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一物體受到三個共面共點力F1、F2、F3的作用,三力的圖示如圖所示(小方格邊長相等),已知力F3的大小為4N,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三力的合力大小為(3$\sqrt{5}$+$\sqrt{13}$+4)N,方向不確定
B.三力的合力大小為12N,方向與F3同向
C.三力的合力大小為8N,方向與F3同向
D.由題給條件無法求出三力的合力大小

分析 先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F1、F2的合力,再跟F3合成,求出最終三個力的合力.

解答 解: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出F1、F2的合力如圖,大小等于2F3,方向與F2相同,再跟F3合成,兩個力同向,則三個力的合力大小為3F3=12N,方向與F3同向,故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點評 解決本題的關鍵知道合力與分力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會根據(jù)作圖法,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如圖所示,用兩根長度相同的絕緣細線把一個質(zhì)量為0.1kg的小球A懸掛到水平板的MN兩點,A上帶有Q=3.0×10-6C的正電荷.兩線夾角為120°,兩線上的拉力大小分別為F1和F2.A的正下方0.3m處放有一帶等量異種電荷的小球B.(AB球可視為點電荷;重力加速度取g=10m/s2;靜電力常量k=9.0×109N•m2/C2
求:(1)兩線上的拉力F1和F2大。
(2)若將B水平右移,使M、A、B在同一直線上,小球A仍在原處靜止,此時兩線上的拉力大小分別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4.一距形線圈在勻強磁場中勻速轉(zhuǎn)動時,穿過線圈的磁通量隨時間變化關系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t=0時,線圈平面與磁感線平行B.t=0.01s時,磁通量的變化率最大
C.t=0.03s時,線圈上的電動勢值最大D.線圈上的e-t圖象與φ-t圖象重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下列圖中分別給出了導線中的電流方向、磁場中某處小磁針N極的指向或磁感線方向,其中不正確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閉合開關S后,直流電動機正常轉(zhuǎn)動,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8.0V.已知電源電動勢為10V,電源內(nèi)阻為0.5Ω,電路中的電阻R為1.5Ω,小型直流電動機M的內(nèi)阻為1.0Ω,電壓表為理想電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流經(jīng)電動機的電流為2.0AB.電動機的輸出功率為7W
C.電動機產(chǎn)生的熱功率為8WD.電源的輸出功率為8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8.一段長為0.2m、通過2.5A電流的直導線,在勻強磁場中受到的安培力為1N,則該磁場的磁感應強度可能為( 。
A.0.5TB.1TC.2TD.4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5.如圖所示,x軸上有兩點電荷Q1和Q2分別放在A、B兩點,二者之間連線上各點的電勢高低如圖曲線所示,則從圖中可以看出( 。
A.Q1為正電荷、Q2為負電荷B.從A到B場強一直減小
C.P點的電場強度為0D.Q1和Q2之間連線上P點場強最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一個平行板電容器充電后與電源斷開,負極板接地,兩極板間有一負電荷(帶電量很少)固定在P點,如圖所示.以E表示兩極板間的場強,U表示電容器兩極板間的電壓,Ep表示該負電荷在P點的電勢能,φ表示P點的電勢,若保持正極板不動,將負極板向上移到圖中虛線所示的位置,那么( 。
A.U變小B.E不變C.φ變小D.Ep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如圖所示為電流天平,可用來測定勻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它的右臂掛著矩形線圈,匝數(shù)為n匝,線圈的水平邊長為L,處于勻強磁場內(nèi),磁感應強度B的方向與線圈平面垂直.當線圈中通有電流I(方向如圖)時,調(diào)節(jié)砝碼使兩臂達到平衡,此刻左右兩邊所放砝碼的質(zhì)量各為m1、m2.當電流反向(大小不變)時,右邊再加上質(zhì)量為m的砝碼后,天平重新平衡.由此可知( 。
A.磁感應強度的方向垂直紙面向里,大小為$\frac{({m}_{1}-{m}_{2})g}{nIL}$
B.磁感應強度的方向垂直紙面向里,大小為$\frac{mg}{2nIL}$
C.磁感應強度的方向垂直紙面向外,大小為$\frac{({m}_{1}-{m}_{2})g}{2nIL}$
D.磁感應強度的方向垂直紙面向外,大小為$\frac{mg}{2nI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