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4.某同學在“探究勻變速直線運動”實驗中得到如圖所示的紙帶.已知打點計時器電源頻率為50Hz,每隔4個點取一個計數(shù)點,各計數(shù)點到A點的距離如圖所示,則由紙帶可知(結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1)D點的速度vD=1.04m/s;
(2)物體運動的加速度a=1.68m/s2

分析 根據(jù)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求出D點的速度,根據(jù)連續(xù)相等時間內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求出加速度.

解答 解:每隔4個點取一個計數(shù)點,因此相鄰計數(shù)點時間間隔為:T=0.1s;
根據(jù)平均速度等于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則有D點瞬時速度為:
vD=$\frac{{x}_{CE}}{2T}$=$\frac{0.3488-0.1408}{2×0.1}$m/s=1.04m/s.
根據(jù)△x=aT2,運用逐差法得:
a=$\frac{{x}_{CE}-{x}_{AC}}{4{T}^{2}}$=$\frac{0.3488-0.1408-0.1408}{4×0.{1}^{2}}$m/s2=1.68m/s2
故答案為:(1)1.04; (2)1.68.

點評 解決本題的關鍵掌握紙帶的處理方法,會通過紙帶求解瞬時速度和加速度,關鍵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推論的運用.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4.關于原子、原子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模型很好的解釋了α粒子散射實驗
B.β衰變中產生的β射線是原子核外電子掙脫原子核束縛后形成的
C.某放射性元素的4個原子核經過一個半衰期后不一定還剩下2個沒有發(fā)生衰變
D.利用射線可以消除靜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一個籃球從3m高的地方落下,在與地面相碰后彈起,上升到高為1m處被接住,則這段過程中(  )
A.籃球的位移為2m,方向豎直向下,路程為4m
B.籃球的位移為3m,方向豎直向下,路程為4m
C.籃球的位移為2m,方向豎直向上,路程為2m
D.籃球的位移為3m,方向豎直向上,路程為2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某同學在“研究平拋運動”實驗中,描繪得到的平拋物體的軌跡的一部分,拋出點的位置沒有記錄,于是他在曲線上取水平距離△s相等的三點A、B、C,量得△s=0.2m.又量出它們之間的豎直距離分別為h1=0.1m,h2=0.2m,取g=10m/s2,利用這些數(shù)據(jù),可求得:
(1)物體做平拋運動的初速度是2m/s;
(2)拋出點距離B點的水平距離為0.3m,豎直距離為0.1125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9.某一質點做平拋運動,在落地前1秒內它的速度方向與水平方向夾角由30°變成60°,g取10m/s2.則該質點平拋運動的初速度為$5\sqrt{3}$m/s;平拋運動的時間為1.5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一個學生在百米賽跑中,測得他在20m處的瞬時速度為8m/s,在10s末到達終點的瞬時速度為8.5m/s,則它在全程內的平均速度是( 。
A.8m/sB.8.25m/sC.8.5m/sD.10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如圖,在水平地面上有兩物塊甲和乙,它們的質量分別為2m、m,甲與地面間無摩擦,乙與地面間動摩擦因數(shù)為μ.現(xiàn)讓甲物體以速度v0向著靜止的乙運動并發(fā)生正碰,若甲和乙每次碰撞的時間極短,試求:
(1)甲與乙第一次碰撞過程中系統(tǒng)的最小動能;
(2)若甲在乙剛停下來時恰好與乙發(fā)生第二次碰撞,則在第一次碰撞后,甲、乙的速度各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下列的物理過程中,機械能守恒的有( 。
A.跳傘運動員在空中勻速下落時
B.人造衛(wèi)星沿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
C.用手拉著木箱沿光滑斜面勻速上滑
D.關閉油門后的汽車在水平公路上向前滑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如圖,A、B、C 三點是一直角三角形的三個頂點,∠B=30°,現(xiàn)在A、B 兩點放置兩點電荷qA、qB,測得 C 點的場強與 BA 平行,則( 。
A.AB都為正電荷
B.A帶正電荷,B帶負電荷
C.qA、qB 在 C 點獨立激發(fā)的場強之比為$\frac{{E}_{A}}{{E}_{B}}$=$\frac{1}{4}$
D.A、B的電荷量之比為$\frac{{q}_{A}}{{q}_{B}}$=$\frac{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