,尋秋的詩很多,我為你刊刻《秋尋草》。”
(十七)【2008年天津卷】三、(12分)
11.【解析】此題考查的是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百\”在這里是“殘害、殺害”的意思。
【答案】B
12.【解析】此題考查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A項第一句中的“所以”表憑借,是“用來……”的意思;第二句中的“所以”是表示“……的原因”。B項中的“以”都是連詞,表原因“因為”的意思。C項中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D項中的“而”都是連詞,表并列關系。
【答案】A
13.【解析】本文的主旨是“兼愛”。②是“兼愛”的結果;③是墨子批評天下士人的話語;⑥是圣人之法不可不做。
【答案】B
14.【解析】C項中,文中列舉晉文公、楚靈王、勾踐的事例,不是說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處”,而是說君主要引領士人“兼愛”,無比較意。
【答案】C
文言文參考譯文:
墨子說:“仁人處理事務的原則,一定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以此原則來處理事務!奔热蝗绱,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說:“現(xiàn)在如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之間相互掠奪,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君臣之間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不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不相互融洽、協(xié)調(diào),這就都是天下的害處!
既已認為不相愛不對,那用什么去改變它呢?墨子說道:“用人們?nèi)枷鄲、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變它!奔热贿@樣,那么人們?nèi)枷鄲、交互得利應該怎樣做呢?墨子說道:“看待別人國家就像自己的國家,看待別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別人之身就像自己身。所以諸侯之間相愛,就不會發(fā)生野戰(zhàn),家族宗主之間相愛,就不會發(fā)生掠奪,人與人之間相愛,就不會發(fā)生殘害;君臣之間相愛,就會互相施惠、效忠,父子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相愛,就會相互融洽、協(xié)調(diào)。天下的人都相愛,強大者就不會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會威逼人少者,富足者就不會欺侮貧困者,尊貴者就不會傲視卑賤者,狡詐者就不會欺騙愚笨者。全天下的禍患、掠奪、埋怨、憤恨可以不使它產(chǎn)生的原因,是因為相愛而產(chǎn)生的,所以仁者稱贊它!
然而現(xiàn)在天下的士君子們說:“對!兼愛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難辦而迂闊的事。”
墨子說道:“天下的士君子們,只是不能辯明兼愛的益處,辯明兼愛的原故。從前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縫的裘,圍著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做的帽子,(這身打扮)進可以參見君上,出可以往來朝廷。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之人,所以靈王的臣下就吃一頓飯來節(jié)食,收著氣然后才系上腰帶,扶著墻然后才站得起來。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餓得面有黑黃色。這是什么緣故呢?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子能這樣做。從前越王勾踐喜愛士兵勇猛,訓練他的臣下時,先把他們集合起來,然后放火燒船,考驗他的將士說:‘國的的財寶全在這船里。’越王親自擂鼓,讓將士前進,將士聽到鼓聲,爭先恐后打亂了隊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達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鳴金讓他們退下。”
所以墨子說道:“像少吃飯、穿壞衣,殺身成名,這都是天下百姓難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歡它,那么士眾就能做到。何況兼相愛、交相利是與此不同的好事。愛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愛他;有利于別人的人,別人也跟著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跟著憎惡他;損害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損害他。這有什么困難呢,只不過是君王不用這樣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這樣的方法行事的緣故。現(xiàn)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內(nèi)心確實希望天下富足,而厭惡其貧窮;希望天下治理好,不厭惡其混亂,那就應當全都相愛、交互得利。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15.【答案】(1)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餓得面有黑黃色。這是什么緣故呢?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子能這樣做。(關鍵詞:比期年、說之、能之)
