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1,已知梯形ABCD中,AD∥BC,AB=10,BC=12,數(shù)學公式,點P在邊BC上移動(點P不與點B、C重合),點Q在射線AD上移動,且在移動的過程中始終有∠APQ=∠CAD,PQ交AC于點E.
(1)求對角線AC的長;
(2)若PB=4,求AE的長;
(3)當△APE為等腰三角形時,求PB的長.

解:(1)作AH⊥BC,垂足為H(1分).
在Rt△ABH中,∵,

∴HC=BC-BH=12-6=6(1分)
∴AH===8,
在Rt△AHC中,由勾股定理得(1分)

(2)∵AB=10,Ac=10,
∴AB=AC,
∴∠B=∠ACB,
∵AD∥BC,得∠CAD=∠ACB,
∵∠APQ=∠CAD,
∴∠APQ=∠ACB,
∴∠B=∠ACB=∠APQ.
∵∠APC=∠B+∠BAP=∠APQ+∠QPC,
又∵∠APQ=∠B,∴∠BAP=∠QPC,
即∠BAP=∠EPC(2分)
又∵∠B=∠ACB∴△ABP∽△PCE,
(1分),即解得CE=3.2
∴AE=AB-CE=10-3.2=6.8(2分)

(3)∵∠APQ=∠ACB,即∠APE=∠ACB
又∵∠PAE=∠PAC
∴△APE∽△ACP(1分)
∴當△APE是等腰三角形時,△ACP也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①當PC=AC=10時,PB=BC-PC=BC-AB=12-10=2(1分).
②當PA=PC時,∠PAC=∠PCA=∠ABC,∴△ACP∽△BCA(1分).
∴AC2=PC•BC,即102=12PC,解得(1分).
③當AC=AP時,則有∠APC=∠ACB=∠ABC,
∵點P在BC邊上,∴點P與點B重合,
這與點P不與點B重合矛盾.
所以AC≠AP(1分).
綜上所述,當△APE是等腰三角形時,PB=2或(1分).
分析:(1)作AH⊥BC,垂足為H.在直角三角形ABH中,利用余弦三角函數(shù)的定義求得BH=6,所以HC=6;然后在Rt△AHC中,由勾股定理求得AC的長度;
(2)先證明△ABP∽△PCE,然后由相似三角形的對應邊成比例求得CE的長度,從而求得AE=AB-CE=10-3.2=6.8;
(3)由△APE∽△ACP推知,當△APE是等腰三角形時,△ACP也一定是等腰三角形.所以應該分類討論:①當PC=AC=10時,PB=BC-PC=BC-AB;②當PA=PC時,△ACP∽△BCA③當AC=AP時,AE≠AP.
點評:本題綜合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梯形、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等幾何知識.注意,解答(3)時,要分類討論,以防漏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1,已知梯形ABCD中,AD∥BC,AB=10,BC=12,cosB=
35
,點P在邊精英家教網(wǎng)BC上移動(點P不與點B、C重合),點Q在射線AD上移動,且在移動的過程中始終有∠APQ=∠CAD,PQ交AC于點E.
(1)求對角線AC的長;
(2)若PB=4,求AE的長;
(3)當△APE為等腰三角形時,求PB的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1,已知梯形OABC,拋物線分別過點O(0,0)、A(2,0)、B(6,3).
(1)直接寫出拋物線的對稱軸、解析式及頂點M的坐標;
(2)將圖1中梯形OABC的上下底邊所在的直線OA、CB以相同的速度同時向上平移,分別交拋物線于點O1、A1、C1、B1,得到如圖2的梯形O1A1B1C1.設梯形O1A1B1C1的面積為S,A1、B1的坐標分別為(x1,y1)、(x2,y2).用含S的代數(shù)式表示x2-x1,并求出當S=36時點A1的坐標;
(3)在圖1中,設點D坐標為(1,3),動點P從點B出發(fā),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著線段BC運動,動點Q從點D出發(fā),以與點P相同的速度沿著線段DM運動.P、Q兩點同時出發(fā),當點Q到達點M時,P、Q兩點同時停止運動.設P、Q兩點的運動時間為t,是否存在某一時刻t,使得直線PQ、直線AB、x軸圍成的三角形與直線PQ、直線AB、拋物線的對稱軸圍成的三角形相似?若存在,請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精英家教網(wǎ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1,已知梯形OABC,拋物線分別過點O(0,0)、A(2,0)、B(6,3).

