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某校同學對市場上的食品疏松劑進行了如下探究.
實驗一:甲小組的同學收集到一包主要成分是小蘇打(碳酸氫鈉)的疏松劑
(1)取樣品溶于適量的水中,測得溶液的pH大于7.
(2)向小蘇打樣品中滴加鹽酸,有大量氣泡產(chǎn)生,經(jīng)檢驗該氣體是二氧化碳.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HCO
3+HCl═NaCl+H
2O+CO
2↑.
(3)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在老師的指導下采用了圖1所示裝置用小蘇打和純堿做了對比實驗.實驗中小試管內(nèi)沾有無水硫酸銅粉末的棉花球變成藍色,a燒杯中石灰水無明顯現(xiàn)象,b燒杯中石灰水出現(xiàn)白色渾濁.試回答:
①在實驗結束時,操作上要注意的問題是:先將燒杯a、b中的導氣管移出,再熄滅酒精燈.
②由實驗(3)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碳酸鈉受熱不分解,碳酸氫鈉受熱分解出水和CO
2等物質.北方農(nóng)村地區(qū)用“堿面”(碳酸鈉)蒸饅頭時,必須先將面粉發(fā)酵(產(chǎn)生一些有機酸)的原因是使堿面與酸反應生成CO
2氣體(碳酸鈉受熱不分解).
實驗二:乙小組的同學收集到一包名為“臭粉”的疏松劑,為探究其組成,進行實驗:
(1)“臭粉”為一種白色固體,易溶于水;
(2)取少量樣品與稀鹽酸混合后產(chǎn)生了可以使石灰水變混濁的氣體;
(3)取少量樣品加熱后,產(chǎn)生了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4)少量樣品與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后共熱,產(chǎn)生了使?jié)駶櫟募t色石蕊試紙變藍的臭氣.
調查后得知,“臭粉”的主要成分是初中化學課本中一種常見的鹽.
①你認為該鹽是NH
4HCO
3,它加熱后反應的方程式為NH
4HCO
3$\frac{\underline{\;\;△\;\;}}{\;}$NH
3↑+H
2O+CO
2↑.
②用“臭粉”作疏松劑的油炸食品放置后再銷售和食用的原因可能是使煎炸產(chǎn)生的氨氣揮發(fā).
③某些小商販喜歡選用“臭粉”代替“小蘇打”作疏松劑的原因可能是等質量的碳酸氫銨生成氣體的量比碳酸氫鈉多.
實驗三:丙小組同學探究小蘇打、“臭粉”在制作食品過程中產(chǎn)生氣泡的原因
(1)兩種疏松劑產(chǎn)生的氣體中都含有CO
2.推測產(chǎn)生這種氣體的原因有受熱分解出二氧化碳;與酸反應產(chǎn)生二氧化碳.
(2)小組的同學將少許面粉加入水中取上層液體用pH試紙測得:pH=7.猜測產(chǎn)生氣體的原因是受熱分解出的二氧化碳.
實驗四:丁小組的同學在某超市發(fā)現(xiàn)一種復合疏松劑--發(fā)酵粉,其成分見下表:
成分 | 所用物質 |
碳酸鹽類 | 碳酸氫鈉 |
酸性物質 | 檸檬酸、酒石酸等 |
疏松劑 | 明礬 |
其他成分 | 淀粉、脂肪酸等 |
(1)這種疏松劑產(chǎn)生的氣體主要是CO
2;產(chǎn)生這種氣體的原因是受熱分解出二氧化碳和與酸反應產(chǎn)生二氧化碳.
(2)為測定其中碳酸氫鈉的質量分數(shù),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其主要實驗步驟如下:
Ⅰ.按圖2組裝儀器,將50.0g試樣放入錐形瓶中,加入足量某酸溶液;
Ⅱ.測量一定時間內(nèi)干燥管內(nèi)物質增加的質量(見圖3曲線);
Ⅲ.待錐形瓶中不再產(chǎn)生氣泡時,打開活塞B,從導管A處緩緩鼓入一定量的空氣;
Ⅳ.再次稱量干燥管內(nèi)物質增加的質量;
Ⅴ.重復Ⅲ和Ⅳ的操作,直至干燥管內(nèi)物質質量不變.
討論:
①步驟Ⅰ.加入樣品前還應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所加的酸溶液是稀硫酸.
②裝置乙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水蒸氣;從導管A處緩緩鼓入一定量的空氣時,裝置甲的作用是吸收鼓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③請利用有關數(shù)據(jù)計算試樣中碳酸氫鈉的質量分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