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將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fā)電是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一種好方法。

(1)利用垃圾焚燒發(fā)電是將垃圾焚燒產(chǎn)生的_______轉化為電能。

(2)垃圾焚燒發(fā)電的前提是分類收集生活垃圾。生活垃圾:①玻璃酒瓶②廢舊紙箱③磚瓦陶瓷碎片④廢棄的棉質衣襪中屬于可燃垃圾的是_________(填序號)。

(3)垃圾焚燒時會產(chǎn)生一些有害氣體,如:二英(C12H4Cl4O2)、二氧化硫。二英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______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答案】化學能 ②④ 小于

【解析】

(1)燃燒垃圾發(fā)電能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2)玻璃和磚瓦陶瓷碎片沒有可燃性,廢舊紙箱、廢棄棉質衣服具有可燃性;

(3)根據(jù)二噁英的化學式C12H4Cl4O2可知,其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為:×100%;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為: ×100%,可見二噁英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小于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室有5種白色固體,老師讓化學實驗小組同學鑒別這些固體.

(1)調查研究

5種白色固體分別是:NaOH、Na2CO3、CuSO4、Ca(OH)2NaHCO3

②查閱資料:小組同學查閱了NaOH、Na2CO3NaHCO3的一些性質.

性質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性

20℃時溶解度109g

20℃時溶解度21.5g

溶解時放熱

20℃時溶解度9.6g溶解時放熱

加熱

不分解

不分解

發(fā)生分解反應,分解產(chǎn)物為碳酸鈉、二氧化碳和水.

(2)實驗探究:同學們的探究報告如下,請你幫助完成.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論

第一步:在5支試管中分別放入少量的5種白色固體,

分別標上A、B、C、D、E,然后依次加入一定量的水并振蕩.

A、C、D的溶液為無色;B的溶液為渾濁;E的溶液呈藍色.

B_____

E_____

第二步:向上述A、C、D溶液中分別滴加無色的酚酞溶液.

三支試管中的酚酞溶液均變紅.

結論:

_____

第三步:依據(jù)如圖裝置,對A、B、C進行實驗.

①加熱固體A

B溶液無明顯現(xiàn)象.

ANa2CO3

②待①停止加熱后,通過長頸漏斗向C溶液中加入稀鹽酸

C溶液中有氣泡產(chǎn)生,B溶液中有氣泡逸出并有白色沉淀生成.

B溶液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第四步:依據(jù)如圖裝置,對B、C進行實驗.

被加熱的試管口有無色液滴生成,B溶液中有氣泡逸出且溶液變渾濁.

C_____

利用排除法得出:DNaOH

(3)實驗反思:老師引導同學們討論了上述實驗探究過程,進行全面反思,發(fā)現(xiàn)實驗結論仍有不確定性,不能確定的物質是_____(填化學式);請用物理方法繼續(xù)鑒別.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和結論

_____

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環(huán)境保護和實驗效果明顯,課本上的一些實驗需要改進,以下是改進的幾個實驗,根據(jù)要求完成實驗:

(1)某同學對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做了如下圖所示的改進,已知SO2可以溶解在NaOH溶液中。

硫在氧氣中燃燒時火焰的顏色為_________。其生成的二氧化硫是形成_______的主要物質(酸雨臭氧空洞”)

②下列鑒別SO2O2的方法正確的是________(填標號)

A.觀察兩種氣體的顏色 B.聞兩種氣體的氣味

③該改進實驗的最大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

(2)如圖所示是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改進實驗,用適量雙氧水和二氧化錳代替原實驗中集氣瓶里的水。

①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代替原集氣瓶里的水,其優(yōu)點除了使實驗更簡便外,還有______

②實驗中可觀察到鐵絲燃燒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并放出大量熱,生成一種黑色固體,寫出該反應的符號表達式________。

