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與其他物質反應.其他物質可溶也可不溶,堿和鹽.鹽和鹽反應兩者都必須可溶,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物質之間發(fā)生化學反應時,常伴隨有明顯的現(xiàn)象,但有些化學反應卻觀察不到明顯的現(xiàn)象.某興趣小組同學為證明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fā)生了中和反應,從不同角度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
方案一:用測pH的方法證明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fā)生中和反應.
先用pH試紙測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硫酸,并不斷振蕩溶液,同時測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測得的pH逐漸變小且小于7,則證明NaOH溶液與稀硫酸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1)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時,正確的操作是: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
 
,將被測液滴到試紙上,并將試紙
 
與標準比色卡比較.
(2)你認為判斷此反應是否發(fā)生的關鍵點是“測得的pH逐漸變小”還是“測得的pH小于7”?
 
.其理由是排除
 
因素的干擾.
方案二:用碳酸鉀溶液驗證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fā)生中和反應.
【實驗藥品】稀硫酸、稀氫氧化鈉溶液、碳酸鉀溶液.
【實驗儀器】試管、滴管、10ml量筒等
【設計方案并實驗】
(1)小江同學的實驗:在試管中加入2ml稀硫酸,逐滴加入
 
溶液,振蕩后,再滴入
V1ml
 
溶液,實驗過程中無氣泡逸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小偉同學的實驗:在試管中加入2ml稀硫酸,逐滴加入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振蕩后,再滴入碳酸鉀溶液,有氣泡逸出,繼續(xù)滴加碳酸鉀溶液至恰好無氣泡時,共消耗碳酸鉀溶液V2ml.
(3)小明同學的實驗:小明認為小江的實驗說明能用碳酸鉀溶液來驗證;而小偉的實驗還不能,需再做一個對比實驗才能說明.他另取一支試管,加入2ml稀硫酸,逐滴加入碳酸鉀溶液至
 
(填寫實驗現(xiàn)象),記錄消耗的碳酸鉀溶液體積為V3ml.當V3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V2時,可以證明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fā)生中和反應.
【反思】在小江的實驗中,碳酸鉀溶液的作用是
 
(填字母).
A.僅是反應物     B.相當于指示劑      C.作催化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28、物質之間發(fā)生化學反應時,常伴隨有明顯的現(xiàn)象,但有些化學反應卻觀察不到明顯的現(xiàn)象.某班同學為證明NaOH能與稀鹽酸發(fā)生中和反應,從不同角度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
【方案一】:先在NaOH稀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試液,溶液顯
色,然后再滴加鹽酸,當觀察到
紅色褪去
,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化學反應.當?shù)玫綗o色溶液時,小虎認為這時酸與堿恰好完全反應.小英卻認為這時還應該存在的另一種情況是
鹽酸過量
.接著老師又提出問題:紅色消失一定證明是酸與堿發(fā)生中和反應嗎?他們經(jīng)過討論認為也可能是酚酞與酸反應而褪色.這時應在溶液中再滴加
酚酞(或氫氧化鈉溶液)
溶液,若有
不變紅(或變紅)
現(xiàn)象,則證明不是酚酞與酸反應而褪色.
【方案二】:用pH試紙測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鹽酸,并不斷振蕩溶液,同時測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測得的pH逐漸變小且小于7,則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化學反應.這時小虎又提出疑問:pH逐漸變小,可能是由于溶液稀釋造成的,不能說明一定發(fā)生了反應.小全對小虎的疑問進行了反駁,他的理由是:
堿溶液無論如何稀釋,其pH值都不可能小于7

測定溶液的pH時,需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試紙,用
滴管或玻璃棒
把待測液滴在pH試紙上,過一會兒,將試紙的顏色與
標準比色卡
比較,從而得出溶液的pH.若對一未知溶液用濕潤的pH試紙來測定溶液的pH,則測定的結果會
D

A.偏大,B.偏小,C.不變,D.以上三種可能都有
【方案三】:在試管中放入一粒NaOH固體,然后加入稀鹽酸.
小華看到氫氧化鈉固體消失了,認為發(fā)生了反應.而小全想了想之后卻不同意小華的觀點,小全的理由是:
可能是氫氧化鈉溶于水
.小明用手摸了摸試管外壁,試管比較熱,他認為不僅說明它們發(fā)生了反應,而且是放熱反應.小全思考之后仍然不同意小明的觀點,小全的理由是:
氫氧化鈉溶于水也放熱

乙同學和丙同學各設計了一個裝置(見右圖),都說在不使用溫度計的情況下可以判斷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中和反應.分析說明:
B
(填序號)裝置更合理,理由是
B裝置能排除因液體的滴入而造成燒瓶內(nèi)氣體排出,引起玻璃管內(nèi)液面發(fā)生變化
.若選用合理的裝置進行實驗,當出現(xiàn)
玻璃管中左側液面下降,右側液面上升
現(xiàn)象時,可以說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反應.
【方案四】:可以通過測定反應前的物質不存在來判斷反應的發(fā)生.將一定量的稀鹽酸溶液平均分為兩份,一份直接加入鋅粒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有氣泡產(chǎn)生
;向另一份中先加入過量的NaOH溶液,再加入鋅粒中,觀察到
無氣泡產(chǎn)生
現(xiàn)象,說明NaOH溶液和HCl溶液發(fā)生了反應.鋅粒與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Zn+2HCl═ZnCl2+H2

