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資料來源于《七彩教育網(wǎng)》http://www.7caiedu.cn
第十五單元 空間中有關(guān)角、距離的計算
一.選擇題
A.90° B.30° C.60° D.150°
(2) 正方體ABCD-A1B
(3)設(shè)A,B,C,D是空間不共面的四點,且滿足,,,則△BCD是 ( )
A.鈍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銳角三角形 D.不確定
(4) 如圖,長方體ABCD―A1B
(5) 把正方形ABCD沿對角線AC折起,當(dāng)以A、B、C、D四點為頂點的三棱錐體積最大時,直線BD和平面ABC所成的角的大小為 ( )
A. 90° B. 60° C. 45° D. 30°
(6) 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
BB
距離相等,則動點P的軌跡所在的曲線是 ( )
A. 直線
B. 圓
C. 雙曲線
D. 拋物線
(7) 在正三棱柱ABC-A1B
A . 60° B. 90° C. 105° D. 75°
(8) 在正三棱柱ABC-A1B
(9) 將=600,邊長為1的菱形ABCD沿對角線AC折成二面角,若[60°,120°], 則折后兩條對角線之間的距離的最值為 ( )
(10) 如圖,正方體ABCD-A1B
二.填空題
(11) 直三棱柱ABC-A1B
(12) 如圖,在三棱錐P―ABC中,PA=PB=PC=BC,且,則PA與底面ABC所成角為 ..
(13) 如圖,正方體的棱長為1,C、D分別是兩條棱的中點,A、B、M是頂點,那么點M到截面ABCD的距離是 .
(14) 已知平面α和平面β交于直線,P是空間一點,PA⊥α,垂足為A,PB⊥β,垂足B,且PA=1,PB=2,若點A在β內(nèi)的射影與點B在α內(nèi)的射影重合,則點P到的距離為
.
三.解答題
(15) 如圖,正三角形ABC的邊長為3,過其中心G作BC邊的平行線,分別交AB、AC于、.將沿折起到的位置,使點在平面上的射影恰是線段BC的中點M.求:二面角的大小
(16) 在三棱錐S-ABC中,△ABC是邊長為4的正三角形,平面SAC⊥平面ABC,SA=SC=2,M、N分別為AB、SB的中點.
(Ⅰ)證明:AC⊥SB;
(Ⅱ)求二面角N-CM-B的大。
(Ⅲ)求點B到平面CMN的距離.
(17) 已知直四棱柱中,,底面ABCD是直角梯形,∠A是直角,AB||CD,AB=4,AD=2,DC=1,求異面直線與DC所成角的大小.(結(jié)果用反三角函數(shù)值表示)
(18) 如圖3所示,在四面體P―ABC中,已知PA=BC=6,PC=AB=10,AC=8,PB=.F是線段PB上一點,,點E在線段AB上,且EF⊥PB.
(Ⅰ)證明:PB⊥平面CEF;
一選擇題:
1.D
[解析]:以D為原點建立坐標(biāo)系
2.C
3.C
[解析]:
4.D
[解析]:以D為原點建立坐標(biāo)系
[解析]:
如圖,當(dāng)平面BAC平面DAC時, 三棱錐體積最大
6.D
[解析]:∵P到直線直線C1D1的距離就是P到C1的距離,
∴點P到直線BC與點C1的距離相等
故動點P的軌跡所在的曲線是以C1為焦點、以直線BC為準(zhǔn)線的拋物線
7.B
[解析]:以A為原點建立坐標(biāo)系,AC,AA1為y,z軸,垂直于平面AA
8.B
[解析]:點A到平面A1BC的距離為h
9.B
則折后兩條對角線之間的距離為EF的長
當(dāng)=120°時,EF的最小值為,當(dāng)=60°時,EF的最大值為
10.B
[解析]:過O作EF//C1D1分別交A
∵EF//平面ABC1D1,∴O到平面AB C1D1的距離等于E到平面AB C1D1的距離,而E到平面AB C1D1的距離為
二填空題:
[解析]:分別以BA、BC、BB1為ox、oy、oz軸,則
[解析]:∵PA=PB=PC,∴P在底面的射影E是ABC的外心,又
[解析]:分別取AB、CD的中點E、F,連EF,過M作MNEF于N,再作
則MN的長為點M到截面ABCD的距離。
[解析]:∵點A在β內(nèi)的射影與點B在α內(nèi)的射影重合,
而PC為矩形PACB的對角線
三解答題
∵G是正三角形ABC的中心,
且M為BC的中點,
∴A,G,M三點共線,AM⊥BC.
