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一長度LAB=4.98m,傾角θ=30°的光滑斜面AB 和一固定粗糙水平臺BC 平滑連接,水平臺長度LBC=0.4m,離地面高度H=1.4m,在C 處有一擋板,小物塊與擋板碰撞后原速率反彈,下方有一半球體與水平臺相切,整個軌道處于豎直平面內。在斜面頂端A 處靜止釋放質量為m="2kg" 的小物塊(可視為質點),忽略空氣阻力,小物塊與BC 間的動摩擦因素μ=0.1,g 取10m/s2。問:
(1)小物塊第一次與擋板碰撞前的速度大。
(2)小物塊經(jīng)過B 點多少次停下來,在BC 上運動的總路程為多少;
(3)某一次小物塊與擋板碰撞反彈后拿走擋板,最后小物塊落在D 點,已知半球體半徑r=0.75m,OD 與水平面夾角為α=53°,求小物塊與擋板第幾次碰撞后拿走擋板?(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研究小組收集了兩個電學元件:電阻R0(約為2 kΩ)和手機中的鋰電池(電動勢E標稱值為3.7 V,允許最大放電電流為100 mA).實驗室備有如下器材:
A.電壓表V(量程3 V,電阻RV約為4.0 kΩ)
B.電流表A1(量程100 mA,電阻RA1約為5 Ω)
C.電流表A2(量程2 mA,電阻RA2約為50 Ω)
D.滑動變阻器R1(0~40 Ω,額定電流1 A)
E.電阻箱R2(0~999.9 Ω)
F.開關S一只,導線若干
(1)為了測定電阻R0的阻值,小明設計了一電路,如圖甲所示為其對應的實物圖,圖中的電流表A應選______(選填“A1”或“A2”),請將實物連線補充完整_______.
(2)為測量鋰電池的電動勢E和內阻r,小紅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電路圖.根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作出圖象,如圖丙所示.若該圖線的斜率為k,縱軸截距為b,則該鋰電池的電動勢E=____,內阻r=_____(用k、b和R2表示).該實驗的測量值偏小,造成此系統(tǒng)誤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是半圓柱形玻璃體的對稱面和紙面的交線,a、b是平行于軸的兩束不同單色細光束,a、b到的距離相等,光屏與垂直,左右移動光屏,可在屏上得到一個光斑,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a在該玻璃體中的折射率比b的小
B.a通過該玻璃體的時間比b短
C.由該玻璃體進入空氣時,a的臨界角比b小
D.a比b更容易發(fā)生衍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兩根足夠長的平行金屬導軌固定在傾角為的斜面上,導軌電阻不計,間距為。導軌所在空間被分成區(qū)域I和區(qū)域II,區(qū)域I存在垂直斜面向下的勻強磁場,區(qū)域II存在垂直斜面向上的勻強磁場,兩磁場的磁感應強度大小均為。在區(qū)域I中,將質量為、電阻為的粗糙金屬棒ab放在導軌上,金屬棒ab剛好不下滑。在區(qū)域II中,將質量為、電阻為的光滑金屬棒cd放在導軌上,金屬棒cd由靜止開始下滑,在滑動過程中始終處于區(qū)域II的磁場中。金屬棒ab、cd始終與導軌垂直且兩端與導軌保持良好接觸,金屬棒ab所受最大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大小相等,取。求:
(1)ab剛要上滑時,金屬棒ab中的電流方向和大。
(2)若金屬棒cd從靜止釋放到金屬棒ab剛要上滑的過程中,下滑距離為3.5m,則此過程中金屬棒ab上產(chǎn)生的熱量;
(3)試分析經(jīng)過足夠長的時間后,兩金屬棒的加速度是否會達到一個穩(wěn)定值。若會,請分別算出兩金屬棒加速度的大小;若不會,請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實驗小組在利用單擺測定當?shù)刂亓铀俣鹊膶嶒炛校?/span>
(1)用游標卡尺測定擺球的直徑,測量結果如圖甲所示,則該擺球的直徑為___________cm,用最小刻度為1mm的刻度尺測擺長,測量情況如圖乙所示,懸掛點與刻度尺0刻度線對齊,由圖甲、乙可知單擺的擺長為___________m(結果保留三位小數(shù));
(2)以下關于本實驗的做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正確答案標號);
A.擺球應選密度較大、有小孔的金屬小球
B.擺線應適當長些
C.將小球拉開一個很小的角度靜止釋放,并同時啟動秒表開始計時
D.用秒表測量小球完成一次全振動所用時間并作為單擺的周期
(3)測出不同擺長L對應的周期T,用多組實驗數(shù)據(jù)作出圖象,也可以求出重力加速度g。已知三位同學做出的圖線如圖丙中的a、b、c所示,其中a和b平行,b和c都過原點,圖線b對應的g值最接近當?shù)刂亓铀俣鹊闹怠t相對于圖線b,下列分析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正確答案標號)。
A.出現(xiàn)圖線a的原因可能是單擺所用擺球質量太大
B.出現(xiàn)圖線c的原因可能是秒表過遲按下,使重力加速度的測量值偏小
C.出現(xiàn)圖線c的原因可能是測出n次全振動時間為t,誤作為()次全振動時間進行計算,使重力加速度的測量值偏大