(2)有利于別人的人,別人也跟著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跟著憎惡他。(關鍵詞:利、惡、從而)
(3)這樣有什么困難呢?只不過是君王不用這樣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這樣的方法行事的緣故。(關鍵詞:何難之有、特、以(之)為 )
三.名校試題
(一)【安徽丹陽中學,三】16.【解析】考查理解文中實詞的含義。根據(jù)上下文“處女無嘆,吾數(shù)處女之過失。自處女之長也,而鬻賣粉黛者過處女之門而不售;兒女相聚笑樂,處女獨深思不與語;又不能隨時為巧靡之涂妝”可知,這里是丑女在細數(shù)(計算,計數(shù))處女的過錯,而不是責備她。
【答案】C
17.【解析】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注意題干“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在文中指什么人,它們有哪些表現(xiàn)。
【答案】B
18.【解析】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與概括。據(jù)文章末句“處女變色,拂衣而起,趨而歸,誓終身弗與通”可知,處女發(fā)誓終身不與陋女來往,顯然是不愿改變自己的追求。
【答案】C
19.【解析】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答案】(1)還有誰能夠認為我丑而嫌棄我呢? (3分)
(2)而處女(你)沒有相逢(相互)看顧的知己,處女(你)要等什么時候得到配偶(能夠嫁出去)啊? (4分)
(3)但是我恐怕原來到我家的人將全部跑到你家門口(去了)。(3分)
(二)【安徽臨泉一中,三】8.【解析】考察理解文中實詞的含義。C項“主人不能答,請具硯削牘,記之以自警焉”,據(jù)上下文可推知,句子是“準備好筆墨紙硯”的意思。因此“牘”,應該引申為“紙張”。
【答案】C
9.【解析】A第一個“以”是“認為”,第二個是“拿,用”。B第一個“其”是“它們的”第二個是“如果”。C句全都表轉(zhuǎn)折,是“卻,可是”之意。D第一個“之”是助詞“的”,第二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答案】C
10.【解析】A說“移植花木宜在春季,文中說“遷而移之,在冬非春”。B“新牡丹死了,才知道還是原有的牡丹好”與文章不符。原文是“亡何花開,薄如蟬翼,較前大不如”,新牡丹一開花,主人就感覺還是原有的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C“舊牡丹死了,主人不責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錯上加錯”與文意不符。文中主人對舊花始終沒有“怨”
【答案】D
11.【解析】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答案】(1)不久,花開了,花瓣薄得像蟬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幾株牡丹。(3分)
(2)于是主人憤憤地將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墻邊,牡丹很快枯死了。(3分)
(3)高興了就抬舉它,生氣了就摧殘它,主人如此喜怒無常,花的命也就斷送掉了。(4分)
附
【文言文譯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條繁茂,花苞蔟簇數(shù)以百計。主人對它另眼相看,出高價買了下來。怕栽在別處與這株牡丹不相稱,庭院中原有幾株牡丹,特地移到別處,把地方讓出來。上面用錦帳遮蓋,晚上點上燭火,客人來了,(主人)常指著它感到自豪。不久,花開了,花瓣薄得像蟬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幾株牡丹。于是主人憤憤地將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墻邊,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對不起原有的那幾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將原來的牡丹移回原處,沒過幾天,也枯死了。
來訪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沒見過善于種花的人嗎?適宜在山上長的就種在山上,適宜在庭院中長的就栽在庭院,如果遷移它,應該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兩全其美。您既然根據(jù)外貌認為那些牡丹是良種,一見不如原來想的那樣,立即粗暴地摧殘損害他們,移栽不按時節(jié),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當然。天底下荊棘、藜刺之類的東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沒有辦法因為生氣而統(tǒng)統(tǒng)把它們遷走。牡丹來時,并不曾自己說:‘應該看重我的身價,應該把我栽在庭院中,應鏟除你原有的舊花,(把地方)讓給我這新來的!粋月中,忽而珍視它,忽而貶抑它,都是您一個人所為。不怪自己卻怪花,這就錯了!庭中舊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貴,你仍然把它們移回原處,以為它們比新買的好。(如果當初)新的牡丹雖然買來,舊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較它們開的花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會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習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適宜,高興了就抬舉它,生氣了就摧殘它,主人如此喜怒無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輕視生物,性情專斷而缺乏見識,自以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會有花木了!
