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除去混合物中少量雜質(zhì)(括號內(nèi)為雜質(zhì))的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

混合物
思路方法
選用物質(zhì)
A.CO (CO2
吸收
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
B.CaCl2(HCl)
轉(zhuǎn)化、過濾
過量的碳酸鈣
C.FeSO4(CuSO4
置換、過濾
過量的鐵粉
D.NaOH( Na2CO3
沉淀、過濾
過量的澄清石灰水
 

D

解析試題分析:A、CO2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CO不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能除去雜質(zhì)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zhì),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正確.B、HCl能與過量的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再過濾除去不溶物,能除去雜質(zhì)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zhì),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正確.C、CuSO4能與過量的鐵粉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再過濾除去不溶物,能除去雜質(zhì)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zhì),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正確.D、Na2CO3能與過量的澄清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能除去雜質(zhì)但引入了新的雜質(zhì)氫氧化鈣,不符合除雜原則,故選項所采取的方法錯誤.
考點:物質(zhì)除雜或凈化的探究.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物質(zhì)的鑒別方法錯誤的是( 。

A.用澄清石灰水鑒別CO和CO2
B.用帶火星的木條鑒別CO2和N2
C.用二氧化錳鑒別過氧化氫溶液和水
D.用紫色石蕊試液鑒別氮氣和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設計的實驗方案中,不能達到目的是( 。

A.用稀鹽酸溶液鑒別燒堿溶液和蘇打水
B.用燃燒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C.用灼燒聞氣味區(qū)分羊毛絨和棉線
D.用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檢驗海水中是否含有氯離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方案中,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是(  )

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
 
1
 
分離碳酸鈉和氫氧化鈉的混合物
 
加入適量氫氧化鈣溶液,過濾
 
2
 
除去氯化鈉固體中的少量碳酸鈉
 
加入適量稀鹽酸,充分反應后,蒸發(fā)
 
3
 
檢驗一氧化碳氣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將混合氣體通過澄清石灰水,觀察澄清石灰水的變化
 
4
 
鑒別氯化鈉溶液、氫氧化鈉溶液和稀鹽酸
 
各取少量溶液于試管中,分別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
 
 
A.第1組         B.第2組         C.第3組         D.第4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實驗的實驗現(xiàn)象與實驗結(jié)論都正確的是( 。

 
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jié)論
A
將一根未打磨的鋁條放入
硫酸銅溶液中
無紫紅色固體析出
鋁不如銅活潑
B
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氧氣中
木條復燃
氧氣能支持燃燒
C
將CO通過灼熱的氧化銅
黑色氧化銅變成紅色
CO具有可燃性
D
將氫氧化鈉固體加入水中
溶液溫度升高
該反應放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某同學為研究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是否恰好中和時,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分別用不同試劑進行實驗.下列實驗方法及結(jié)論不正確的是( 。

實驗序號
所用試劑
現(xiàn)象及結(jié)論
A
鐵粉
有氣泡產(chǎn)生,則稀鹽酸過量
B
pH試紙
測得pH>7,則氫氧化鈉溶液過量
C
酚酞溶液
溶液為無色,恰好中和
D
少量碳酸鈉溶液
沒有氣泡,則稀鹽酸不過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為了區(qū)別O2與CO2兩瓶無色氣體,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   )

A.分別觀察氣體的顏色
B.用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瓶中
C.分別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D.用軟塑料可樂瓶分別盛滿上述兩種氣體,各倒入1/5容積的水,蓋緊瓶蓋,振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物質(zhì)的鑒別方法不正確的是

A.用肥皂水鑒別硬水和軟水 B.用二氧化錳鑒別蒸餾水和過氧化氫溶液
C.用聞氣味的方法鑒別水和酒精 D.用燃著的木條鑒別二氧化碳和氮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表中,除去物質(zhì)中所含雜質(zhì)的方法正確的是_________

 
物質(zhì)
所含雜質(zhì)
除雜方法
A
CuO
Cu
滴加足量鹽酸,然后過濾
B
CO2
CO
將氣體通過灼熱的氧化銅
C
HCl
水蒸氣
將氣體通過生石灰
D
NaCl溶液
Na2CO3
加適量的氫氧化鈣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