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時,小明用9個紅色的發(fā)光二極管按“F”字樣鑲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蠟燭作為光源,又用同樣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
(1)實驗前先把凸透鏡正對太陽光,移動凸透鏡,在屏上得到一個亮點,如圖1所示,則此凸透鏡的焦距是
cm.
(2)實驗時(圖2),首先調(diào)節(jié)光源、凸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
.
(3)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線上,小明將光源移至40cm時,在光屏上出現(xiàn)
(填像的性質(zhì))像;如果小明將光源移至8cm刻度時,他通過凸透鏡看到光源的
(填像的性質(zhì))像.
(4)同學們對小明使用的實驗裝置進行如下評價,其中錯誤的是
.
A.與燭焰相比,實驗使用的光源不會晃動,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較穩(wěn)定;
B.光源鑲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樣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較像與物的大。
C.零刻度線刻在光具座標尺的中央,可直接測出物距和像距;
D.若凸透鏡的焦距未知,則利用此實驗裝置不能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5)光源“F”放在15cm處,其大小如圖3所示,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線上.如果用遮光罩將凸透鏡的上半部分罩住,則光屏上所成的像(圖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