主人聽了無以對答,于是準備下筆墨紙硯,記下這件事情為自己的警戒。(三)【安徽望江二中期末,三】8.【解析】致:此指景致、情態(tài),名詞。
【答案】A9.【解析】C項“者”都是表示判斷的語氣助詞。A項第一個“以”作連詞,表因果關系,“因為”之義;第二個“以”作介詞,“用,拿”之義。B項第一個“于”作介詞,表時間,“在”之義;第二個“于”作介詞,表對象,“對,向”之義。D項第一個“而”作連詞,表轉(zhuǎn)折,“但, 卻”之義;第二個“而”作連詞,承接兼有因果關系,“于是”或“因而”之義。
【答案】C
10.【解析】此項有兩錯:一是作者認為種樹之“不便”不是由于“樹木無心”,而是因為“人無心”,如果“種樹之初”“留一線之余天”則可避免;二是并非著意體現(xiàn)所謂“事物都有兩面性的辯證思考”。
【答案】D
11.【解析】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忌胁煞贮c意識,如句中的古今異義的詞、一詞多義現(xiàn)象,活用或特殊句式等都有可能成為采分點。
【答案及評分要點】(1)然而它單單宜在早晨聽賞的緣故,人們就沒有察覺它。(“而”表轉(zhuǎn)折,“宜”是適宜的意思,“未之察”屬賓語前置句。各1分。而其獨宜于曉之故”譯為“然而惟獨它適宜在早晨聽賞的緣故”亦可,但“聽賞”沒有補出,要扣1分;“察”譯為“仔細觀察”“審察”亦可。句意不暢酌情扣分。)
(2)即使有起床的,人數(shù)也是寥寥無幾,鳥兒沒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使它的本領盡情表現(xiàn)出來。(“即”表假設;“畢”是使動用法,譯為“使……全部表現(xiàn)”;“能事”指“本領,能耐”。各1分,“畢其能事”譯為“全部表現(xiàn)出它的本領”亦可,不扣分。句意不暢的酌情扣分。)
(3)留下一線閑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樹木之間)出沒,那么白天晚上都得到它的好處了。(“以”作目的連詞,相當于“用以”;“月輪”指“明月”;“則”作連詞,相當于“那么”,各1分!霸螺啞弊g為“月亮”,“出沒”當作偏義復詞譯為“出現(xiàn)”亦可,不扣分;但“出沒”譯為“升起”要扣1分。句意不暢酌情扣分。)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柳樹貴在柳枝下垂,柳枝不下垂就寧可沒有柳樹。柳枝貴在長,柳枝不長就沒有裊娜景致,只是下垂沒有什么益處。這種樹是招納蟬的處所,各種鳥也往往棲息在上面。漫長的夏天不讓人感到寂寞,能時時聽到蟬唱鳥鳴,這樹都有功勞,而高高的柳樹是功勞最大的。總之,種樹不只是讓眼睛娛樂,還能使耳朵愉悅。眼睛有時卻不能娛樂,因為人躺在臥榻上;耳朵就沒有什么時候不愉悅。
鳥鳴中最可愛的,不在于人坐著的時候,卻偏在于人睡著的時候。鳥音適宜在早晨聽賞,人們都知道這個情況;然而正是它單單適宜于早晨聽賞的緣故,人們就沒有察覺它。鳥兒防備射獵,沒有哪個時候不是這樣。過了卯時辰時之后,人們都起床了,人們起了床而鳥就不能自在安寧了。憂慮擔心的念頭一萌生,雖然想要鳴叫都不能,鳴叫起來也一定沒有動聽的聲音,這是它(聽賞鳥鳴)不適宜在白天的原因。早上人們卻都沒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數(shù)也是寥寥無幾,鳥兒沒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盡情表現(xiàn)它(善于鳴唱)的本領。況且舌頭憋了一夜,心里癢癢的只想一展唱技,到這時都想擺弄歌喉了,所說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情況就是這樣,這是它(聽賞鳥鳴)適宜在早晨的原因。莊子不是魚,能知道魚兒的快樂;笠翁不是鳥,能懂得鳥兒的心情。凡是啼鳥鳴禽,都應當把我當作它們知己呀。
種樹的樂趣有多種,但是它對于高雅的人不便的情況也有一個:枝葉繁茂,不透月光。阻隔著月亮而不使人看到(月光),這是它無意而造成的過錯,不值得責備它。然而不是樹木無心,而是人無心罷了。假使在種植樹木的當初,預防到這一點,留下一線閑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樹木之間)出沒,那么白天晚上就都能得到它的好處了。
