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在進行化學實驗時,經(jīng)常會有與預期不符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某化學實驗小組在實驗室進行鐵鹽與亞鐵鹽相互轉化的實驗,就出現(xiàn)了與預設不太一致的現(xiàn)象。
實驗I:將Fe3+轉化為Fe2+
(1)Fe3+與Cu粉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該小組同學用對比實驗法探究白色沉淀產(chǎn)生的原因,請將其方案補充完整:
實驗方案 | 現(xiàn)象 | 結論 |
步驟1:取4mL_________mol/ L CuSO4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0.1mo/ L KSCN溶液 | 產(chǎn)生白色沉淀 | Cu SO4與KSCN反應產(chǎn)生了白色沉淀 |
步驟2:取4mL0.2mol/ L FeSO4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0.1mol/ L KSCN溶液 | ___________ |
查閱資料:①SCN-的化學性質(zhì)與I-相似 ②2Cu2++4I-=2CuI↓+I2
③(SCN)2的化學性質(zhì)與I2相似
則Cu2+與SCN-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Ⅱ:將Fe2+轉化為Fe3+
實驗方案 | 現(xiàn)象 |
向3mL0.1mol/L FeSO4溶液中加入lmL8mol/L稀硝酸 | 溶液變?yōu)樽厣胖靡欢螘r間后,棕色消失,溶液變?yōu)辄S色 |
探究上述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
查閱資料:Fe2++NOFe(NO)2+(棕色) ②Fe(NO)2+與HNO3不反應
(3)用離子方程式解釋NO產(chǎn)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化學反應速率與限度的角度對體系中存在的反應進行
反應I:Fe2+與HNO3反應; 反應Ⅱ:Fe2+與NO反應
①依據(jù)實驗現(xiàn)象,甲認為反應I的速率比反應Ⅱ___________(填“快”或“慢”)。
②乙認為反應I是一個不可逆反應,并通過實驗證明其猜測正確,乙設計的實驗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請用化學平衡移動原理解釋溶液由棕色變?yōu)辄S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丙認為若生成的NO與Fe2+不接觸,溶液就不會出現(xiàn)棕色,他利用實驗室常用的儀器和藥品設計并完成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實現(xiàn)了Fe2+Fe3+的轉化,同時避免出現(xiàn)此異常現(xiàn)象。實驗發(fā)現(xiàn):U形管右側有氣泡,U形管左側的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B溶液是___________溶液(填化學式)。
【答案】2Fe3++Cu═2Fe2++Cu2+ 0.1 無明顯現(xiàn)象 2Cu2++4SCN-=2CuSCN↓+(SCN)2 3Fe2++4H++NO3-=3Fe3++NO↑+2H2O 慢 取反應后的黃色溶液少量于一支試管中,向其中加入幾滴K3[Fe(CN)6]溶液,溶液無明顯變化,說明反應I是不可逆反應 Fe2+被硝酸氧化為Fe3+,導致溶液中Fe2+濃度降低,平衡Fe2++NOFe(NO)2+逆向移動,最終Fe(NO)2+轉化為Fe3+,溶液由棕色變?yōu)辄S色 溶液由淺綠色變?yōu)辄S色 HNO3
