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將兩端刮掉絕緣漆的導線繞在一把銼刀上,一端接上電池(電池另一極與銼刀接觸),手執(zhí)導線的另一端,在銼刀上來回劃動,由于銼刀表面凹凸不平,就會產生電火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火花是由于摩擦生熱引起的
B. 如導線端只向一個方向劃動也能產生電火花
C. 要產生電火花,銼刀必須由鐵磁性材料做成
D. 事實上,導線另一端只要保持與銼刀良好接觸而不滑動,也會產生電火花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光滑水平面上A、B兩小車中間有一彈簧(如圖所示),用手抓住小車將彈簧壓縮并使小車處于靜止狀態(tài).將兩小車及彈簧看做一個系統,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兩手同時放開后,系統總動量始終為零
B. 先放開左手,再放開右手后,動量不守恒
C. 先放開左手,再放開右手后,總動量向左
D. 無論何時放手,兩手放開后,在彈簧恢復原長的過程中,系統總動量都保持不變,但系統的總動量不一定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一電子以初速度v沿與金屬板平行方向飛入MN極板間,突然發(fā)現電子向M板偏轉,若不考慮磁場對電子運動方向的影響,則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 。
A. 開關S閉合瞬間
B. 開關S由閉合后斷開瞬間
C. 開關S是閉合的,變阻器滑片P向左迅速滑動
D. 開關S是閉合的,變阻器滑片P向右迅速滑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將小球A以初速度從地面上一點豎直向上拋出,經過一段時間后又以初速度將球B從同一點豎直向上拋出,為了使兩球能在空中相遇,試分析應滿足什么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磁單極子”是指只有S極或N極的磁性物質,其磁感線的分布類似于點電荷的電場線分布.物理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用實驗試圖證實自然界中存在磁單極子,如圖所示的實驗就是用于檢測磁單極子的實驗之一。abcd為用超導材料制成的閉合回路,該回路旋轉在防磁裝置中,可認為不受周圍其他磁場的作用。設想有一個S極磁單極子沿abcd的軸線從左向右穿過超導線圈,那么回路中可能發(fā)生的現象為( )
A. 回路中無感應電流
B. 回路中形成持續(xù)的abcda流向的感應電流
C. 回路中形成持續(xù)的adcba流向的感應電流
D. 回路中形成先abcda流向后adcba流向的感應電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兩塊水平放置的金屬板間的距離為d,用導線與一個n匝線圈相連,線圈電阻為r,線圈中有豎直方向的磁場,電阻R與金屬板連接,如圖所示,兩板間有一個質量為m、電荷量+q的油滴恰好處于靜止,則線圈中的磁感應強度B的變化情況和磁通量的變化率分別是( )
A. 磁感應強度B豎直向上且正在增強,=
B. 磁感應強度B豎直向下且正在減弱,=
C. 磁感應強度B豎直向上且正在減弱,=
D. 磁感應強度B豎直向下且正在增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截面積為0.2m2的100匝圓形線圈A處在勻強磁場中,磁場方向垂直線圈平面向里,如圖所示,磁感應強度正按=0.02T/s的規(guī)律均勻減小,開始時S未閉合。R1=4Ω,R2=6Ω,C=30F,線圈內阻不計。求:
(1)S閉合后,通過R2的電流大。
(2)S閉合后一段時間又斷開,則S切斷后通過R2的電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MN、PQ是間距為L的平行金屬導軌,置于磁感應強度為B、方向垂直導軌所在平面向里的勻強磁場中,M、P間接有一阻值為R的電阻.一根與導軌接觸良好、有效阻值為R的金屬導線ab垂直導軌放置,并在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v向右勻速運動,則(不計導軌電阻)( 。
A. 通過電阻R的電流方向為P→R→M
B. a、b兩點間的電壓為BLv
C. a端電勢比b端高
D. a端電勢比b端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將一電動勢E=1.5V,內阻r=1.0Ω的電源和粗細均勻的電阻絲相連,電阻線長度L=0.297m,電阻R=99Ω,電容C=0.2μF,當滑動觸頭P以4×10—3m/s的速度向右滑動時,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 電容器C充電,流過電流計G的電流方向為a→G→b
B. 電容器C放電,流過電流計G的電流方向為b→G→a
C. 每秒鐘電容器兩極板的電壓減少量的0.02V
D. 流過電流計的電流是4×10-3mA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