(四)【湖北鄂州市期末,三】
10.【解析】考查理解文中實詞的含義。暴:猛烈,嚴重。(亦可譯為“殘害”“糟!保
【答案】C
11.【解析】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③為貍之狀;⑥為想象中情形。
【答案】A
12.【解析】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與概括。只是“意欲”而已,實際上并沒有這樣做;“若抱癢疾”是“如同患了癢病”的意思。
【答案】B
2.【解析】考查理解文中實詞的含義。詆,此處應解釋為“指責、斥責”。
【答案】(3分)A
3.【解析】考查理解文中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凹惺惆l(fā)沈君無辜陷罪流放的悲憤”,應為“著重表現(xiàn)他憂國憂民的情懷”。
【答案】(3分)A
4.【解析】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答案】(9分)(1)①(沈君的詩文)逐漸傳播了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驚恐慌。于是他們開始竭力造謠陷害他,這樣沈君的大禍就釀成了。
②它們足以使奸臣賊子心驚膽戰(zhàn),使邊塞戰(zhàn)士躍馬奮進。激發(fā)起同仇敵愾的義憤,那是肯定的!將來假如朝廷的采風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這些詩篇,難道會把它們遺漏掉嗎?
【參考譯文】
沈青霞先生,以錦衣衛(wèi)經(jīng)歷的身份,上書抨擊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羅織他罪名的時候,幸虧皇帝仁慈圣明,特地減輕他的罪責,把他流放到邊疆去。在那時,沈君敢于直諫的美名已傳遍天下。不久,沈君就心情沉重地攜帶著妻子兒女,離家遷到塞上。恰好碰上來自北方的敵人多次入侵,可是帥府以下的各級將領,都束手無策,緊閉城壘,任憑敵人出入侵擾,連射一支箭抗擊敵人都做不到。甚至等到敵人退走以后,他們卻去割下那些從中原地區(qū)來的在戰(zhàn)爭中陣亡了士兵和在郊野行走的百姓的耳朵去邀功請賞。父親哭兒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慘狀,到處都是,百姓們連控訴呼吁的地方都沒有。沈君既對上憤慨邊疆防務的日益廢弛,又對下痛恨眾將士任意殘殺人民,蒙騙朝廷,常常為此流淚嘆息。于是就把他憂郁的事抒發(fā)在詩歌文章之中,來宣泄胸中的苦悶,這就是文集中所著錄的這些作品了。
沈君原來就以敢于直諫,受到當時人們的敬重,而他所寫的詩歌文章,又有許多諷刺的話。沈君的詩文逐漸傳播了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驚恐慌。于是他們開始竭力造謠陷害他,這樣沈君的大禍就釀成了。沈君被害死以后,當年身居軍事要職、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犯罪撤職。又過了不久,原來仇視沈君的宰相也被罷官。沈君的門人給諫俞先生,于是收集編輯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傳。沈君的兒子沈襄,來請我寫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讀了文集后寫道:像沈君這樣的人,不就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有高尚節(jié)操的那一類志士嗎?孔子刪定《詩經(jīng)》,從《小弁》篇的怨恨親人,到《巷伯》篇的譏刺讒人的以下各篇,其中忠臣、寡婦、隱士和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國風”、分入“小雅”的,數(shù)不勝數(shù)。難道它們都符合古詩平和中正的音律嗎?