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粗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君不見高堂(父母親)明鏡悲白發(fā)  鐘鼓饌玉(美好的飲食)不足貴
B.莫使金樽(酒杯)空對月      (拿)進(jìn)酒
C.會須(應(yīng)當(dāng)。會,須,皆有應(yīng)當(dāng)?shù)囊馑迹┮伙嬋俦? (即,就)須沽取對君酌
D.主人何(為什么)言少錢             請君為我(側(cè))耳聽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加粗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

A.君不見高堂(父母親)明鏡悲白發(fā)  鐘鼓饌玉(美好的飲食)不足貴
B.莫使金樽(酒杯)空對月      (拿)進(jìn)酒
C.會須(應(yīng)當(dāng)。會,須,皆有應(yīng)當(dāng)?shù)囊馑迹┮伙嬋俦? (即,就)須沽取對君酌
D.主人何(為什么)言少錢             請君為我(側(cè))耳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天利38套 2008全國各省市名!卧獙n}訓(xùn)練·語文 題型:013

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

A.連峰天不盈尺  去:距離

然后從而之  刑:處罰

呼兒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請

武皇開邊意未  已:停止

B.哭聲直上云霄  干:沖

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信:確實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縣  縣官:地方官員

蓬門今為君開  始:才

C.宜乎百姓之以王為也  愛:吝嗇

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視力

則牛羊何焉  擇:區(qū)別

俯足以妻子  畜:養(yǎng)活

D.知之?  惡:疑問代詞,怎么

王欲行之,則反其本矣  盍:何不

有甚焉  殆:大概、可能

所守匪親,化為狼與豺  或:或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江蘇省揚州中學(xué)2010-2011學(xué)年高一上學(xué)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題型:048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題。

追和①陶淵明詩引

蘇轍

  東坡先生謫居儋耳,置家羅浮之下,獨與幼子過負(fù)擔(dān)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華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無所嗜好,以圖史為園囿,文章為鼓吹,至是亦皆罷去。獨猶喜為詩,精深華妙,不見老人衰憊之氣。

  是時,轍亦?,書來告曰:“古之詩人有擬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則始于吾。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zhì)而實綺,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詩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今將集而并錄之,以遺后之君子。其為我志之。然吾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俗患,黽勉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瘻Y明此語,蓋實錄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淵明,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

  嗟乎!淵明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為獄吏所折困,終不能悛,以陷大難,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淵明,其誰肯信之?雖然,子瞻之仕其出進(jìn)退,猶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處之矣?鬃釉唬骸笆龆蛔鳎哦霉,竊比于我老彭!泵献釉弧霸印⒆铀纪。”區(qū)區(qū)之跡,蓋未足以論士也。

  轍少而無師,子瞻既冠而學(xué)成,先君命轍師焉。子瞻嘗稱轍詩有古人之風(fēng),自以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xùn)|坡,其學(xué)日進(jìn),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詩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與淵明比。轍雖馳驟從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淵明,轍繼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党悄蠔|齋引。

  注釋:①依照別人詩詞的格律或內(nèi)容作詩。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轍亦?    遷:貶官

B.

而實腴     癯:清瘦

C.

自量為己必俗患 貽:留下

D.

其出進(jìn)退    處:處所

(2)

下列句子中,對蘇軾追和陶詩的理由解釋最恰當(dāng)的一組是

[  ]

A.

①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 ②如其為人,實有感焉

B.

①惟有追和古人者     ②少而窮苦

C.

①詩有古人之風(fēng)      ②其學(xué)日進(jìn)

D.

①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自托于淵明

(3)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蘇軾垂暮之年,遠(yuǎn)謫天涯,生活非常艱難,其他讀書寫作活動大都終止了,唯喜歡寫詩,尤其喜歡讀陶淵明的詩歌,追和陶詩。

B.

文中對陶淵明其詩其人的評價全用蘇軾來信的原文來表現(xiàn),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這樣更貼近蘇軾的本意,也含蓄地表達(dá)了蘇轍對陶詩不做評論的態(tài)度。

C.

文章第一段雖不是直接論蘇軾和陶詩,卻談了蘇軾和陶詩的寫作背景,暗示蘇軾和陶詩與他當(dāng)時的處境和心境有關(guān)。

D.