(3)某化學興趣小組對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展開探究。

(實驗回顧)實驗室常用紅磷燃燒的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如圖1、圖2),紅磷燃燒的符號表達式為_________。興趣小組用該方法測出的氧氣含量常常遠低于21%

(實驗改進)甲同學認為誤差主要是由實驗裝置造成的,于是改用圖3裝置進行實驗。

按圖3裝置實驗,點燃紅磷的方式不同于圖1,而是接通電源使電烙鐵發(fā)熱,點燃紅磷后,斷開電源。與圖2裝置相比,圖3裝置使用電烙鐵可以減小實驗誤差,其原因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下圖回答問題:

(1)寫出圖中標號儀器名稱:a________

(2)若用暗紫色固體和B裝置制取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

(3)實驗室用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取氧氣,則二氧化錳在該反應中的作用是_________,氧氣收集完畢后,測得其純度明顯偏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氯酸鉀中混入了高錳酸鉀 B.收集前,集氣瓶中未注滿水

C.收集后,集氣瓶中仍有少量水 D.未見氣泡連續(xù)均勻冒出時就開始收集

(4)實驗室常用加熱氯化銨和氫氧化鈣固體混合物的方法來制取氨氣,同時得到氯化鈣和水。已知氨氣是一種無色的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極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小。制取并收集氨氣時應選用的實驗裝置為_________(填裝置編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同學們觀察了“金屬材料”展臺上展出的鋁箔和鐵絲。

(1)金屬能加工成“箔”或“絲”,體現(xiàn)了金屬的__________性。

(2)一些鐵絲表面銹跡斑斑,用鹽酸可以將其除去,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3)工業(yè)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鐵礦煉鐵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乙硫醇(化學式為 C2H6S)易揮發(fā),有蒜臭味,人對該氣體極其敏感,下列有關乙硫醇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乙硫醇的相對分子質量為 62

B.乙硫醇中 C、H、S 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 2:6:1

C.硫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是 ×100%

D.在管道煤氣中添加微量乙硫醇,目的是及時發(fā)現(xiàn)煤氣泄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6分)我市盛產(chǎn)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03。某同學為了測定石灰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shù)進行了如下實驗。取一定量的石灰石樣品研碎和100g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0%的稀鹽酸放入燒杯中。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對燒杯及其中的剩余物進行了五次稱量,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假設反應勻速進行;雜質不溶于水,也不與稀鹽酸反應,燒杯的質量為25g。)

反應時間/s

20

40

60

80

100

燒杯和藥品質量/g

137.8

135.6

m

134.5

134.5

請計算:

(1)表中的“m”為_ g;

(2)該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shù)。(計算結果精確至0.1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水是地球表面覆蓋最多的物質,也是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根據(jù)你對水的認識,請結合下列圖示,回答問題:

(1)“水循環(huán)”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環(huán)(如圖甲所示),下列關于水的天然循環(huán)的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選項字母);

①水在天然循環(huán)過程中實現(xiàn)了水的自身凈化

②水的天然循環(huán)是通過水的三態(tài)變化實現(xiàn)的

③太陽為水的天然循環(huán)提供了能量

④水的天然循環(huán)完成了水資源的重新分配

A. ①② B.①③ C. ③④ D.①②③④

(2)圖乙所示是常用自制凈水器,該凈水器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圖丙為電解水的實驗簡圖,通電一段時間后,試管_______(填“A”或“B”)收集到的氣體被譽為“未來最理想的綠色能源”;電解水實驗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通過學習,你已掌握了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有關知識。請結合如圖回答問題:

(1)儀器甲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

(2)實驗室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為________(填字母),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學用D裝置收集氧氣,驗滿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收集氧氣時要在瓶底留一些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室可用BC裝置制取二氧化碳,選用C相對于B裝置的主要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_____。可用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將制得的二氧化碳氣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學用E、F裝置收集一定量的氫氣,裝置接口連接的順序為_________(填接口字母),量筒的作用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