然而孔子所以并不立即刪掉它們,只是因為憐憫這些人的遭遇,敬重他們的志向,還說“這些詩歌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實感情,又沒有超出禮義的范圍”,“說話的人沒有罪,聽的人完全可以引為鑒戒”。我曾經(jīng)按次序考察從《春秋》以來的作品,屈原的《離騷》,近乎發(fā)泄怨恨;伍子胥的進諫,近乎進行威脅;賈誼的《陳政事疏》,疑似陳述憤激;嵇康的詩歌,似乎在抒發(fā)憤慨;劉?的對策,似乎顯得太剛直。然而運用孔子刪定《詩經(jīng)》的宗旨,來收集編輯它們,恐怕也未必沒有可以收錄的。沈君雖然已經(jīng)去世,但海內(nèi)的士大夫至今談起他來,沒有一個不鼻子發(fā)酸流淚的。唉!文集中所收載的《鳴劍》、《籌邊》等篇,如果讓后代人讀了,它們足以使奸臣賊子心驚膽戰(zhàn),使邊塞戰(zhàn)士躍馬奮進,激發(fā)起同仇敵愾的義憤,那是肯定的!將來假如朝廷的采風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這些詩篇,難道會把它們遺漏掉嗎?我恭敬地記述在這里。
至于說到文采辭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與古代作家寫文章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評論沈君大節(jié)的方面,所以我就不去論述了。
(六)【湖南婁底聯(lián)考,三】10.【解析】考查理解文中實詞的含義。“比”,等到
【答案】 D
11.【解析】考查理解文中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對照句出自課文,可采用用對照句的意思代入前一句的方法,進行排除。A:它(代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助詞) B:卻(連詞) C:句末語氣詞,可以不翻譯 D:才是(副詞)
【答案】A
12.【解析】考查對文章信息的篩選與整合。注意據(jù)題干的要求和指向進行篩查。C項信息源:“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去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大意是我怕情勢緊急而詢問丈夫,他告訴我先扔掉什么,再扔掉什么,突出了丈夫?qū)ψ之嫷臒釔,講的不是收集與整理。
【答案】C
13.【解析】考察翻譯文中的句子。
【答案及評分要點】(1)走遍天下最最遼遠的地方、收集天下所有的古文奇字。窮、盡、志各一分
(2)如果城里真的情勢緊急。我該怎么辦呀?如、假如;緩急,偏義復詞;奈何各一分
(3)不過那些祭器和禮器,你就背著抱著,與你共存亡,別忘了!獨,負,之(音節(jié)助詞)各一分
14.【解析】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與把握。
【答案】追思故物,悼念亡夫,悲從中來,有極其落寞凄苦無奈之感;同時也有經(jīng)歷太多大喜大悲之后對人生的一種徹悟,一份曠達與坦然。
譯文:
我在建中辛巳年間,嫁到了趙家。當時我父親是禮部員外郎,明誠的父親是禮部侍郎。明誠當年才21歲,還在太學當太學生呢。我們兩家都是寒族。每月初一,十五,太學里都放假。明誠就去當鋪把衣服當個500錢的,然后步行到相國寺,買些碑文和零食回家。我們就這樣面對面坐著,邊研究碑文,邊吃零食。那時侯的日子,是多么自由、快樂啊。過了兩年,明誠外出作官,他立志寧可粗茶淡飯,也要走遍天下最最遼遠的地方、收集天下所有的古文奇字。日積月累,他搜集的資料越積越多。明誠的父親在政府工作,親戚故舊有在秘書省的,常常有些佚詩、逸史,或者舊壁中、古墓里掘出的書。他就盡力抄寫,覺得非常有意思,漸漸沉醉其中。之后只要見到古今名人字畫,夏商周的奇器,他都要湊錢賣下,甚至賣掉身上的衣服也再所不惜。
我還記得崇寧年間,有人拿徐熙的《牡丹圖》來,要價20萬錢。當時就算是貴家子弟,20萬錢也不是個小數(shù)目。我們把它留了兩夜,仍然沒法子籌到錢,只好還他。我們夫妻兩人為此惆悵好幾天。
