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如圖所示,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放著長為L的方木塊M,今有A、B兩顆子彈沿同一水平直線分別以vA、vB從M的兩側同時射入木塊。A、B在木塊中嵌入的深度分別為dA、dB,且dA>dB,(dA+dB)<L,而木塊卻一直保持靜止,則可判斷A、B子彈入射前(   )

A.速度vA>vB       
B.子彈A的動能大于B的動能
C.子彈A的動量大于B的動量    
D.子彈A的動量大小等于B的動量大小
ABD  
由于木塊靜止,兩個子彈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由動能定理可知fd=△Ek,A的動能大,可判斷兩子彈同時靜止,由動量定理Ft=△P可知動量大小相等,由可知A的質量小,A的速度小,ABD對;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有A、B兩質量為M= 100kg的小車,在光滑水平面以相同的速率v0=2m/s在同一直線上相對運動,A車上有一質量為m = 50kg的人至少要以多大的速度(對地)從A車跳到B車上,才能避免兩車相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一條被壓縮的彈簧,在原來靜止的兩車之間彈開,若B車的質量是A車質量的兩倍,不計阻力,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彈簧對兩車做功相等
B.彈簧給兩車沖量的大小相等
C.A車得到的沖量大小是B車得到沖量大小的2倍
D.B車動量增量是A車動量增量的2倍,但方向相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電荷量均為+q、質量分別為m和2m的小球A和B,中間連接質量不計的細繩,在豎直方向的勻強電場中以速度v0勻速上升,某時刻細繩突然斷開.求:
(1)電場強度大小及細繩斷開后兩球A、B的加速度;
(2)當球B速度為零時,球A的速度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M置于光滑平面上,上表面粗糙且足夠長,木塊m以初速度v滑上車表面,則( )
A.m的最終速度為
B.因車表面粗糙,故系統(tǒng)動量不守恒
C.車面越粗糙,小車M獲得動量越大
D.車面越粗糙,系統(tǒng)產生的內能越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載人氣球原靜止于高h的空中,氣球質量為M,人的質量為m。若人要沿繩梯著地,則繩梯長至少是(   )
A.(m+M)h/MB.mh/MC.Mh/mD.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一個上表面絕緣、質量為的不帶電小車A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其左端放置一質量為、帶電量為的空盒B,左端開口。小車上表面與水平桌面相平,桌面上水平放置著一輕質彈簧,彈簧左端固定,質量為的不帶電絕緣小物塊C置于桌面上O點并與彈簧的右端接觸,此時彈簧處于原長,現(xiàn)用水平向左的推力將緩慢推至M點(彈簧仍在彈性限度內)時,推力做的功為,撤去推力后,沿桌面滑到小車上的空盒B內并與其右壁相碰,碰撞時間極短且碰后C與B粘在一起。在桌面右方區(qū)域有一方向向左的水平勻強電場,電場強度大小為,電場作用一段時間后突然消失,小車正好停止,貨物剛好到達小車的最右端。已知物塊C與桌面間動摩擦因數(shù),空盒B與小車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間距點離桌子邊沿點距離,物塊、空盒體積大小不計,。求:

(1)物塊C與空盒B碰后瞬間的速度;
(2)小車的長度L;
(3)電場作用的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兩相同的木板B和C。物塊A(視為質點)位于B的右端,A、B、C的質量相等。現(xiàn)A和B以同一速度滑向靜止的C,B與C發(fā)生正碰且碰后B和C粘在一起運動,A在C上滑行,A與C間有摩擦。已知A滑到C的右端而未掉下,試問:B、C發(fā)生正碰到A剛移動到C右端期間,C所走過的距離是C板長度的多少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10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長板車,車的上表面OA段是一長為L的水平粗糙軌道,A的右側光滑,水平軌道左側是一光滑斜面軌道,斜面軌道與水平軌道在O點平滑連接.車右端固定一個處于鎖定狀態(tài)的壓縮輕彈簧,其彈性勢能為Ep,一質量為m的小物體(可視為質點)緊靠彈簧,小物體與粗糙水平軌道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整個裝置處于靜止狀態(tài).現(xiàn)將輕彈簧解除鎖定,小物體被彈出后滑上水平粗糙軌道.車的質量為 2m,斜面軌道的長度足夠長,忽略小物體運動經過O點處產生的機械能損失,不計空氣阻力.求:
(1)解除鎖定結束后小物體獲得的最大動能;
(2)當μ滿足什么條件小物體能滑到斜面軌道上,滿足此條件時小物體能上升的最大高度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