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zhì)量為m的小球在直線MN的左方受到F1作用(m可視為質(zhì)點),在MN的右方除受F1外還受到與F1在同一條直線上的恒力F2作用,現(xiàn)設(shè)小球由A點靜止開始運動如圖a所示,小球運動的v-t圖象如圖b所示,由圖可知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MN的左方加速度為
v1
t4-t3
B.F2的大小為
2mv1
t3-t1
C.小球在MN的右方運動的時間為t3-t1
D.小球在t=0到t=t4這段時間離A點最遠(yuǎn)距離為
v1t2
2

A、圖中0-t1與t3-t4兩段時間內(nèi)小球在MN的左方運動,根據(jù)圖線的斜率等于加速度得:物體在MN的左方加速度為a=
△v
△t
=
0-(-v1)
t4-t3
=
v1
t4-t3
.故A正確.
B、在t1-t3時間內(nèi),小球的加速度大小為a′=
v1-(-v1)
t3-t1
=
2v1
t3-t1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F2-F1=ma′,得到F2=F1+ma′=F1+
2mv1
t3-t1
.故B錯誤.
C、在0-t1時間內(nèi),小球在MN的左方向向右做勻加速運動;在t1-t2時間內(nèi)小球在MN的右方向右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在t2-t3時間內(nèi)小球在MN的右方向左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根據(jù)運動過程的對稱性得知,小球在MN的右方運動的時間為t3-t1.故C正確.
D、小球在t=0到t=t4這段時間內(nèi)在t2時刻離A點最遠(yuǎn),最遠(yuǎn)距離為S=
v1t1
2
.故D正確.
故選ACD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2008年1月,我國南方地區(qū)連降大雪,出現(xiàn)了罕見的雪災(zāi)。為了安全行車,某司機(jī)在冰雪覆蓋的平直公路上測試汽車的制動性能。他從車上速度表看到汽車速度v=46.8km/h時緊急剎車,由于車輪與冰雪公路面的摩擦,車輪在公路面上劃出一道長L=50m的剎車痕后停止。求:
(1)車輪與冰雪公路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
(2)該司機(jī)駕車以v’=36km/h的速度在一段動摩擦因數(shù)也為μ、傾角為8°的坡路上勻速向下行駛,發(fā)現(xiàn)前方停著一輛故障車。若剎車過程司機(jī)的反應(yīng)時間為△t=0.7s,為了避免兩車相撞,該司機(jī)至少應(yīng)在距故障車多遠(yuǎn)處采取同樣的緊急剎車措施?(取sin8°="0.14," cos8°=0.99,g=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多選題

圖中A、B兩輛汽車沿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汽車A做勻速直線運動
B.汽車B先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后做勻速直線運動
C.A、B兩汽車在4s末時相遇
D.B汽車運動的速度比A汽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一枚火箭由地面豎直向上發(fā)射,其v-t圖象如圖所示,則( 。
A.火箭在t2~t3時間內(nèi)向下運動
B.火箭能上升的最大高度為4v1t1
C.火箭上升階段的平均速度大小為v2
D.火箭運動過程中的最大加速度大小為
v2
t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一質(zhì)點以10m/s的速度往東勻速直線運動5m,而后立即往西以5m/s速度勻速直線運動1s.則此過程質(zhì)點運動的平均速度為______m/s.并請在坐標(biāo)中畫出該質(zhì)點的s-t圖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一輛電動小車由靜止開始沿直線運動,其v-t圖象如圖所示,則汽車在0~1s和1s~3s兩段時間內(nèi)( 。
A.運動方向相反B.位移相同
C.加速度相同D.平均速度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多選題

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做直線運動的圖象如下圖.表示勻速直線運動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多選題

光滑水平面上靜止放一物體,現(xiàn)用一水平力拉物體,使物體從靜止開始運動,測得物體加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關(guān)系如圖所示,則此物體( 。
A.在0~2秒內(nèi)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B.在2秒末的速度為2m/s
C.在2~4秒內(nèi)的位移為8m
D.在4秒時速度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所示是做直線運動的物體在0~5s的x-t圖象,求:
(1)0.5s時的速度;
(2)前2s的平均速度;
(3)全程的平均速度;
(4)畫出其V-t圖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