本文是蘇轍應(yīng)蘇軾要求為其和陶詩寫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蘇詩的成就,對蘇軾追和陶詩的心機委婉地表達(dá)了自己的觀點,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論。

(4)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此所以深服淵明,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追和陶淵明詩引》)

(2)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始得西山宴游記》)

(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所劫哉。ā读鶉摗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題。
陸賈者,楚人也。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居左右,常使諸侯。
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shù)也。昔者吳王夫差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義,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懌而有慚色,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标懮舜质龃嫱鲋,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
呂太后時,王諸呂,諸呂擅權(quán),欲劫少主,危劉氏。右丞相陳平患之,力不能爭,恐禍及己,常燕居深念。陸生往請,直入坐,而陳丞相方深念,不時見陸生。陸生曰:“何念之深也?”陳平曰:“生揣我何念?”陸生曰:“足下位為上相,食三萬戶侯,可謂極富貴無欲矣。然有憂念,不過患諸呂、少主耳。”陳平曰:“然。為之奈何?”陸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相和調(diào),則士務(wù)附;士務(wù)附,天下雖有變,即權(quán)不分,為社稷計,在兩君掌握耳。臣常欲謂太尉絳侯,絳侯與我戲,易吾言。君何不交歡太尉,深相結(jié)?”為陳平畫呂氏數(shù)事。陳平用其計,乃以五百金為絳侯壽,厚具樂飲;太尉亦報如之。此兩人深相結(jié),則呂氏謀益衰。陳平乃以奴婢百人、車馬五十乘、錢五百萬,遺陸生為飲食費。陸生以此游漢廷公卿間,名聲藉甚。
及誅諸呂,立孝文帝,陸生頗有力焉。陸生竟以壽終。
(節(jié)選自《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注】①趙氏:指秦王朝。秦始皇祖先的一支造父曾被封在趙城,因此姓趙。②絳侯:指漢朝名將周勃。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安事《詩》、《書》事:侍奉
B.高帝不懌而有慚色懌:高興
C.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所以:……的原因
D.易吾言易:輕視
小題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現(xiàn)陸賈是“有口辯士”的一組是(   )
①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②鄉(xiāng)使秦已并天下,行仁義,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③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         
④為社稷計,在兩君掌握耳
⑤君何不交歡太尉,深相結(jié)           
⑥陳平用其計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題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漢高祖劉邦在漢朝建立之初并沒有意識到思想文化對于統(tǒng)治國家的重要意義,陸賈在勸諫漢高祖時征引歷史典故,力證欲要國家長治久安,必須重視思想文化的建設(shè)。
B.右丞相陳平曾為國事?lián)鷳n,但力量不足以改變現(xiàn)狀,而且擔(dān)心災(zāi)禍會殃及自己,因而時常在家里閑居考慮此事。
C.陸賈為陳平畫出呂氏勢力分布,陳平采用他的計謀,竭力采用各種方式和絳侯搞好關(guān)系,絳侯對此心領(lǐng)神會,對陳平的饋贈加以回報,兩個人交情越來越深厚。
D.陳平、絳侯聯(lián)手使得形式開始朝著對漢王朝有利的方向轉(zhuǎn)變,最終將呂氏家族鏟除,立孝文帝為漢朝天子。縱觀整個事件,陸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題4: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
呂太后時,王諸呂,諸呂擅權(quán),欲劫少主,危劉氏。
譯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江蘇模擬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周梅圃君家傳
〔清〕姚鼐
  梅圃君,長沙人,周氏,諱克開,字乾三,梅圃其自號也。以舉人發(fā)甘肅,授隴西知縣,調(diào)寧朔。其為人明曉事理,敢任煩劇,耐勤苦。寧朔屬寧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漢來、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灌民田。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狹而深,又頗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水于河,故旱澇皆賴焉。唐延渠暗洞壞,寧夏縣吏欲填暗洞,而引唐渠水盡入漢渠,以利寧夏民,而寧朔病矣。君力督工修復(fù)舊制,兩縣皆利。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設(shè),長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門皆壞,民失其利,君修復(fù)之,皆用日少而成功遠(yuǎn)。君在寧夏多善政,而治水績最巨,民以所建曰周公閘、周公橋云。
  尋擢貴州都勻知府。從總督吳達(dá)善、侍郎錢維城治貴州逆苗獄,用法有失當(dāng)者,力爭無少遜。調(diào)貴陽,亦以強直忤巡撫宮兆麟,因公累解職。引見,復(fù)授山西蒲州知府,調(diào)太原。清厘積獄,修復(fù)風(fēng)峪山堤堰,障山潦,導(dǎo)之入汾,民德之。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過降官,復(fù)再擢為浙江糧儲道。當(dāng)是時,王亶望為浙江巡撫。吏以收糧毒民以媚上官者,習(xí)為恒矣,君素聞,疾之。至浙,身自誓不取纖毫潤,請于巡撫,約與之同心。撫臣姑應(yīng)曰善,而厭君甚,無術(shù)以去之也。反奏譽君才優(yōu),糧儲常事易治,而其時海塘方急,請移使治海塘。于是調(diào)杭嘉湖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勞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貪敗。世言茍受君言,豈徒國利,亦其家之安也。君卒后,家貧甚,天下稱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云:梅圃,乾隆間循吏也。夫為循吏傳,史臣之職,其法甚嚴(yán)。不居史職,為相知之家作家傳,容有泛濫辭焉。余嘉梅圃之治,為之傳,取事簡,以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傳,當(dāng)無愧云。(選自《惜抱軒全集》,有改動)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力爭無少/遜:謙遜