建炎夏天五月,明誠接到圣旨讓他去做湖州的知州,要他上殿面君。于是他離舟上岸。他坐在岸上,穿著夏天的葛衣,翻起覆在前額的頭巾。他看起來非常精神,目光炯炯的望著船,跟我告別。我又焦急又難過,大喊道:“如果城里真的情勢緊急。我該怎么辦呀?”明誠伸出食指和中指,遠遠的回答我:“你跟著其他人吧。如果迫不得已,你先扔掉包裹行李,再不行,扔掉衣服被子,然后扔掉書畫,再扔掉古器。不過那些祭器和禮器,你就背著抱著,與你共存亡,別忘了!”說完騎馬絕塵而去。他在路上因著急趕路,不顧炎熱,得了病。等到皇帝的行宮,害了瘧疾。七月末,我接到他的信,說是病倒在床。我心里又驚又怕,我知道明誠性子急,生了瘧疾,一旦發(fā)了燒,他必然會胡亂吃些涼藥,這樣的話,這病恐怕令人擔憂。于是我趕忙乘舟東行,一天一夜趕了三百里。等我到了那里,他果然已吃了許多柴胡、黃芩藥。又是瘧疾,又是痢疾,病已在膏肓了。我不僅流下淚來,悲傷凄惶中哪忍得去問后事?八月十八日,明誠已經(jīng)無法起身,他取筆做詩,寫完已去了,沒有留下遺囑。
如今看到這本《金書錄》,就仿佛又見到了明誠。痛心啊,當年江陵陷落的時候,梁元帝蕭繹不痛惜國家的滅亡,卻忙著焚毀書畫;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覆滅之時,不悲身死,死后魂魄仍把唐人奪去的書重新奪回。人的一生中最最專著的東西,難道能夠逾越生死而戀戀不忘嗎?
也許是我太差勁了,老天不愿意讓我陪伴它們吧?又或者是,明誠泉下有知,愛惜它們,不愿它們飄零人間呢?
得到她們的時候,那么難,失去她們的時候,卻又那么容易。 唉!在這三十四年里,我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憂患得失。不過,有“有”就會有“無”,有聚就會有散,這是人間的常理。有人丟了弓,總有人會撿到得了去。又何必計較呢?
我之所以小心翼翼把這件事記下來,也是想為后世那些好古博雅的人留下點戒鑒。
(七)【錦州市期末,三】8.【解析】進:使……上進。據(jù)前文“先王立禮,所以進人也”可知,“進”解釋為“提拔”講不通,應為使動用法。
【答案】 A
9.【解析】D均為介詞“在”。A介詞“因為”/介詞“按照”。B連詞/名詞,“車蓋”。C助詞“的”/取獨,用于主謂之間
【答案】D
10.【解析】“其罪可恕”錯,推斷不當,原文不是這個意思。
【答案】C
11.【解析】考察翻譯文中的句子。
【答案及評分細則】(10分)
⑴他的父親徐爽被縣尉趙師韞殺了,他最后能親手殺掉他父親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綁起來,投案自首。(4分,譯出“為……所” 1分,“卒”1分,“束身歸罪” 1分,整句話連貫通順1分)
⑵然而,依據(jù)國家法律,殺人的人應當處死,這是國家統(tǒng)一的法規(guī)。(3分, “按”“ 畫一”各1分,整句話連貫通順1分)
⑶每個人都有兒女,每個兒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愛父母而互相報仇,(那么)這種混亂的局面靠誰來挽救呢?(3分,“人必有子,子必有親”1分,“親親相讎,其亂誰救?”2分)
參考譯文:
據(jù)我了解,則天皇后時,同州下?有個叫徐元慶的人,他的父親徐爽被縣尉趙師韞殺了,他最后能親手殺掉他父親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綁起來,投案自首。
我認為:先王制訂禮義,是用來約束人們,催其上進的;嚴明刑罰,是用來整頓政治的。枕著武器,伺機報仇,是為人子女的孝義;懲殺罪人,防止作亂,是帝王統(tǒng)治天下的政綱。既然如此,那么沒有孝義就不能教育人民,政綱混亂就不能嚴明法制。所以圣人制訂禮制,梳理人們的思想,整飭法令,約束人們的行動,使這些掌管法制的人不因為禮義而廢棄刑律,遵守禮制的人不因法規(guī)而妨害禮義,這以后暴亂才會不發(fā)生,廉潔知恥之風就能蔚然興起,天下就能按正道順利發(fā)展了。