∵B
∴B
即GM⊥B
∴∠A
∵點A1在平面BB
∴A
在Rt△A
即二面角A1―B
.
(16) 解法一:(Ⅰ)取AC中點D,連結(jié)SD、DB.
∵SA=SC,AB=BC,∴AC⊥SD且AC⊥BD,∴AC⊥平面SDB,又SB平面SDB,∴AC⊥SB.
(Ⅱ)∵AC⊥平面SDB,AC平面ABC,∴平面SDB⊥平面ABC.過N作NE⊥BD于E,NE⊥平面ABC,過E作EF⊥CM于F,連結(jié)NF,則NF⊥CM.∴∠NFE為二面角
N-CM-B的平面角.∵平面SAC⊥平面ABC,SD⊥AC,∴
SD⊥平面ABC.又∵NE⊥平面ABC,∴NE∥SD.
且ED=EB.在正△ABC中,由平幾知識可求得EF=MB=,在Rt△NEF中,tan∠NFE==2,∴二面角N-CM-B的大小是arctan2.
(Ⅲ)在Rt△NEF中,NF==,∴S△CMN=CM?NF=,S△CMB=BM?CM=2.
設(shè)點B到平面CMN的距離為h,∵VB-CMN=VN-CMB,NE⊥平面CMB,∴S△CMN?h=S△CMB?NE,
解法二:(Ⅰ)取AC中點O,連結(jié)OS、OB.∵
SA=SC,AB=BC,∴AC⊥SO且AC⊥BO.
∵平面SAC⊥平面ABC,平面SAC∩平面ABC=
AC∴SO⊥面ABC,∴SO⊥BO.
如圖所示建立空間直角坐標(biāo)系O-xyz.則A(2,0,0),B(0,2,0),C(-2,0,0),S(0,0,2),M(1,,0),N(0,,).∴=(-4,0,0),=(0,2,2),∵?=(-4,0,0)?(0,2,2)=0,∴AC⊥SB.
(Ⅱ)由(Ⅰ)得=(3,,0),=(-1,0,).設(shè)n=(x,y,z)為平面CMN的一個法向量,則
又=(0,0,2)為平面ABC的一個法向量, ∴cos(n,)==.
(Ⅲ)由(Ⅰ)(Ⅱ)得=(-1,,0),n=(,-,1)為平面CMN的一個法向量,
(17) [解法一]由題意AB//CD,是異面直線BC1與DC所成的角.
又在Rt△ACC1中,可得AC1=3.
在梯形ABCD中,過C作CH//AD交AB于H,
[解法二]如圖,以D為坐標(biāo)原點,分別以AD、DC、DD1所在直線為x、y、z軸建立直
∴△PAC是以∠PAC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同理可證:△PAB是以∠PAB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PCB是以∠PCB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所以,PA⊥平面ABC.
故CF⊥PB,又已知EF⊥PB,
∴PB⊥平面CEF.
(II)由(I)知PB⊥CE, PA⊥平面ABC,
∴AB是PB在平面ABC上的射影,故AB⊥CE.
在平面PAB內(nèi),過F作FF1垂直AB交AB于F1,則FF1⊥平面ABC,
EF1是EF在平面ABC上的射影,∴EF⊥EC,
故∠FEB是二面角B―CE―F的平面角.
本資料來源于《七彩教育網(wǎng)》http://www.7caiedu.cn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