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圖1中,燒瓶中,銅和濃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銅、二氧化氮和水,隨著反應的進行,濃硝酸變成稀硝酸,稀硝酸和銅反應生成硝酸銅和一氧化氮、水.
(2)根據(jù)一氧化氮的性質及尾氣處理裝置分析;
(3)①方案1中,將銅在坩堝中灼燒生成氧化銅,氧化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
②方案2中,銅與硫酸鐵反應生成硫酸銅、硫酸亞鐵,通入氧氣,將亞鐵離子氧化成硫酸鐵,然后為保證不引入雜質,可加入氧化銅、碳酸銅等調節(jié)pH值除去鐵離子,過濾、蒸發(fā)、結晶得到硫酸銅晶體;
③銅在酸性條件能被雙氧水氧化;
④對比兩種方案時從能量消耗、產品純度、是否產生有害物質等分析.
解答 解:(1)圖1中,燒瓶中將適量濃硝酸分多次加入到銅粉與稀硫酸的混合物中,銅粉與稀硫酸不反應,銅與濃硝酸反應,Cu+4H++2NO3-═Cu2++2NO2↑+2H2O,隨著反應的進行,濃硝酸變成稀硝酸,稀硝酸和銅反應生成硝酸銅和一氧化氮、水,3Cu+8H++2NO3-═3Cu2++2NO↑+4H2O,
故答案為:Cu+4H++2NO3-═Cu2++2NO2↑+2H2O或3Cu+8H++2NO3-═3Cu2++2NO↑+4H2O;
(2)改進前,二氧化氮和水反應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有毒且和水不反應,所以NO、NO2有毒氣體不能被完全吸收,且二氧化氮和氫氧化鈉反應后,導管內壓強減小,易產生倒吸現(xiàn)象;改進后,通入氧氣,氧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水反應完全生成硝酸被氫氧化鈉吸收;且中間儲氣瓶有緩沖作用,防止倒吸.
故答案為:可防止倒吸,NO、NO2有毒氣體能被完全吸收;
(3)①加熱固體應在坩堝中進行,
故答案為:坩堝;
②銅與硫酸鐵反應生成硫酸銅、硫酸亞鐵,通入氧氣,將亞鐵離子氧化成硫酸鐵,為保證不引入雜質,可以加入氧化銅、碳酸銅等調節(jié)pH值可除去鐵離子,過濾、蒸發(fā)、結晶得到硫酸銅晶體,
故答案為:b;
③銅在酸性條件能被雙氧水氧化,離子方程式Cu+H2O2+2H+═Cu2++2H2O,
故答案為:Cu+H2O2+2H+═Cu2++2H2O;
④第一組方案1需要灼燒,所以多消耗能源;第一組方案2所得產品含有鐵元素雜質,產品不純;第一組方案1產生有毒氣體氮的氧化物,而第二組方案幾乎不產生有害氣體,且所得產品純度較高;
故答案為:第二組;第一組中的方案1需要加熱,消耗能源,方案2所得產品含有鐵元素雜質.而第二組方案幾乎不產生有害氣體,且所得產品純度較高.
點評 本題考查硫酸銅制備實驗方案的設計化學實驗,意在考查對化學實驗原理、實驗設計和實驗結論的運用能力,主要是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實驗方案的評價、實驗裝置的理解與評價,實驗是高考中的重點內容,題型以選擇題和填空題為主,考查的內容常以典型的實驗基本操作及正誤判斷等為主,題目難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有機物CH3-CH2-CH2-CH3的四個碳原子不在一條直線上 | |
B. | 如果兩個有機物互為同系物,則可以推斷它們的化學性質相似 | |
C. | 有機物都是從有機體中分離出來的物質 | |
D. | 有機物參加的反應較復雜,一般速率慢,常伴有副反應發(fā)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CH3COOH | H2CO3 | H2S | H3PO4 |
K=1.8×10-5 | K1=4.3×10-7 K2=5.6×10-11 | K1=9.1×10-8 K2=1.1×10-12 | K1=7.5×10-3 K2=6.2×10-8 K3=2.2×10-1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陽離子 | Na+、Ag+、Ca2+、Ba2+ |
陰離子 | NO3-、CO32-、SiO32-、SO42- |
序號 | 實驗內容 | 實驗結果 |
Ⅰ | 向該溶液中加入足量稀鹽酸 | 產生白色膠狀沉淀并放出標準狀況下0.56L氣體 |
Ⅱ | 將Ⅰ的反應混合液過濾,對沉淀洗滌、灼燒至恒重,稱量所得固體質量 | 固體質量為2.4g |
Ⅲ | 向Ⅱ的濾液中滴加BaCl2溶液 | 無明顯現(xiàn)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①④ | B. | ②④ | C. | ①③ | D. | ②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