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近代民用工業(yè)的創(chuàng)辦
洋務運動后期,為解決軍事工業(yè)資金、燃料、運輸?shù)确矫娴睦щy,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yè)。規(guī)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跟蹤思考
什么是近代工業(yè)?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是什么性質的企業(yè)?
1.近代軍事工業(yè)的創(chuàng)辦
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chuàng)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yè)。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chuàng)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制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制造局。
3.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
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跟蹤思考
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什么?自然經濟解體給中國帶來的是災難,還是歷史進步?
2.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
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內地,方便了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1.鴉片戰(zhàn)爭以后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6.絲綢之路的歷史地位
從敦煌西去,經玉門關、陽關往西的商路有兩條:一條是從鄯善沿南山(今昆侖山)到大月氏、安息諸國,稱為南道,再西去可抵大秦(羅馬);另一條是沿北山(今天山)南麓西行,越蔥嶺的北部西向,可以到大宛、康居、奄蔡諸國,稱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這南北兩條商路,是當時中國和中亞、西亞經濟交流的大動脈,因為運往西方的貨物主要是絲綢,所以后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之所以得名是因為中國所產絲綢最初是由這條道路運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的,它的著名雖然由于通商,但它的更大貢獻卻是溝通東西文化交流,最顯著的例子便是,中國發(fā)明的造紙術是由這條絲路傳人近東再傳至歐洲的,后來印刷術、火藥的西傳也是如此;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也由此路向東傳人中國。因此,可以說,絲綢之路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前一條改變世界歷史與文明的大通路,它不僅溝通了東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這兩個文明的互相滲透。
專題六 中國近現(xiàn)代濟結構的變化和各種經濟的發(fā)展狀況
知識歸納
5.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比較與思考
鄭和下西洋,比迪亞士發(fā)現(xiàn)好望角早83年,比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發(fā)現(xiàn)新航路早93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比世界上所有著名的航海家的航;顒佣家。可以說鄭和是歷史上最早的、最偉大的、最有成績的航海家。哥倫布在1492年率領自己的船隊踏上了美洲的土地。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于1521年取得了成功。此后,各大陸建立起直接的海上聯(lián)系,歷史舞臺擴大了。所謂“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的直接標志,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導致的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鄭君之初航!彪m然在此之前,且有相當?shù)臍馄呛鸵?guī)模,但是卻與這一歷史“新紀元”表現(xiàn)出文化的差異,存在著時代的界限。
為什么西方國家能夠利用航海業(yè)的空前成就,將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時代?美洲的發(fā)現(xiàn)和繞過非洲的航行,“使世界市場”得以開拓,于是各國的經濟生活,都逐漸成為世界性的了。但在中國,不久反而采取了以“海禁”為標志的自我文化封閉的政策。對于海外交通不同發(fā)展方向的這種比較,不能不引起每個關心中國文化進程的人對歷史的沉思。究其原因,不但與中國以農業(yè)立國的傳統(tǒng)有關,更重要的是與中國專制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有關。傳統(tǒng)的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嚴重阻礙了近代因素的成長,限制了中國人對海外的探索。鄭和下西洋的直接動因與市場和工商業(yè)無關,而是專制王朝的政治需要。因此,鄭和以后,中國的海外交通始終未能沖破封建末世的藩籬。
4.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
