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一打點計時器固定在斜面上端,一小車拖著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從斜面上勻加速直線滑下.由于實驗者粗心,不小心把紙帶弄成了三段,并把中間一段丟失了,下圖是打出的完整紙帶中剩下的兩段.這兩段紙帶是小車運動的最初和最后兩段時間分別打出的紙帶,已知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頻率為50Hz,即下圖每兩個計時點的時間間隔為0.02秒.請根據(jù)下圖給出的數(shù)據(jù)回答下列問題:
(1)紙帶的
 
(空中選填“右端”或“左端”)與小車相連.(3分)
(2)小車通過A點的瞬時速度υA=
 
m/s.(答案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3分)
(3)紙帶上DE之間的距離xDE=
 
cm.(答案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3分)
(4)小車的加速度a=
 
m/s2.(答案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3分)
精英家教網(wǎng)
分析:(1)小車做加速運動,所打點之間距離越來越大,由此可判斷紙帶的那端與小車相連;
(2)根據(jù)勻變速直線運動中時間中點的速度等于該過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紙帶上A點時小車的瞬時速度大;
(3)根據(jù)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連續(xù)相等時間內的位移差為常數(shù),即△x=aT2=常數(shù),可以求出xDE的大。
(4)根據(jù)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
解答:解:(1)由題意可知,小車做加速運動,計數(shù)點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故小車與紙帶的左側相連.
(2)根據(jù)勻變速直線運動中時間中點的速度等于該過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紙帶上A點時小車的瞬時速度大小為:
vA=
x
t
=
(5.12+5.74)×10-2m
4×0.02s
≈1.36m/s

(3)根據(jù)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連續(xù)相等時間內的位移差為常數(shù),即△x=aT2=常數(shù),有:
xEF-xDE=xFG-xEF
即8.85cm-xDE=9.47cm-8.85cm
xDE=8.23cm
(4)由題意可知:△x=0.62cm為常數(shù),根據(jù)△x=aT2可得:
a=
△x
T2
=
0.62×10-2m
(2×0.02s)2
≈3.88m/s2

故答案為:(1)左端;(2)1.36;(3)8.23;(4)3.88.
點評:本題考查了“探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中所需實驗器材,以及利用勻變速直線的規(guī)律以及推論解答實驗問題的能力,在平時練習中要加強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一打點計時器固定在斜面上端,一小車拖著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從斜面上滑下.下圖是打出的紙帶的一段.(1)已知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頻率為50Hz,利用下圖給出的數(shù)據(jù)可求出小車下滑的加速度a=
 
.(2)為了求出小車在下滑過程中所受的阻力,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
 
.用測得的量及加速度a表示阻力大小的計算式為f=
 
.(圖中單位:cm)
精英家教網(wǎ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1-2012學年山東省莘縣實驗高中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卷(帶解析) 題型:實驗題

如圖所示,一打點計時器固定在斜面上端,一小車拖著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從斜面上滑下。下圖是打出的紙帶的一段。⑴已知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頻率為50Hz,利用下圖給出的數(shù)據(jù)可求出小車下滑的加速度a=_____。⑵為了求出小車在下滑過程中所受的阻力,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用測得的量及加速度a表示阻力大小的計算式為f=_________。(圖中單位: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3屆山東省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如圖所示,一打點計時器固定在斜面上端,一小車拖著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從斜面上滑下。下圖是打出的紙帶的一段。⑴已知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頻率為50Hz,利用下圖給出的數(shù)據(jù)可求出小車下滑的加速度a=_____。⑵為了求出小車在下滑過程中所受的阻力,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用測得的量及加速度a表示阻力大小的計算式為f=_________。(圖中單位: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6分)如圖所示,一打點計時器固定在斜面上端,一小車拖著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從斜面上滑下。下圖是打出的紙帶的一段。⑴已知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頻率為50Hz,利用下圖給出的數(shù)據(jù)可求出小車下滑的加速度a=_____。⑵為了求出小車在下滑過程中所受的阻力,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用測得的量及加速度a表示阻力大小的計算式為f=_________。(圖中單位: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