【解析】
(1)Fe3+與Cu粉發(fā)生反應生成銅離子與亞鐵離子;
(2)圖1中得到溶液中Fe2+為0.2mol·L-1,Cu2+為0.1mol·L-1,分別取相同濃度的硫酸銅溶液、硫酸亞鐵溶液,滴入KSCN溶液進行對照實驗;
由題目信息①SCN-的化學性質(zhì)與I-相似 ②2Cu2++4I-=2CuI↓+I2,可知,Cu2+與SCN-反應生成CuSCN沉淀,同時生成(SCN)2;
(3)亞鐵離子具有還原性,酸性條件下硝酸根具有強氧化性,反應生成鐵離子、NO與水;
(4)①依據(jù)實驗現(xiàn)象,先看到溶液變?yōu)樽厣,甲認為反應I的速率比反應Ⅱ慢;
②反應Ⅰ是一個不可逆反應,設計實驗方案加以證明取反應后的黃色溶液少量于一支試管中,向其中加入幾滴K3[Fe(CN)6]溶液,溶液無明顯變化,說明反應I是不可逆反應;
③Fe2+被硝酸氧化為Fe3+,導致溶液中Fe2+濃度降低,導致平衡發(fā)生移動,最終Fe(NO)2+完全轉化為Fe3+。
(5)利用原電池原理,使NO與Fe2+在不同的電極區(qū)域生成。
(1)Fe3+與Cu粉發(fā)生反應生成銅離子與亞鐵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為:2Fe3++Cu═2Fe2++Cu2+;
(2)由反應2Fe3++Cu═2Fe2++Cu2+,可知圖1中得到溶液中Fe2+為0.2mol·L-1,Cu2+為0.1mol·L-1,分別取相同濃度的硫酸銅溶液、硫酸亞鐵溶液,滴入KSCN溶液進行對照實驗,故實驗方案為:
步驟1:取4mL 0.1mol·L-1 CuSO4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0.1mol·L-1 KSCN溶液;
步驟2:取4mL 0.2mol·L-1 FeSO4溶液,向其中滴加3滴0.1mol·L-1 KSCN溶液,無明顯現(xiàn)象。
由題目信息①SCN-的化學性質(zhì)與I-相似 ②2Cu2++4I-=2CuI↓+I2,可知,Cu2+與SCN-反應生成CuSCN沉淀,同時生成(SCN)2,反應離子方程式為:2Cu2++4SCN-=2CuSCN↓+(SCN)2;
(3)亞鐵離子具有還原性,酸性條件下硝酸根具有強氧化性,反應生成鐵離子、NO與水,反應離子方程為:3Fe2++4H++NO3-═3Fe3++NO↑+2H2O;
(4)①依據(jù)實驗現(xiàn)象,先看到溶液變?yōu)樽厣,甲認為反應I的速率比反應Ⅱ慢;
②反應中硝酸過量,若存在平衡,溶液中含有Fe2+,否則沒有Fe2+,具體的實驗方案是:取反應后的黃色溶液少量于一支試管中,向其中加入幾滴K3[Fe(CN)6]溶液,溶液無明顯變化,說明反應I是不可逆反應;
③Fe2+被硝酸氧化為Fe3+,導致溶液中Fe2+濃度降低,平衡Fe2++NOFe(NO)2+逆向移動,最終Fe(NO)2+轉化為Fe3+,溶液由棕色變?yōu)辄S色。
(5)利用原電池原理,使NO與Fe2+在不同的電極區(qū)域生成,U形管右側有氣泡,U形管左側的現(xiàn)象為溶液由淺綠色變?yōu)辄S色、B溶液是稀硝酸溶液,化學式為HNO3。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同位素在化學研究方面有重要用途,化學家利用18O成功研究了某化學反應的歷程。下列關于18O與16O的敘述錯誤的是
A.18O 與16O 的物理性質(zhì)相同
B.18O 與 16O的化學性質(zhì)相同
C.18O 與 16O的質(zhì)子數(shù)相同
D.18O與 16O的中子數(shù)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校化學興趣小組為研究氯氣的性質(zhì),設計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裝置Ⅲ中夾持裝置已略去,其中a為干燥的品紅試紙,b為濕潤的品紅試紙.