總的來看,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可歸納為以下4個特點:①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雙向性,而不是單向傳播。這種雙向的交流,即中華文明的外傳與異域文明的內徙,豐富和發(fā)展了雙方的文化,構成了世界文化發(fā)展史上的積極因素。②中華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表現(xiàn)出開放性和包容性,接受外來文明和傳播中華文明往往都是通過貿易或僧侶等和平進行的,這和早期基督教、早期伊斯蘭教一度曾用“劍與火”來傳播各自的文明截然不同。同時,中華文明以其源遠流長的優(yōu)越性頑強地延續(xù)不斷,亦從未為外來文明所征服。③就中華民族主流意識而言,無論是對中華文明的傳出,還是對異域文明的導入,一般未見有強烈的保守和排外傾向。中外文化交流的展開,中華文明在不斷吸收和消化異域文明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這正是中華文明具有極大的生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④中國歷代王朝的對外政策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主要取決于當時的國力國勢和國內社會矛盾狀況,對外交往的國際背景,以及最高統(tǒng)治集團(往往以君主為代表)的文化心理狀態(tài)。對外政策的開放程度往往與中外文化交流的程度成正比。在中國歷史上,有的王朝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對外政策是保守的、閉關鎖國的,這就在某些時期限制了中華文明的充實和發(fā)展。
3.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模式--朝貢制度
中國歷代王朝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模式是朝貢制度。朝貢制度在先秦時代已經出現(xiàn)!俺敝赋枷掠P見君主,“貢”指臣下向君主獻納禮物!俺暋笔翘熳优c諸侯之間隸屬關系的表現(xiàn)。秦漢以后,中原歷代封建王朝將這種關系作為處理與邊疆少數(shù)民族政權或域外國家關系的基本模式,一直延續(xù)到鴉片戰(zhàn)爭。
按照這種模式,外國使節(jié)來華都被視為前來“朝貢”,也就是承認中國統(tǒng)治者為宗主,自己為藩屬。外國使節(jié)覲見中國君主必須行臣屬之禮,他們帶來的禮物被視為貢品。中國君主要授予這些國家統(tǒng)治者以各種名號,并“回賜”各種禮品。中國派往外國的使節(jié),其主要任務是冊封名號和賞賜禮品,以建立宗藩關系。凡是有“朝貢”關系的國家,中國允許它們前來貿易!俺暋标P系是一種政治上的不平等的關系。在前資本主義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長期在亞洲甚至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由此產生了中國是世界中心的思想。視外國為藩屬,以“朝貢”關系為對外關系的基本模式,正是這種“中國中心論”的體現(xiàn)。同時也應該看到,與中國存在“朝貢”關系的國家,中國一般不干預對方的內政,雙方和平友好,中國要在經濟上給予種種優(yōu)遇(如“回賜”的禮品特別豐厚),以顯示自己對屬國的關懷。
2.中國古代幾個不同時期對外關系比較
(1)唐,宋,明初對外交往頻繁的共同原因
①政治穩(wěn)定。唐、宋、明建立后,都加強了中央集權。中央集權的加強,為頻繁的對外交往提供了一個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②經濟繁榮。唐朝的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宋朝科技也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而且經濟發(fā)達;明朝前期中國仍是世界上的大國強國。③對外交通發(fā)達。唐、宋、明三朝的海陸交通能達亞、非許多國家;各國使者、商人紛紛來中國;中國的學者、商人、官員也到外國學習、經商、訪問。④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唐、宋、明初的統(tǒng)治者比較開明,鼓勵對外交往。
(2)漢唐對外交往的異同點
共同點:①朝鮮、日本都是對外交往的主要對象。②都對外進行了經濟技術交流。③政府是對外活動的主要參與者。④對外交往都以陸路為主。
不同點:①漢朝的對外交往僅重視陸路,而唐朝的對外交通更加發(fā)達,通過海路向東可達朝鮮、日本,向南、向西可達馬來半島、印度、波斯灣。②漢朝的對外交流物品、技術種類較少,而唐朝交流范圍更加廣泛,并且注重對中外文化的“兼收并蓄”。③唐朝政府比漢朝更加注重對外交往,政策更加開明,同唐朝有交往的國家增多。④唐朝的對外交往比漢朝的對外交往對世界產生了更加深遠的影響。
(3)唐朝與清朝對外政策的比較
對外政策:唐朝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清朝對外實行閉關政策,幾次下令禁止對外貿易。
產生原因:①唐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疆域遼闊,經濟發(fā)達,國力強盛;唐朝統(tǒng)治者比較開明,注重發(fā)展對外交往。②清朝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政治嚴重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西方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fā)展,不斷騷擾我國邊境地區(qū);清統(tǒng)治者的愚昧無知。
不同影響:①唐朝的對外交往擴大了唐朝的對外影響,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增強了唐朝的國力。②清朝的閉關自守隔絕了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造成了中國的落后,為19世紀中期中國被動挨打局面的出現(xiàn)埋下了隱患。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