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材應重視民國史在中國近代歷史中的地位

 

我國公民的歷史知識主要來源于他們在中學時代對歷史的學習,離開中學以后,絕大多數人不再系統(tǒng)地學習歷史了。中學歷史教材對日后我國公民歷史知識的占有、歷史觀的形成以及相應的情感價值觀的產生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些都構成公民人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中學歷史教材的編寫和歷史教學是事關國民整體素質的大事,編者的筆與民族素質的培養(yǎng)聯系在一起,不可不慎重!

中學生能接受怎樣的歷史,基本上仰仗于中學歷史教材。盡管新課程改革給了歷史教學一些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但眾所周知,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其主體地位是無法撼動的。筆者多年從事中學歷史教學,感到教材對中華民國(1912-1949)這段歷史某些重要內容處理不當,不夠重視。各種版本的教材或多或少的存在這樣的問題,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下談到的教材是指人教版)尤為明顯。

中華民國歷史前后38年,大致經歷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1912)、北洋軍閥政府(北京政府1912-1928)、南京國民政府(1927-1949)三個階段,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遭侵略受屈辱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御外侮求解放的歷史。在民國38年里,中國屢遭受帝國主義欺凌和侵略,同時中國政府和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一浪高過一浪,取得了北伐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中國從一個落后挨打,任人宰割,要不斷通過割地賠款來茍延殘喘的弱國逐步變成一個與英美等國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政治大國,最后獲得新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在這38年里完成的。民國史的史學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盡管教材對民國史重大歷史事件有所述評,然而,還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沒有編入;有些內容輕描淡寫,或有述評欠妥當的。

對民國初年的政治極少介紹。民國初年政治是我國近代化進程中政治民主化的一個起始階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階段。史學界普遍認為,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是我國近代化探索的開端,學習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是近代化探索的發(fā)展。孫中山始創(chuàng)的中華民國是政治近代化探索的直接結果,也是我國近代化國家的開始。民國初年的政治涉及民主共和國政治體制確立、地方政權機構設置、職能部門體制形成、外交使節(jié)派駐等諸多內容,盡管中華民國之初民主政治曲曲折折,政局動蕩,社會混亂,戰(zhàn)亂連年,但是它畢竟是我國近代化國家制度確立的開始和最初的發(fā)展,具有開拓性,也為后來的國民政府的政治制度提供了藍本,是中國近代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或多或少要在中學教材中介紹一些。

對國民政府經濟建設(1927-1936)的成就的表述和評價不夠中肯。從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建立起,國民政府就致力于國家經濟建設。30年代,國民政府在財政經濟方面做了:第一,整理了財政,統(tǒng)一了財政制度和財政政策,改革了稅制,整頓了三稅(關稅、鹽稅、統(tǒng)稅),廢除了制約商品流通的厘金制度。第二,實行改訂新約的運動,實現了關稅自主。第三,實施幣制改革,廢兩改元,統(tǒng)一國家貨幣,限制白銀外流。第四,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1936年工農業(yè)總產值比1927年增長了80%,在1931年經濟危機席卷世界的情況下,工農業(yè)產值以每年平均8%速度遞增是非常難得的。這十年經濟的發(fā)展(尤其是1935年開始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為即將到來的全國抗日戰(zhàn)爭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對中華民國的外交成果輕描淡寫。民國外交中的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改訂新約運動、開羅會議等事件教材中都有介紹,但是對外交成就或描述過簡,肯定不夠,或評論不妥。事實上華盛頓會議、改訂新約運動、開羅會議都有不小的成就,尤其是開羅會議成就至偉。改訂新約運動是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國家統(tǒng)一以后,借助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反帝的熱情發(fā)起的全面修改不平等條約的活動。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列強通過大量的不平等條約所攫取的各種特權,在中國橫行霸道、胡作非為、肆意掠奪,殘酷剝削,使中華民族倍受侵凌。八十多年來,這些不平等條約一直是國人心中的詬痛,也是制約中國發(fā)展、導致中國貧窮落后的根源。在1928-1931年短短的時間里,國民政府通過與美、英、法、意、西、葡等國簽訂《關稅條約》、《友好通商條約》,公布《海關進口稅則》、《管轄外國人在華實施條例》等,收回了關稅自主權,取消了領事裁判權,在廢除不平等條約道路上邁出了極有成果的一步。這也是清政府想做而不敢做,北洋政府敢做卻沒有結果的事在國民政府手中完成了。應該說,改訂新約運動是從國家民族利益出發(fā),廢除了帝國主義在華的部分特權,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開羅會議是1943年美、英、中三國為了協(xié)調反法西斯的行動而在開羅召開的國際會議。會上三國就聯合對日作戰(zhàn)和戰(zhàn)后對日本的處置問題達成共識,并發(fā)表著名的《開羅宣言》!缎浴芬(guī)定了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包括臺灣在內要歸還給中國。這是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法理依據,為國際社會所公認。開羅會議表明中國與英美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為反法西斯斗爭的勝利和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出席會議,第一次在世界面前展示了中國領導人的風采,開羅會議標志著中國走向世界政治大國的行列。

對民國科技文化教育的編寫忽略了某些重要內容。教材(可能是篇幅的限制)對民國的科技文化教育的介紹很不完整,幾乎沒有對這一時期科技發(fā)展、文化成就、教育成就和狀況進行完整的介紹,對名人大家個人成就也忽視過多。1928年在國民政府領導下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是當時最高學術機構,由蔡元培出任院長,下設十個研究所。在這里聚集了民國思想界科技界的名人大家,像張玉哲、李四光、竺可楨、涂長望、王家楫、姜立夫、丁燮林、胡適、嚴濟慈、趙承嘏、經利彬、李書華、劉慎諤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內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不少的科技成就浸透著抗戰(zhàn)愛國的情懷,可以適當的介紹一下。民國的教育體制也值得一提,對我們今天如何辦好教育有借鑒意義!拔髂下摯蟆钡恼Q生很特別,它是1938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大學內遷于昆明時聯合創(chuàng)辦的。在抗日戰(zhàn)爭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下,“聯大”的教師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學生愛國求學的精神是對中學生進行人文思想教育的極好素材,不應該讓學生錯過學習這一歷史的機會。
現行教材對歷史的選編是編者根據歷史課程標準給中學生學習閱讀歷史的一個范本,體現了編者對中學生總體歷史水準的一個要求,也含有編者對歷史素材的取舍的理解,反映出編者的指導思想和史學觀念。內容的選編有原則和方向,不一定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和模式,但是對中華民國這段歷史中的一些重要內容不容忽視,述評也要中肯合理,這是給學生完整近代史所要做到的。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教材要秉承客觀中肯的態(tài)度,摒棄政黨之爭的偏見,拿出大家風范,重視民國史的地位,給學生更為完整的中國近代歷史是勿容置疑的責任。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