B.君力督工修復(fù)舊/制:式樣
C.敢任煩/劇:繁重
D.為相之家作家傳/知:交好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周梅圃悉心為民的一組是(   )
①民失其利,君修復(fù)之
②以強直忤巡撫宮兆麟
③君素聞,疾之
④而其時海塘方急,請移使治海塘
⑤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
⑥君卒后,家貧甚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針對唐延渠“多沙易漫”的特點,深諳治水之道的周梅圃采用深挖水道、改變水道走向、修復(fù)暗洞泄洪等方法,有效整治了唐延渠。
B.周梅圃廉潔正直,作者雖未明說百姓因此如何感激、愛戴他,但從文中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稱為周公閘、周公橋就可見一斑。
C.周梅圃就任浙江糧儲道后,因為極力反對“毒民”惡政,成為貪官王亶望的眼中釘;調(diào)任杭嘉湖海防道后,終因積勞成疾死在任上。
D.作者寫作這篇文章,意在以家傳的形式彰顯傳主周梅圃的政績、人品,同時,期待以后有優(yōu)秀的史官能將本文收錄到正史列傳中。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修復(fù)風(fēng)峪山堤堰,障山潦,導(dǎo)之入汾,民德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以收糧毒民以媚上官者,習(xí)為恒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言茍受君言,豈徒國利,亦其家之安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5題。
  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不知禮義,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廢丑,不向禮義。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鬃拥茏悠呤B(yǎng)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膚,鑱皮革,被創(chuàng)流血,至難也,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圣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經(jīng)誹譽以導(dǎo)之,親賢而進(jìn)之,賤不肖而退之,無被創(chuàng)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顯之名,民孰不從?
  古者法設(shè)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維時,庶績咸熙,禮義修而任賢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處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輕,則上唱而氏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nèi),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仁義。其于化民也,若風(fēng)之搖草木,元之而不靡。
  今使患教知,使不肖臨賢,雖嚴(yán)刑罰,民弗從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強也。故圣主舉賢以立功,不肖主舉其所與同。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失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
  故觀其所舉而治亂可見也,察其黨與而賢不肖可論也。(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訓(xùn)》)
  注釋: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興盛。③臨:統(tǒng)管、治理。
1.下列語句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法弗能也——正:正確
B.死不還——踵:腳后跟(還踵,指后退)……
C.上而民和——唱:倡導(dǎo)……
D.其黨與——察:仔細(xì)看……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粗的詞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被創(chuàng)流血,難也——碧水東流此回
B.然越人為以求榮也——若風(fēng)搖草木
C.百工維時,庶績熙——群賢畢至,少長
D.圣王在上,明好惡示之——各小大之材處其位
3.下列語句括號中是補出的文字,補出后語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非崇善廢丑,(則)不向禮義
B.無法不可以為治也,(故)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
C.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4.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反映重禮義教化思想的一組是(     )
①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 、跓o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
③被創(chuàng)流血,至難也,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 ④百工維時,庶績咸熙,禮義修而任賢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風(fēng)之搖草木,無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禮義教化是國之大事,百姓知禮義國家才能興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歸,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會任用那些對自己唯命是從的人。
D.治國離不開嚴(yán)刑峻法,否則就會人心渙散,亂象叢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北京高考真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5題。