然而,依據(jù)國家法律,殺人的人應當處死,這是國家統(tǒng)一的法規(guī)。執(zhí)法不能兩樣,徐元慶應該伏罪。又據(jù)《禮》,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國家勉勵人盡孝的教化內(nèi)容;教化不能馬虎,徐元慶不應被處死,但我聽說從前刑罰的產(chǎn)生,本來是用來制止暴亂的,講求仁德可獲取益處,人們大都崇尚德行,F(xiàn)在元慶報殺父之仇,本意不是作亂,只是盡子女的孝道,教子屬于仁德。講仁德卻得不到益處,與作亂一樣都被處死,這雖叫執(zhí)法不二,卻不能用來教育人。在這一點,就可公開寬恕元慶的罪行。但是,如能使邪惡有了合法的產(chǎn)生根源,作亂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從前借助禮教來周密防范作惡,它的弊端數(shù)不勝數(shù);先王之所以嚴明刑罰,根本原因就在這里。現(xiàn)在如果認定元慶的孝道是正義的,而廢止國家的刑法,(把這)作為將來處理類似行為的原則,國家必定會多災多難;那么對于徐元慶的過錯,不能免除責罰。為什么呢?每個人都有兒女,每個兒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愛父母而互相報仇,那么這種混亂的局面靠誰來挽救呢?圣賢君主開始做一件事,必定考慮到它的后果,而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而必須使法律全面完備。所以說:“發(fā)揚人們的正義,勢在必行!睕r且因孝義而妨害公法,是仁德的人所不做的,用公法遷就私情的行為,王道就不能施行,徐元慶之所以教義高尚超過古人,正義的行為使當時的人佩服,是因為他舍生忘死達到了道德標準.今天如果赦免了元慶的罪行而讓他快樂地活著,就是磨滅了他的德行,損傷了他的義節(jié),就不是所說的殺身成仁,舍身全節(jié)的節(jié)操了
依我輩所見,應當嚴格執(zhí)行國家法律,按照刑律處死元慶,然后在他的墓前立碑表彰,贊頌他的美好節(jié)操,這樣,可以使天下按正道順利發(fā)展。把這個案件載入國家法律,永遠作為國家法典,恭謹呈上建議。
(八)【汕頭市聿懷中學期末】
5.【解析】酬:實現(xiàn)。
【答案】C
6.【解析】A、定語后置的標志;引出原因。B、連詞,表修飾;連詞,表目的。C、都表轉(zhuǎn)折。D、指示代詞,這些;結構助詞,的
【答案】C
7.【解析】①不能表現(xiàn)蘇軾對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間接表現(xiàn)蘇軾對范仲淹景仰。
【答案】D
8.【解析】“自己答應為其作序,是為了實現(xiàn)結識范仲淹的愿望”的說法有違文意。
【答案】B
9.【解析】考察翻譯文中的句子。
【答案】(1)這一年(我)考中進十,才被歐陽公所賞識(了解),通過歐陽公認識了韓琦、富弼。(被動句式“見……于”、“知”、“因”各1分。)
(2)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顯揚,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傳。(“待”“顯”“傳”各1分)
(2)斷句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fā)奮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譯文】
慶歷三年,我剛剛童年,進入鄉(xiāng)校,有一位從京師來的讀書人,拿魯?shù)厝耸氐缹懙摹稇c歷圣德詩》給鄉(xiāng)校的老師看。我從旁邊偷看,就能夠誦讀通曉文中的語句,我拿文中稱頌的十一個人是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問先生,先生說:“小孩子知道這些有什么用?”我說:“(如果)他們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們)也是普通的人,我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們!”先生認為我說的話奇特,把這十一個人的情況全部告訴了我們,并且說:“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這四個人,是人中豪杰!碑敃r雖然沒有完全明白(這句話),卻已經(jīng)私下記住他們了。嘉釣二年,我才來參加進士考試到京師,范公卻(已經(jīng))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讀碑文以至于流淚,說:“我知道了他的為人!笔迥隂]有見到范公一面,難道不是命運(的安排)嗎!