D.出現(xiàn)圖線c的原因可能是擺線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懸點,振動中出現(xiàn)了松動,使擺線長度增加了,使重力加速度的測量值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是科學實驗和邏輯思維的完美結合,如圖所示,可大致表示其實驗和思維的過程,對這一過程的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其中的甲圖是實驗現(xiàn)象,乙、丙、丁圖是經(jīng)過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結論
B. 其中的丁圖是實驗現(xiàn)象,甲圖是經(jīng)過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結論
C. 運用甲圖的實驗,可“沖淡”重力的作用,使實驗現(xiàn)象更明顯
D. 運用丁圖的實驗,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實驗現(xiàn)象更明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研究“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實驗裝置。
(1)關于“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實驗探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正確答案標號);
A.圖甲中,當導體ab在磁場中分別垂直于磁感線與沿著磁感線運動時,電流計指針均會偏轉
B.圖乙中,在接通或斷開電源的瞬間,電流計指針偏轉,線圈B中出現(xiàn)感應電流
C.圖乙中,當開關閉合,線圈A電流穩(wěn)定后,穿過線圈B的磁通量不為零,所以線圈B中會出現(xiàn)感應電流
D.圖乙中,開關閉合時,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電流計指針偏轉,線圈B中出現(xiàn)感應電流
(2)根據(jù)(1)問的實驗探究,可以總結出感應電流產(chǎn)生的條件為____________;
(3)已知圖甲中電流從正接線柱流入靈敏電流計,指針偏向正接線柱,則圖甲中閉合開關時,導體ab垂直于磁感線向右運動,靈敏電流計指針偏向____________(填“正”或“負”)接線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存在兩個磁感應強度大小均為B,方向相反的有界勻強磁場,寬度均為L。質量為m、電阻為R、邊長為L的正方形線框,在恒定的外力作用下,向右運動,某時刻以速度v0進入磁場,恰好做勻速直線運動,若經(jīng)過t0時間,線框ab邊到達CD與EF中間位置時,線框又恰好做勻速運動,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線框所受恒力大小為
B.當線框ab邊剛越過CD邊界時,線框的加速度大小為
C.線框ab邊到達CD與EF中間位置時,速度大小為
D.t0時間內線框中產(chǎn)生的焦耳熱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圖甲所示的裝置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在圖甲中,氣墊導軌上有A、B兩個滑塊,滑塊A右側帶有一彈簧片,左側與打點計時器(圖中未畫出)的紙帶相連;滑塊B左側也帶有一彈簧片,上面固定一遮光片,光電計時器(未完全畫出)可以記錄遮光片通過光電門的時間。
實驗測得滑塊A質量m1=0.3kg,滑塊B的質量m2=0.1kg,遮光片的寬度d用游標卡尺測量,如圖丙所示;打點計時器所用的交流電的頻率f=50Hz。將光電門固定在滑塊B的右側,啟動打點計時器,給滑塊A一向右的初速度,使它與B相碰;碰后光電計時器顯示的時間tB=2.86×10-3s,碰撞前后打出的紙帶如圖乙所示。
(1)遮光片的寬度d=____cm。
(2)計算可知兩滑塊相互作用以前系統(tǒng)的總動量為_____kgm/s,兩滑塊相互作用以后系統(tǒng)的總動量為_____kgm/s。(計算結果保留兩位小數(shù))
(3)若實驗相對誤差絕對值 即可認為系統(tǒng)動量守恒,則本實驗在誤差范圍內_____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填“能”或“不能”)
(4)兩滑塊作用前后總動量不完全相等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有一傾角為θ足夠長的固定斜面,空間存在垂直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為B,一質量為m,電荷量為+q的帶電滑塊(可視為質點),以沿斜面向上的初速度v0開始運動,且v0<,滑塊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重力加速度為g,不計空氣阻力。在滑塊沿斜面向上運動的過程中( 。
A.滑塊所受摩擦力始終為0
B.滑塊所受摩擦力始終不為0
C.滑塊運動的加速度大小不變,始終為
D.滑塊運動的加速度大小變化,始終大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