  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不知禮義,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廢丑,不向禮義。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鬃拥茏悠呤,養(yǎng)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膚,鑱皮革,被創(chuàng)流血,至難也,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圣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經(jīng)誹譽以導(dǎo)之,親賢而進(jìn)之,賤不肖而退之,無被創(chuàng)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顯之名,民孰不從?
  古者法設(shè)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維時,庶績咸熙,禮義修而任賢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處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輕,則上唱而氏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nèi),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仁義。其于化民也,若風(fēng)之搖草木,元之而不靡。
  今使患教知,使不肖臨賢,雖嚴(yán)刑罰,民弗從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強也。故圣主舉賢以立功,不肖主舉其所與同。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失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
  故觀其所舉而治亂可見也,察其黨與而賢不肖可論也。(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訓(xùn)》)
  注釋: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興盛。③臨:統(tǒng)管、治理。
1.下列語句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法弗能也——正:正確
B.死不還——踵:腳后跟(還踵,指后退)……
C.上而民和——唱:倡導(dǎo)……
D.其黨與——察:仔細(xì)看……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粗的詞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被創(chuàng)流血,難也——碧水東流此回
B.然越人為以求榮也——若風(fēng)搖草木
C.百工維時,庶績熙——群賢畢至,少長
D.圣王在上,明好惡示之——各小大之材處其位
3.下列語句括號中是補出的文字,補出后語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非崇善廢丑,(則)不向禮義
B.無法不可以為治也,(故)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
C.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4.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反映重禮義教化思想的一組是(     )
①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 、跓o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
③被創(chuàng)流血,至難也,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 ④百工維時,庶績咸熙,禮義修而任賢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風(fēng)之搖草木,無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禮義教化是國之大事,百姓知禮義國家才能興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歸,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會任用那些對自己唯命是從的人。
D.治國離不開嚴(yán)刑峻法,否則就會人心渙散,亂象叢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題。
  王烈通識達(dá)道,秉義不回。以穎川陳太丘為師,二子為友。時穎川荀慈明、賈偉節(jié)、李元禮、韓元長皆就陳君學(xué),見烈器業(yè)過人,嘆服所履,亦與相親。由是英名著于海內(nèi)。道成德立,還歸舊廬,遂遭父喪,泣淚三年。遇歲饑饉,路有餓殍,烈乃分釜庚之儲,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稱孝,鄉(xiāng)黨歸仁。以典籍娛心,育人為務(wù),遂建學(xué)校,敦崇庠序。其誘人也,皆因其性氣,誨之以道,使之從善遠(yuǎn)惡。益者不自覺,而大化隆行,皆成寶器。門人出入,容止可觀,時在市井,行步有異,人皆別之。州閭成風(fēng),咸競為善。
  時國中有盜牛者,牛主得之。盜者曰:“我邂逅迷惑,從今已后將為改過。子既已赦宥,幸無使王烈聞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遺之;騿柎巳思葹楸I,畏君聞之反與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盜其駿馬食之,乃賜之酒。盜者不愛其死,以救穆公之難。今此盜人能悔其過,懼吾聞之,是知恥惡。知恥惡,則善心將生,故與布勸為善也。”間年之中,行路老父擔(dān)重,人代擔(dān)數(shù)十里,欲至家,置而去,問姓名,不以告。頃之,老父復(fù)行,失劍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懼后人得之,劍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購募,或恐差錯,遂守之。至暮,劍主還見之。前者代擔(dān)人也。老父攬其袂,問曰:“子前者代吾擔(dān),不得姓名,今子復(fù)守吾劍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請子告吾姓名,吾將以告王烈!蹦苏Z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見!彼焓谷送浦宋魰r盜牛人也。遂使國人表其閭而異之。
  時人或訟曲直,將質(zhì)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廬而還,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聞之。時國主皆親驂乘適 烈私館,疇諮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會董卓作亂,避地遼東,躬秉農(nóng)器,編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樂,東域之人奉之若君。以建安二十三年寢疾,年七十八而終。(節(jié)選自《三國志·魏書十一》有刪改)
  【注】①國主:指當(dāng)時割據(jù)遼東的公孫度。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
A.道成德立,還歸舊廬/舊廬:破舊的房子
B.遇饑饉,路有餓殍/歲:年末
C.子既已赦宥,無使王烈聞之/幸:幸虧
