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45889  445897  445903  445907  445913  445915  445919  445925  445927  445933  445939  445943  445945  445949  445955  445957  445963  445967  445969  445973  445975  445979  445981  445983  445984  445985  445987  445988  445989  445991  445993  445997  445999  446003  446005  446009  446015  446017  446023  446027  446029  446033  446039  446045  446047  446053  446057  446059  446065  446069  446075  446083  447348 

(七)平面與平面平行,平面與平面垂直

例7  如圖,在△ABC中,AD⊥BC,E為AD上的三 等分點,AE=ED,過E的直線MN∥BC,交AB、AC于M、N,將△AMN折起 到與平面MBCN成60°,求證:平面A′MN⊥平面A′BC.

證明:∵AD⊥BC,BC∥MN

∴A′E和ED都垂直于MN,

∴∠A′ED是二面角A′MN-MN-MBCN的平面角, ∴∠A′ED=60°,A′E=AE=ED=ED·cos60°.

∴△A′ED是直角三角形,且A′E⊥A′D.

又∵A′E⊥MN,MN∥BC,

∴A′E⊥BC,而BC∩A′D=D.

∴A′E⊥平面A′BC,

∵A′E面A′MN,

∴平面A′MN⊥平面A′BC.

試題詳情

(六)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

例6  如圖,四面體OABC中,OA、OB、OC兩兩垂直, ∠OBA=45°,∠OBC=60°,M為AB的中點,求:

(1)BC與平面OAB所成的角;

 (2)OC與平面ABC所成的角。

解  (1)因OC⊥OB,OC⊥AO,AO∩BO=0,

故 OC⊥面OAB。

故 ∠OBC為BC與平面OAB所成的角。

由已知∠OBC=60°,即為所求。

(2)因OA⊥OB,∠ABO=45°,M為AB中點

則 OM⊥AB,而OC⊥AB,OC∩OM=O

所以 AB⊥面OMC,而AB面OAB,

所以 面OAB⊥面OMC,

過O作OH⊥MC于H,則OH⊥面ABC

故 ∠OCM為OC與面ABC所成的角。

設OA=a,則OM=a

又OB=a,則OC=a,

tg∠OCM==,

所以 ∠OCM=arctg.

試題詳情

(五)三垂線定理及逆定理

例5  已知:如圖,S為 正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點,SA⊥平面ABCD,過A作截面 AEKH⊥SC.

求證:AE⊥SB,AH⊥SD,AK⊥HE.

證明:

AE⊥平面SBCAE⊥SB.

同理可證AH⊥平面SDC,故AH⊥SD.又∵ABCD為正方形,∴Rt△SAD≌Rt△SAB.故SD=SB,SH=SE.

∴HE∥DB.SA⊥DB,則SA⊥HE,SK⊥平面AEKH,AK是SA在截面上的射影,故HE⊥AK(三垂線定 理的逆定理).

試題詳情

(四)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與性質定理

例4  如圖,△ABC為等腰三角形,其頂角A為鈍角, D為底邊BC的中點,DE、D F分別垂直于兩腰AB和AC,沿DE和DF將△BDE和△CDF折起,恰好使得BD和CD重合,設B、C重 合于B′點,求證:AB′⊥面AEDF.

證明  因DE⊥AB,

則 DE⊥B′E,AB∩B′E=E.

故 DE⊥面B′EA

又因 B′AB′EA

故 B′A⊥ED

同理,B′A⊥BF,則ED∩DF=D,

所以 B′A⊥面AEDF.

試題詳情

(三)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與性質定理

例3  直角△ABC的一條邊AB∩α=A,另一邊BC不在平面α內,若∠ABC在 α上的射影仍是直角,求證BC∥α.

證明:如圖,過B、C分別作α的垂線,垂足分別為B′、C′,則∠AB′C′是∠ABC在α上的射影.

∴∠AB′C′=90°

又∵BB′⊥α,AB′α,B′C′α,

∴AB′⊥BB′,C′B′⊥BB′.

∵B′A∩BB′=B′,

∴C′B′⊥平面AB′B.

∵B′C′∩B′B=B′,

∴AB′⊥平面BB′C′C.

∵BC面BB′C′C,

∴BC⊥AB′.

∵∠ABC=90°,AB∩AB′=A,

∴BC⊥平面ABB′.

∴BC∥B′C′.

∴BC∥α.

試題詳情

(二)異面直線,兩直線的位置關系,證明兩直線異面、平行的一般方法

例2  已知如圖,a∥α,a∥β,α∥β,α∩β=b.求證:a∥b.

證明: 在α上任取一點A(Ab),則a與點A確定了一個平面γ,γ∩α=c

因 a∥α,a?α,cα,

所以 a∥α,a?α,cα,

故 a∥c

同理,在β上任取一點B(Bb),a與B確定了平面δ,δ∩β=d,有a∥d

因 a∥c∥d,

則 cβ,dβ,

故 c∥β

又因 α∩β=b,

所以 c∥b,a∥b.

試題詳情

(一)平面的基本性質,證明直線共面的基本方

例1  如圖,ABCD-A1B1C1D1為正方體,E、F、G、H分別是棱AB、BC、CC1、C1D1的中點.

求證:HG、EF、DC交于一點.

證明:∵E、F、G、H是正方體的棱AB、BC、CC1、C1D1的中點,

∴直線EF面ABCD  直線HG面CC1D1D,且直線EFCD,EFCD.

∴EF與CD、HG與CD必分別相交.

設EF∩CD于P,HG∩CD于P′,

由平幾知識有△EBF≌△PCF,△P′GC≌△HC1G.

∴PC=BE=AB,P′C=C1H=C1D1

而正方體中AB=C1D1

∴PC=P′C,即P與P′重合.

∴HG、EF、DC交于一點.

試題詳情

16.異面直線的距離

(1)定義  與兩條異面直線都垂直相交的直線叫做兩條異面直線的公垂線.兩條異面直線的公 垂線在這兩條異面直線間的線段的長度,叫做兩條異面直線的距離.

任何兩條確定的異面直線都存在唯一的公垂線段.

(2)求兩條異面直線的距離常用的方法

①定義法  根據(jù)題目所給的條件,找出(或作出)兩條異面直線的公垂線段,再根據(jù)有關定 理、性質求出公垂線段的長.

此法一般多用于兩異面直線互相垂直的情形.

②轉化法  轉化為以下兩種形式:線面距離  面面距離

③等體積法

④最值法

⑤射影法

⑥公式法

試題詳情

15.平行平面的距離

(1)定義  和兩個平行平面同時垂直的直線,叫做這兩個平行平面的公垂線.公垂線夾在兩個 平行平面間的部分,叫做這兩個平行平面的公垂線段.兩個平行平面的公垂線段的長度叫做 這兩個平行平面的距離.

(2)求平行平面距離常用的方法

①直接利用定義求證(或連或作)某線段為距離,然后通過解三角形計算之.

②把面面平行距離轉化為線面平行距離,再轉化為線線平行距離,最后轉化為點線(面)距 離,通過解三角形或體積法求解之.

試題詳情

14.直線和平面的距離

(1)定義  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平行,這條直線上任意一點到平面的距離,叫做這條直線和 平面的距離.

(2)求線面距離常用的方法

①直接利用定義求證(或連或作)某線段為距離,然后通過解三角形計算之.

②將線面距離轉化為點面距離,然后運用解三角形或體積法求解之.

③作輔助垂直平面,把求線面距離轉化為求點線距離.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