這一年(我)考中選士,才被歐陽公所賞識,通過歐陽公認識了韓琦、富弼。他們都用對待國家精英的禮節(jié)對待我,說:“遺憾你沒有結識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顯揚,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傳。然而(我)不敢推辭的原因,(是)自從在八歲知道敬重愛戴范公,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夠跟從他們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獨沒有結識,我認為是平生的遺憾,如果能夠在他的文章中掛名,來私自在他的門客的末流托名,難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嗎?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樂毅這些人,他們輔佐人君稱王稱霸的謀略,郡本來在鄉(xiāng)野之中就確立了,不是做官后學習的;搓幒钤跐h中見漢高帝,評論劉邦、項羽的長短,謀劃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劃,等到輔佐漢高帝平定天下,漢中的言論,沒有一樣不得到實現(xiàn)的。諸葛孔明隱居茅廬之中,與先主(劉備)評論曹操、孫權,謀劃攻取劉璋,依靠蜀地的資本,爭奪天下,終身不改變他的見解。這難道是道聽途說嘗試著做而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問,為母親守孝,就已經(jīng)有了心憂天下實現(xiàn)太平的心愿,所以寫萬言書來送給宰相,天下人都傳誦它。到了他被任用為將領,被提拔為執(zhí)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沒有超出這本書的。他對于仁義禮樂,忠信孝悌,像饑渴的人對于飲食,想要片刻忘記都不可能。像火的熱,像水的濕,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這樣的地方。即使是執(zhí)筆戲言,順著本性寫作,一定歸結到這種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誠,爭相師從他、尊崇他。
(二)考點預測題
一、(12分,每小題3分)
9.【解析】考查理解文中實詞的含義。這種考法比較新穎,比直接給出每個字的解釋,選擇正誤難度稍大。D都當“視力”講。A明媚;B圣明;C明白地
【答案】D
10.【解析】考查理解文中實詞的含義。B都當“孩子”講。A看見/被動;C用尺子去量/思考;D舉起/拿、用
【答案】B
11.【解析】考查理解文中虛詞的含義和用法。A都當轉(zhuǎn)折連詞。B當“來”講/當“用”講;C“向”/“在”;D表原因/表憑借
【答案】A
12.【解析】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與把握。文段中沒有運用“比擬”手法。比擬就是擬人和擬物的合稱。
【答案】D
13.【解析】考察翻譯文中的句子
【答案】① 比較這兩個對策,寧可答應給秦國璧,使它承擔理虧的責任。(“均”“負””曲”)
② 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而把個人的恩怨放在后。(“所以”“先”“后”)
③ 因此在內(nèi)被鄭袖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惑”“欺”)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5―9題。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