(1)直接寫出拋物線的對稱軸、解析式及頂點M的坐標;

(2)將圖1中梯形OABC的上下底邊所在的直線OA、CB以相同的速度同時向上平移,分別交拋物線于點O1、A1、C1、B1,得到如圖2的梯形O1A1B1C1.設梯形O1A1B1C1的面積為S,A1 B1的坐標分別為 (x1,y1)、(x2y2).用含S的代數(shù)式表示,并求出當S=36時點A1的坐標;

(3)在圖1中,設點D坐標為(1,3),動點P從點B出發(fā),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著線段BC運動,動點Q從點D出發(fā),以與點P相同的速度沿著線段DM運動.P、Q兩點同時出發(fā),當點Q到達點M時,P、Q兩點同時停止運動.設P、Q兩點的運動時間為t,是否存在某一時刻t,使得直線PQ、直線AB、軸圍成的三角形與直線PQ、直線AB、拋物線的對稱軸圍成的三角形相似?若存在,請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第27章《二次函數(shù)》中考題集(28):27.3 實踐與探索(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如圖1,已知梯形OABC,拋物線分別過點O(0,0)、A(2,0)、B(6,3).
(1)直接寫出拋物線的對稱軸、解析式及頂點M的坐標;
(2)將圖1中梯形OABC的上下底邊所在的直線OA、CB以相同的速度同時向上平移,分別交拋物線于點O1、A1、C1、B1,得到如圖2的梯形O1A1B1C1.設梯形O1A1B1C1的面積為S,A1、B1的坐標分別為(x1,y1)、(x2,y2).用含S的代數(shù)式表示x2-x1,并求出當S=36時點A1的坐標;
(3)在圖1中,設點D坐標為(1,3),動點P從點B出發(fā),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著線段BC運動,動點Q從點D出發(fā),以與點P相同的速度沿著線段DM運動.P、Q兩點同時出發(fā),當點Q到達點M時,P、Q兩點同時停止運動.設P、Q兩點的運動時間為t,是否存在某一時刻t,使得直線PQ、直線AB、x軸圍成的三角形與直線PQ、直線AB、拋物線的對稱軸圍成的三角形相似?若存在,請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0年全國中考數(shù)學試題匯編《二次函數(shù)》(06)(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10•義烏)如圖1,已知梯形OABC,拋物線分別過點O(0,0)、A(2,0)、B(6,3).
(1)直接寫出拋物線的對稱軸、解析式及頂點M的坐標;
(2)將圖1中梯形OABC的上下底邊所在的直線OA、CB以相同的速度同時向上平移,分別交拋物線于點O1、A1、C1、B1,得到如圖2的梯形O1A1B1C1.設梯形O1A1B1C1的面積為S,A1、B1的坐標分別為(x1,y1)、(x2,y2).用含S的代數(shù)式表示x2-x1,并求出當S=36時點A1的坐標;
(3)在圖1中,設點D坐標為(1,3),動點P從點B出發(fā),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著線段BC運動,動點Q從點D出發(fā),以與點P相同的速度沿著線段DM運動.P、Q兩點同時出發(fā),當點Q到達點M時,P、Q兩點同時停止運動.設P、Q兩點的運動時間為t,是否存在某一時刻t,使得直線PQ、直線AB、x軸圍成的三角形與直線PQ、直線AB、拋物線的對稱軸圍成的三角形相似?若存在,請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