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用力踢質(zhì)量為1 kg的足球,使球由靜止以10 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飛出。假設(shè)人踢球時對球的平均作用力為200 N,球在水平方向運動了20 m,那么人對球所做的功為(   )
A.50 JB.200 JC.4 000 JD.非上述各值
A

試題分析:根據(jù)動能定理,人對足球做的功等于足球的動能增加量,所以,故A正確;
點評:本題需要明白足球在水平方向上運動20m是由于慣性的原因,這個過程人對球沒有力的作用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甲所示,一豎直平面內(nèi)的軌道由粗糙斜面AD和光滑圓軌道DCE組成,AD與DCE相切于D點,C為圓軌道的最低點,將一小物塊置于軌道ADC上離地面高為H處由靜止釋放,用力傳感器測出其經(jīng)過C點時對軌道的壓力N,改變H的大小,可測出相應(yīng)的N的大小,N隨H的變化關(guān)系如圖乙折線PQI所示(PQ與QI兩直線相連接于Q點),QI反向延長交縱軸于F點(0,5.8N),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

(1)求出小物塊的質(zhì)量m;圓軌道的半徑R、軌道DC所對應(yīng)的圓心角θ;
(2)小物塊與斜面AD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
(3)若要使小物塊能運動到圓軌道的最高點E,則小物塊應(yīng)從離地面高為H處由靜止釋放,H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光滑絕緣細(xì)桿豎直放置,它與以正點電荷Q為圓心的某一圓周交于B、C兩點,質(zhì)量為m,帶電量為-q的有孔小球從桿上A點無初速下滑,已知Q,且AB=h=BC,小球滑到B點時速度大小為,求:

(1)小球從A到B過程中電場力做的功.
(2)A、C兩點電勢差.
(3) 小球滑到C點時速度大小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體,僅在兩個互相垂直的水平力共同作用下開始運動,若這兩個力分別做了6J和8J的功,則該物體的動能增加了(    )
A.14JB.48JC.10JD.2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重10N的滑塊在傾角為30o的斜面上,從點由靜止下滑,到b點接觸到一個輕彈簧,滑塊壓縮彈簧到c點開始彈回,返回b點離開彈簧,最后又回到點,已知,ab=1m,bc="0.2" m,那么在整個過程中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滑塊動能的最大值是6J
B.彈簧的彈性勢能的最大值是6J
C.從c到b彈簧的彈力對滑塊做的功是6J
D.整個過程物體和彈簧組成的系統(tǒng)機(jī)械能守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光滑絕緣豎直細(xì)桿與以正點電荷O為圓心的圓周交于B、C兩點。一質(zhì)量m、帶電量為-q的空心小球從桿上A點無初速下落。設(shè)AB =" BC" = h,小球滑到B點的速度為試求:

(1)小球滑至C點的速度;
(2)A、C兩點的電勢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的凹形場地,兩端是半徑為L=的光滑1/4圓弧面,中間長為2L的粗糙水平面.質(zhì)量為3m的滑塊乙開始停在水平面的中點O處,質(zhì)量為m的滑塊甲從光滑圓弧面頂端A處無初速度滑下,進(jìn)入水平面內(nèi)與乙發(fā)生碰撞,碰后甲以碰前一半的速度反彈.已知甲、乙與水平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分別為μ1=0.2、μ2=0.1,甲、乙的體積大小忽略不計.g=10 m/s2.求:
(1)甲與乙碰撞前的速度.
(2)碰后瞬間乙的速度.
(3)甲、乙在O處發(fā)生碰撞后,請判斷能否發(fā)生第二次碰撞?并通過計算確定甲、乙最后停止所在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一個質(zhì)量為m=2kg的鉛球從離地面H=2m高處自由落下,落入沙坑中h=5cm深處,如圖所示,求沙子對鉛球的平均阻力。(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等腰直角三角體OCD由不同材料A、B拼接而成,P為兩材料在CD邊上的交點,且DP>CP,F(xiàn)將OD邊水平放置,讓小物塊無初速從C滑到D;然后將OC邊水平放置,再讓小物塊無初速從D滑到C。已知小物塊兩次滑動到達(dá)P點的時間相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B材料的動摩擦因數(shù)相同
B.兩次滑動中物塊到達(dá)P點時的速度大小相等
C.兩次滑動中物塊到達(dá)底端時的速度大小相等
D.兩次滑動到達(dá)底端的過程中物塊的機(jī)械能損失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