(1)寫出儀器X的名稱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藥品前,檢查Ⅰ中氣體發(fā)生裝置氣密性的操作是:用止水夾夾住C處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裝置Ⅰ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實驗過程中,裝置Ⅳ中的實驗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實驗過程中,該組同學在裝置Ⅲ中觀察到b的紅色褪去,但是并未觀察到“a無明顯變化”這一預期現(xiàn)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達到預期現(xiàn)象,應如何改進裝置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雙極膜電滲析一步法鹽制酸堿的技術進入到了工業(yè)化階段,某科研小組研究采用BMED膜堆(如圖所示),模擬以精制濃海水為原料直接制備酸和堿。BMED膜堆包括陽離子交換膜、陰離子交換膜和雙極膜(A、D)已知:在直流電源的作用下,雙極膜內(nèi)中間界面層發(fā)生水的解離,生成H+和OH-。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電極b連接電源的負極 B. Ⅱ口排出的是淡水
C. 電解質(zhì)溶液采用Na2SO4溶液可避免有害氣體的產(chǎn)生 D. C為陰離子交換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在一定條件下氨氣和氧氣能發(fā)生反應生成氮氣和水蒸氣:4NH3(g)+3O2(g)=2N2(g)+6H2O(g) △H
查閱資料可得有關的化學鍵鍵能數(shù)據(jù)如下:
化學鍵 | N≡N | H-O | N-H | O=O |
E/ (kJ·mol-1) | 946 | 463 | 391 | 496 |
由此計算上述反應的反應熱△H=___________kJ·mol-1。
(2)已知:N2(g)+O2(g)=2NO(g) K1
N2(g)+3H2(g)=2NH3(g) K2
2H2(g)+O2(g)=2H2O(g) K3
注:K1、K2、K3分別為上述三個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
回答下列問題:
①氨催化氧化反應(生成氣態(tài)水)的平衡常數(shù)K為___________(用K1、K2、K3表示)。
②一定條件下,將4molNH3和5.2molO2混合于容積為4L的恒容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催化氧化反應,經(jīng)過10s后達到平衡,測得NO的濃度為0.4mol/L則0到10s內(nèi),用NH3表示該反應的平均反應速率為___________,O2的轉化率為___________(用百分數(shù)表示,且保留小數(shù)點后一位),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為___________(列出計算式即可)。
③若上述反應第一次達到平衡時,保持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只是將容器的體積擴大一倍,假定在25s后達到新的平衡。請在下圖中用曲線表示15~30s這個階段體系中NH3的濃度隨時間變化的趨勢。__________
(3)下列有關該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恒溫恒容,再充入4molNH3和5.2molO2,再次達到平衡時,NH3的轉化率增大
B.恒溫恒容,當容器內(nèi)的密度保持不變時,反應達到了平衡
C.當混合氣體的平均摩爾質(zhì)量不變時,反應達到了平衡
D.當2v正(NO)=3v逆(H2O)時,反應達到了平衡
(4)工業(yè)上常用氨水吸收SO2,可生成(NH4)2SO3,請判斷常溫下(NH4)2SO3溶液的酸堿性并通過計算說明判斷依據(j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NH3·H2O的Kb=1.8×10-5;H2SO3的Ka1=1.3×10-2,Ka2=6.3×10-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將反應Cu(s)+2Ag+(aq)═Cu2+(aq)+2Ag(s)設計成如圖所示的原電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KNO3鹽橋中的K+移向CuSO4溶液
B. Ag作負極,Cu作正極
C. 工作一段時間后,CuSO4溶液中c(Cu2+)增大
D. 取出鹽橋后,電流計的指針依然發(fā)生偏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5.6g Fe與2.24L Cl2充分反應轉移電子數(shù)為0.2NA
B.0.1 mol KI與0.1 mol FeCl3在溶液中反應轉移的電子數(shù)為0.1 NA
C.2 g H218O與D216O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電子數(shù)目均為NA
D.16 g S8 (分子結構:)中的共價鍵數(shù)目為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氯氣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能與有機物和無機物進行反應生成多種氯化物,F(xiàn)用下圖裝置制取氯氣并進行一系列的實驗探究。
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1是用來制備純凈、干燥的氯氣:
①裝置A中圓底燒瓶內(nèi)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應中被氧化的HCl與消耗的HCl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________________。
②裝置B內(nèi)試劑為_____________,裝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①若將裝置1與裝置2連接制備少量氯化鐵固體(氯化鐵易吸水,在300℃時升華),則:D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在D裝置的硬質(zhì)玻璃管內(nèi)裝入石英沙和碳粉,則發(fā)生如下反應:SiO2+2C+2Cl2SiCl4+2CO。當反應消耗6g碳時,反應轉移的電子數(shù)為__________,F裝置之后還應添加一個裝置用來_________。
(3)將裝置1與裝置3連接來探究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
①將氯氣依次通過盛有干燥有色布條的廣口瓶和盛有潮濕有色布條的廣口瓶,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為防止氯氣尾氣污染空氣,根據(jù)氯水顯酸性的性質(zhì),可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氣,原理是(用離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據(jù)這一原理,工業(yè)上常用廉價的石灰乳吸收工業(yè)氯氣尾氣制得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___(填化學式),長期露置于空氣中的漂白粉,加稀鹽酸后產(chǎn)生的氣體是______________(用字母代號填)。
A.O2 B.H2 C.CO2 D.HClO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