D.盜者不其死,以救穆公之難/愛:吝惜
2.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王烈“育人為務(wù)”的一組是 ( 。
①誨之以道,使之從善遠(yuǎn)惡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遺之
④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見!
⑤遂使國人表其閭而異之
⑥或恐差錯,遂守之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概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王烈為父親守喪三年,終日以淚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糧食分送給鄉(xiāng)親活命,所以本族人稱贊他“孝”,鄉(xiāng)親們稱贊他“仁”。
B.王烈非常重視道德教化,既興辦學(xué)校,也非常講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盜賊改惡向善,最終成為道德榜樣。
C.王烈德高望重,當(dāng)時人鬧糾紛打官司都找他評理或者斷案,每遇這種情況,王烈都極力調(diào)解,從而使這些人的矛盾得到緩和或解決。
D.王烈名望極高,地方最高官員親自乘坐馬車到王烈家中咨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沒去就任。
4.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誘人也,皆因其性氣,誨之以道,使之從善遠(yuǎn)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時人或訟曲直,將質(zhì)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廬而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衣蔬食,不改其樂,東域之人奉之若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期末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題。
  王烈通識達(dá)道,秉義不回。以穎川陳太丘為師,二子為友。時穎川荀慈明、賈偉節(jié)、李元禮、韓元長皆就陳君學(xué),見烈器業(yè)過人,嘆服所履,亦與相親。由是英名著于海內(nèi)。道成德立,還歸舊廬,遂遭父喪,泣淚三年。遇歲饑饉,路有餓殍,烈乃分釜庚之儲,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稱孝,鄉(xiāng)黨歸仁。以典籍娛心,育人為務(wù),遂建學(xué)校,敦崇庠序。其誘人也,皆因其性氣,誨之以道,使之從善遠(yuǎn)惡。益者不自覺,而大化隆行,皆成寶器。門人出入,容止可觀,時在市井,行步有異,人皆別之。州閭成風(fēng),咸競為善。
  時國中有盜牛者,牛主得之。盜者曰:“我邂逅迷惑,從今已后將為改過。子既已赦宥,幸無使王烈聞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遺之;騿柎巳思葹楸I,畏君聞之反與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盜其駿馬食之,乃賜之酒。盜者不愛其死,以救穆公之難。今此盜人能悔其過,懼吾聞之,是知恥惡。知恥惡,則善心將生,故與布勸為善也!遍g年之中,行路老父擔(dān)重,人代擔(dān)數(shù)十里,欲至家,置而去,問姓名,不以告。頃之,老父復(fù)行,失劍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懼后人得之,劍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購募,或恐差錯,遂守之。至暮,劍主還見之。前者代擔(dān)人也。老父攬其袂,問曰:“子前者代吾擔(dān),不得姓名,今子復(fù)守吾劍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請子告吾姓名,吾將以告王烈!蹦苏Z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見。”遂使人推之,乃昔時盜牛人也。遂使國人表其閭而異之。
  時人或訟曲直,將質(zhì)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廬而還,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聞之。時國主皆親驂乘適烈私館,疇諮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會董卓作亂,避地遼東,躬秉農(nóng)器,編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樂,東域之人奉之若君。以建安二十三年寢疾,年七十八而終。(節(jié)選自《三國志·魏書十一》有刪改)
  【注】①國主:指當(dāng)時割據(jù)遼東的公孫度。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
A.道成德立,還歸舊廬/舊廬:破舊的房子
B.遇饑饉,路有餓殍/歲:年末
C.子既已赦宥,無使王烈聞之/幸:幸虧
D.盜者不其死,以救穆公之難/愛:吝惜
2.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王烈“育人為務(wù)”的一組是 ( 。
①誨之以道,使之從善遠(yuǎn)惡
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遺之
④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見!
⑤遂使國人表其閭而異之
⑥或恐差錯,遂守之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概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王烈為父親守喪三年,終日以淚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糧食分送給鄉(xiāng)親活命,所以本族人稱贊他“孝”,鄉(xiāng)親們稱贊他“仁”。
B.王烈非常重視道德教化,既興辦學(xué)校,也非常講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盜賊改惡向善,最終成為道德榜樣。
C.王烈德高望重,當(dāng)時人鬧糾紛打官司都找他評理或者斷案,每遇這種情況,王烈都極力調(diào)解,從而使這些人的矛盾得到緩和或解決。
D.王烈名望極高,地方最高官員親自乘坐馬車到王烈家中咨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沒去就任。
4.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誘人也,皆因其性氣,誨之以道,使之從善遠(yuǎn)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時人或訟曲直,將質(zhì)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廬而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衣蔬食,不改其樂,東域之人奉之若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山東濟(jì)寧梁山二中2011-2012學(xué)年高二12月月考語文試題 題型:048

