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力使物體獲得的加速度
(2)用平行四邊形作圖法求出物體所受的合力(在圖中保留作圖的痕跡)
(3)力對物體做的功

(1)
(2)

(3)320J
   ………… 1分
 ………………… 1分
⑵如圖所示,      ………………… 2分
⑶     ………… 1分
………………… 1分
………………… 1分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所示,質量為3m的L形均勻直角棒OAB,下端可繞O軸自由轉動,右側靠在光滑的豎直墻壁上,AB邊處于水平狀態(tài),已知OA邊的長度為AB邊的2倍,則此時豎直墻壁受到直角棒彈力的大小為______.若在棒和豎直墻壁之間放置一塊質量為m、厚度不計的薄板C,棒和薄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5.現(xiàn)對薄板C施加沿豎直方向的拉力,第一次使之沿豎直墻壁向上勻速運動,第二次向下勻速運動,則兩次拉力的大小之比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重為G的光滑球在傾角為的斜面和豎直墻壁之間處于靜止狀態(tài).若將斜面換成材料和質量相同,但傾角稍小一些的斜面,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A.球對斜面的壓力變小B.球對斜面的壓力變大
C.斜面可能向左滑動D.斜面仍將保持靜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物體在三個共點力的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tài),如圖1所示。已知F1和F2垂直,F(xiàn)2與F3間的夾角為120°,則三個力的大小之比F1:F2:F3及F1逆時針轉90°角后(F1大小及F2、F3大小和方向均不變)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的大小分別為(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用等效代替法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情況如圖所示,其中A為固定橡皮筋的圖釘,O為橡皮筋與細繩的結點,OB和OC為細繩,圖乙是白紙上根據(jù)實驗結果畫出的圖.
(1)本實驗中“等效代替”的含義是______.
A.橡皮筋可以用細繩替代
B.左側彈簧測力計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右側彈簧測力計的作用效果
C.右側彈簧測力計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左側彈簧測力計的作用效果
D.兩彈簧測力計共同作用的效果可以用一個彈簧測力計的作用效果替代
(2)圖乙中的F與F′兩力中,方向一定沿著AO方向的是______,圖中______是F1、F2合力的理論值,______是合力的實驗值.
(3)(多選)完成該實驗的下列措施中,能夠減小實驗誤差的是______.
A.拉橡皮筋的繩細一些且長一些
B.拉橡皮筋時,彈簧秤、橡皮筋、細繩應貼近木板且與木板面平行
C.拉橡皮筋的細繩要長些,標記同一細繩方向的兩點要遠些
D.使拉力F1和F2的夾角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在做《驗證共點力的合成定則》的實驗時,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墊上一張白紙,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板的A點,用兩根細繩結在橡皮條的另一端O,如圖所示.通過細繩用兩個互成角度的測力計拉橡皮條,使結點移到某一位置,拉力F1和F2的方向與OA夾角分別為1500和1350,F(xiàn)1=2N,則F2=______N,OA線上的拉力是______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1)某同學在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實驗中,己準備了如下器材:方木板、白紙、彈簧秤、圖釘.要完成該實驗,還需要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該同學在實驗中作出了如圖所示的圖,其中A為固定橡皮條的固定點,O為橡皮條與細繩的結點,圖中______是合力的實驗值.
(2)實驗前對彈簧秤進行檢查,下列哪些檢查是必需的?______.
A.將彈簧秤放在桌面上,進行調零
B.將彈簧秤豎直放置,進行調零
C.將彈簧秤用力拉,看是否能達到最大量程
D.將兩只彈簧秤水平互鉤對拉,檢查兩彈簧秤讀數(shù)是否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是“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實驗示意圖.圖1表示在兩個拉力F1、F2的共同作用下,將橡皮條的結點拉長到O點;圖2表示準備用一個拉力F拉橡皮條.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1實驗時,兩個拉力的大小應相等
B.圖1實驗時,兩個拉力的方向應互相垂直
C.圖2實驗時,只須使橡皮條的伸長量與1實驗相等
D.圖2實驗時,仍須將橡皮條的結點拉到O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有兩個共點力F1和F2,其中F1="6" N,F(xiàn)2="9" N,則它們合力大小可能是(   )
A.17 NB.15 NC.11 ND.2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