【方案五】:定量研究是化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的方法.一同學將200 mL稀鹽酸平均分成兩份,其中一份直接加入到w g的CaCO3中,充分反應后收集到V1體積的CO2;向另一份中先滴加一定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應后,也加入到w g的CaCO3中,反應后收集到V2體積的CO2.如果V1
V2(填“>”或“<”或“=”)也能說明NaOH溶液和HCl溶液發(fā)生了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濃硫酸與乙二酸(H2C2O4)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C2O4
 濃H2SO4 
.
CO2↑+CO↑+H2O
有人利用這個反應產(chǎn)生的CO還原某種鐵的氧化物,并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

其中A和F中各盛有濃H2SO4,B中盛有乙二酸(H2C2O4),D中盛有Na0H濃溶液,E和I中各盛有澄清石灰水,H中裝有鐵的氧化物粉末.
(一)(1)D裝置的作用
除去混合氣中的CO2
除去混合氣中的CO2

(2)E裝置的作用
檢驗混合氣中CO2是否已全部吸收
檢驗混合氣中CO2是否已全部吸收

(二)甲同學用上述裝置,取不同質量的鐵的氧化物進行實驗.所得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
    實驗序號     l     2     3     4     5     6     7     8
    鐵的氧化物質量(g) 4.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生成鐵的質量(g) 2.8l  5.62  7.01  8.42  9.81 11.22  12.63  14.03

(1)如果以y軸表示生成鐵的質量,x軸表示鐵的氧化物質量,請用鉛筆在坐標圖上依次描出相應的實驗數(shù)據(jù)的點.
(2)從上圖可以看出甲進行第二次實驗時,所得數(shù)據(jù)十分不可靠,故舍去.請分析造成此種結果的原因主要可能是
反應時間太短
反應時間太短
 或
溫度太低
溫度太低

(3)請利用上圖回答,第二次實驗時生成的鐵的質量約為
5.6
5.6
g(保留小數(shù)點后一位).
(4)如果另一同學乙取了25g鐵的氧化物樣品,而來不及做實驗,但根據(jù)上述圖示,可以求出所生成的鐵的質量為
17.5
17.5
 g.(保留小數(shù)點后一位).將你所用的方法在上圖中畫出.
(5)同學丙看了甲、乙兩同學所做的方法后,認為只要認真進行兩次實驗,就可回答上述問題.請用甲同學的兩組實驗數(shù)據(jù)用數(shù)學方法寫出丙同學的分析過程.
(6)丁同學看了上述分析過程后,認為只要一組準確的實驗數(shù)據(jù)就能解決問題.他是怎樣分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黑色物質可能是CuO、C中的一種或兩種,小宇同學為研究該黑色物質,設計如下方案(若有C存在,含量較少):
研究成分:小宇同學設計的兩個實驗方案如下:
甲:黑色粉末數(shù)學公式觀察溶液顏色觀察現(xiàn)象;
乙:黑色粉末數(shù)學公式產(chǎn)物與白色硫酸銅接觸數(shù)學公式觀察現(xiàn)象.
試回答:
(1)甲方案中證明有氧化銅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證明有炭粉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
(2)乙方案中僅有氧化銅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
(3)以上兩個方案中,你認為哪個方案更好,理由是什么?______
(4)問題討論:
經(jīng)過查閱資料:Cu+2H2SO4(濃)數(shù)學公式CuSO4+SO2↑+2H2O.
若黑色物質中有Cu,使用甲方案,并將鹽酸改為稀硫酸,并加熱較長時間,是否可行?
______(填行或不行).理由是______.
研究組成:若小宇經(jīng)實驗證明該黑色固體是CuO和C的混合物,則根據(jù)上述兩個方案,補充相應步驟,以確定其中氧化銅的質量分數(shù),請幫助他完成下表.(該混合物質量已經(jīng)測定)
方案方案中所發(fā)生的
化學方程式
實驗所用儀器
(各缺一件玻璃儀器,填完整)
實驗需要
測定的物理量
______托盤天平、燒杯、試管、酒精燈、
玻璃棒、______.
______
啟普發(fā)生器、托盤天平、硬質試管、U型管、
玻璃導管、廣口瓶、______.
反應前U型管及其中硫酸銅總質量及
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黑色物質可能是CuO、C中的一種或兩種,小宇同學為研究該黑色物質,設計如下方案(若有C存在,含量較少):
研究成分:小宇同學設計的兩個實驗方案如下:
甲:黑色粉末
加稀鹽酸
微熱
觀察溶液顏色觀察現(xiàn)象;
乙:黑色粉末
通氫氣
并加熱
產(chǎn)物與白色硫酸銅接觸
通入到足量
澄清石灰水
觀察現(xiàn)象.
試回答:
(1)甲方案中證明有氧化銅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證明有炭粉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
(2)乙方案中僅有氧化銅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
(3)以上兩個方案中,你認為哪個方案更好,理由是什么?______
(4)問題討論:
經(jīng)過查閱資料:Cu+2H2SO4(濃)
  △  
.
 
CuSO4+SO2↑+2H2O.
若黑色物質中有Cu,使用甲方案,并將鹽酸改為稀硫酸,并加熱較長時間,是否可行?
______(填行或不行).理由是______.
研究組成:若小宇經(jīng)實驗證明該黑色固體是CuO和C的混合物,則根據(jù)上述兩個方案,補充相應步驟,以確定其中氧化銅的質量分數(shù),請幫助他完成下表.(該混合物質量已經(jīng)測定)
方案 方案中所發(fā)生的
化學方程式
實驗所用儀器
(各缺一件玻璃儀器,填完整)
實驗需要
測定的物理量
______ 托盤天平、燒杯、試管、酒精燈、
玻璃棒、______.
______
啟普發(fā)生器、托盤天平、硬質試管、U型管、
玻璃導管、廣口瓶、______.
反應前U型管及其中硫酸銅總質量及
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