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2010年全國人大和政協(xié)會議使了一種含碳酸鈣的“石頭紙”:為測定其中碳酸鈣的含量,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稱取50g碎紙樣品。分別在5只燒杯中進行了實驗,實驗數(shù)據(jù)見下表(假設紙張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與水反應):

燒杯①

燒杯②

燒杯③

燒杯④

燒杯⑤

加入樣品的質(zhì)量/g

10

10

10

10

10

加入稀鹽酸的質(zhì)量/g

10

20

30

40

50

充分反應后生成氣體的質(zhì)量/g

0.88

1.76

X

3.52

3.52

(1)表中X的值為 ;

(2)碳酸鈣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稀鹽酸 g;

(3)求樣品中碳酸鈣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多少?

(1)2.64g;(2)40g;(3)80%.

【解析】

試題分析:(1)根據(jù)圖表燒杯①可知:每加入10g稀鹽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為0.88g,加入30g稀鹽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為:;

(2)當加入40g稀鹽酸時生成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為:,加入50g稀鹽酸時還生成3.52g二氧化碳,故碳酸鈣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稀鹽酸40g;

(3)設生成3.52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鈣的質(zhì)量為x

100 44

x 3.52g

x=8g

樣品中碳酸鈣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80%

答:樣品中碳酸鈣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80%.

考點:根據(jù)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北省沙河市初三上學期第4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現(xiàn)有X、Y、Z三種金屬,已知:①X+YCl2===XCl2+Y,②把Y、Z兩種金屬分別放入稀硫酸中,只有 Y 和稀硫酸反應。這三種金屬的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

A.X > Z > Y B.Z> Y > X

C.Y > Z > X D.X > Y > Z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云南省景洪市初三11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只用C、CO、CuO、CaCO3、稀鹽酸五種物質(zhì),進行單一或兩兩反應,可寫出生成物中有 CO2的化學方程式有

A.2個 B.3個 C.4個 D.5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湖南省瀏陽市初三第四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金屬材料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生鐵、硬鋁、焊錫都屬于合金

B.銅有良好的導電性,因而大量用于制作電線

C.生鐵和鋼是鐵的兩種合金,生鐵的含碳量較高

D.銹蝕后的鐵制品沒有回收價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湖南省瀏陽市初三第四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水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明礬可促進水中懸浮雜質(zhì)的沉降 B.長期飲用蒸餾水不利于人體健康

C.水是一種常見的溶劑 D.過濾能除去天然水中所有的雜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四川省初三12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物質(zhì)經(jīng)分析只含有一種元素,則該物質(zhì)不可能是

A.純凈物 B.單質(zhì) C.混合物 D.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四川省初三12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氧氣是我們身邊常見的物質(zhì),以下有關氧氣的敘述正確的是

A.物質(zhì)與氧氣發(fā)生的反應都是氧化反應

B.魚蝦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氣易溶于水

C.氧氣具有可燃性

D.物質(zhì)在氧氣中燃燒的反應一定是化合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廣東省初三上學期第三次月考化學A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水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利用肥皂水可以區(qū)分硬水與軟水

B.通常把含有較多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水叫硬水

C.通過煮沸的方法,一般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生活中常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來降低水的硬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4-2015學年山東省泰安市初三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4煙臺)2014年“世界水日”的宣傳主題是“水與能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利用太陽能使水分解是最理想的氫能來源

B.利用海水的潮汐變化可以獲得電能

C.電解水時,能量由化學能轉(zhuǎn)化為電能

D.水通過三態(tài)變化實現(xiàn)天然循環(huán),太陽為其提供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