古代詩文閱讀

  仲尼之齊,見景公而不見晏子。子貢曰:“見君不見其從政者,可乎?”仲尼曰:“吾聞晏子事三君而順焉,吾疑其為人。”

  晏子聞之,曰:“嬰則齊之世民也,不其行,不識其過,不能自立也。嬰聞之,有幸見愛,無幸見惡,誹譽為類,聲響相應(yīng),見行而從之者也。嬰聞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順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順焉。今未見嬰之行,而非其順也。嬰聞之,君子獨立不慚于影,獨寢不慚于魂?鬃影螛湎髹E,不自以為辱;窮陳蔡,不自以為;非人不得其故,是猶澤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網(wǎng)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貴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聞之,曰:“語有之:言發(fā)于爾,不可止于遠(yuǎn)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眾也。吾竊議晏子而不中夫人之過,吾罪矣!丘聞君子人以為友,不及人以為師。今丘失言于夫子,譏之,是吾師也。”因宰我而謝焉,然仲尼見之。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經(jīng)術(shù)者第八》)

  注:宰我,孔子的弟子。

(1)

下列語句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其行       維:維護(hù),保持

B.

不自以為      約:貧困,困窘

C.

吾罪矣       幾:(到了)極點

D.

丘聞君子人以為友  過:探望,拜訪

(2)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粗的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

A.

不維其行,不識過/如之何可及也

B.

有幸見愛,無幸惡/使子路反

C.

始吾望儒貴之/鄉(xiāng)也吾見于夫子問知

D.

宰我而謝焉/之以饑饉

(3)

下列四組句子中,全都暗含孔子或晏子評價對方的一組句子是

①仲尼之齊,見景公而不見晏子

②吾聞晏子事三君而順焉

③嬰則齊之世民也……不能自立也

④今吾望儒而疑之

⑤吾竊議晏子而不中夫人之過

⑥因宰我而謝焉,然仲尼見之

[  ]

A.

①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4)

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孔子聽說晏子事三君而順,到齊國去就不肯見他,這雖不免有些主觀,卻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蕩,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則。

B.

子貢當(dāng)面對孔子“見君不見其從政者”的做法提出疑問,孔子也當(dāng)即給予了答復(fù),這表現(xiàn)了孔子能夠平等地對待學(xué)生。

C.

晏子聽聞孔子對他的評價后,沒有為自己辯解,而是反唇相譏,將矛頭直接指向孔子,諷刺他周游列國時“拔樹削跡”、“身窮陳蔡”的窘?jīng)r。

D.

聽到晏子的話,孔子深深自責(zé),誠懇地表示歉意,并去拜會晏子,表現(xiàn)出他勇于責(zé)己、知過必改的胸懷,不愧大家風(fēng)范。

(5)

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聞晏子事三君而順焉,吾疑其為人。

(2)今丘失言于夫子,譏之,是吾師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