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用半徑相同的小球1和小球2的碰撞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斜槽與水平槽圓滑連接.安裝好實驗裝置,在地上鋪一張白紙,白紙上鋪放復寫紙,記下重錘線所指的位置O.接下來的實驗步驟如下:
步驟1:不放小球2,讓小球1從斜槽上A點由靜止?jié)L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復多次,用盡可能小的圓,把小球的所有落點圈在里面,其圓心就是小球落點的平均位置;
步驟2: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邊緣位置B,讓小球1從A點由靜止?jié)L下,使它們碰撞.重復多次,并使用與步驟1同樣的方法分別標出碰撞后兩小球落點的平均位置;
步驟3:用刻度尺分別測量三個落地點的平均位置M、P、N離O點的距離,即線段OM、OP、ON的長度.

(1)對于上述實驗操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DE
A.應使小球每次從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滾下
B.斜槽軌道必須光滑
C.實驗過程中,白紙可以移動,復寫紙不能移動
D.斜槽軌道末端必須水平
E.小球1的質(zhì)量應大于小球2的質(zhì)量
(2)本實驗除需測量線段OM、OP、ON的長度外,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C.
A.A、B兩點間的高度差h1
B.B點離地面的高度h2
C.小球1和小球2的質(zhì)量m1、m2
D.小球1和小球2的半徑r
(3)當所測物理量滿足表達式m1OP=m1OM+m2ON(用所測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時,即說明兩球碰撞遵守動量守恒定律.如果還滿足表達式m1OP2=m1OM2+m2ON2(用所測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時,即說明兩球碰撞時無機械能損失.
(4)完成上述實驗后,某實驗小組對上述裝置進行了改造,如圖2所示.在水平槽末端與水平地面間放置了一個斜面,斜面的頂點與水平槽等高且無縫連接.使小球1仍從斜槽上A點由靜止?jié)L下,重復實驗步驟1和2的操作,得到兩球落在斜面上的平均落點M′、P′、N′.用刻度尺測量斜面頂點到M′、P′、N′三點的距離分別為l1、l2、l3.則驗證兩球碰撞過程中動量守恒的表達式為${m}_{1}\sqrt{{l}_{2}}={m}_{1}\sqrt{{l}_{1}}+{m}_{2}\sqrt{{l}_{3}}$(用所測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分析 (1、2)在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的實驗中,運用平拋運動的知識得出碰撞前后兩球的速度,因為下落的時間相等,則水平位移代表平拋運動的速度.根據(jù)實驗的原理確定需要測量的物理量.
(3)根據(jù)動量守恒定律及機械能守恒定律可求得動量守恒及機械能守恒的表達式;
(4)小球落在斜面上,根據(jù)水平位移關系和豎直位移的關系,求出初速度與距離的表達式,從而得出動量守恒的表達式.

解答 解:(1)因為平拋運動的時間相等,根據(jù)$v=\frac{x}{t}$,所以用水平射程可以代替速度,則需測量小球平拋運動的射程間接測量速度.故應保證斜槽末端水平,小球每次都從同一點滑下;同時為了小球2能飛的更遠,防止1反彈,球1的質(zhì)量應大于球2的質(zhì)量;實驗中白紙不能移動,但復寫紙是可以移動的;故ADE正確,BC錯誤;
故選:ADE.
(2)根據(jù)動量守恒得,m1•OP=m1•OM+m2•ON,所以除了測量線段OM、OP、ON的長度外,還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是小球1和小球2的質(zhì)量m1、m2
故選:C.
(3)因為平拋運動的時間相等,則水平位移可以代表速度,OP是A球不與B球碰撞平拋運動的位移,該位移可以代表A球碰撞前的速度,OM是A球碰撞后平拋運動的位移,該位移可以代表碰撞后A球的速度,ON是碰撞后B球的水平位移,該位移可以代表碰撞后B球的速度,當所測物理量滿足表達式m1•OP=m1•OM+m2•ON,說明兩球碰撞遵守動量守恒定律,由功能關系可知,只要$\frac{1}{2}{m}_{1}{{v}_{0}}^{2}=\frac{1}{2}{m}_{1}{{v}_{1}}^{2}+\frac{1}{2}{m}_{2}{{v}_{2}}^{2}$成立則機械能守恒,故若m1•OP2=m1•OM2+m2•ON2,說明碰撞過程中機械能守恒.
(4)碰撞前,m1落在圖中的P′點,設其水平初速度為v1.小球m1和m2發(fā)生碰撞后,m1的落點在圖中M′點,設其水平初速度為v1′,m2的落點是圖中的N′點,設其水平初速度為v2. 設斜面BC與水平面的傾角為α,
由平拋運動規(guī)律得:${L}_{p′}sinα=\frac{1}{2}g{t}^{2}$,Lp′cosα=v1t
解得${v}_{1}=\sqrt{\frac{g{L}_{p′}co{s}^{2}α}{2sinα}}$.
同理${v}_{1}′=\sqrt{\frac{g{L}_{M′}co{s}^{2}α}{2sinα}}$,${v}_{2}=\sqrt{\frac{g{L}_{N′}co{s}^{2}α}{2sinα}}$,可見速度正比于$\sqrt{l}$.
所以只要驗證${m}_{1}\sqrt{{l}_{2}}={m}_{1}\sqrt{{l}_{1}}+{m}_{2}\sqrt{{l}_{3}}$即可.
故答案為.(1)ADE  (2)C。3)m1•OP=m1•OM+m2•ON m1•(OP)2=m1•(OM)2+m2•(ON)2。4)${m}_{1}\sqrt{{l}_{2}}={m}_{1}\sqrt{{l}_{1}}+{m}_{2}\sqrt{{l}_{3}}$

點評 解決本題的關鍵掌握實驗的原理,以及實驗的步驟,在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實驗中,無需測出速度的大小,可以用位移代表速度.同時,在運用平拋運動的知識得出碰撞前后兩球的速度,因為下落的時間相等,則水平位移代表平拋運動的速度.若碰撞前后總動能相等,則機械能守恒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如圖所示,是某公園設計的一種驚險刺激的娛樂設施,除軌道CD段粗糙外,其余均光滑.一挑戰(zhàn)者(穿戴上保護裝置)的總質(zhì)量為m=50kg,由靜止開始沿著斜面軌道滑下,無機械能損失地滑入水平軌道并滑入第一個豎直圓形管道,做一次圓周運動后進入水平軌道CD,然后又滑入第二個豎直圓形管道,做一次圓周運動后滑入水平軌道DE,然后飛入水池內(nèi).已知第一個圓形管道的半徑為R=6m,第二個圓形管道的半徑為r=4m,且挑戰(zhàn)者經(jīng)過第一個圓形管道最高點A時剛好對管道內(nèi)壁沒有壓力,經(jīng)過軌道CD過程克服摩擦阻力做功Wf=3250J,水平軌道離水面高度為h=3m,管道的內(nèi)徑相對圓形管道半徑可以忽略不計,并將挑戰(zhàn)者看做質(zhì)點,空氣阻力忽略不計,g=10m/s2.求:
(1)挑戰(zhàn)者要完成上述過程,他由靜止開始下滑的位置距水平軌道的高度H;
(2)挑戰(zhàn)者運動到第二個圓形管道最高點B時,他對管道內(nèi)壁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
(3)挑戰(zhàn)者入水時的動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如圖所示,一個物體受三個力F1、F2、F3作用,若此三個力組成一個閉合的三角形,則物體所受合力的大小為(  )
A.2F1B.2F2C.2F3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圖甲是用螺旋測微器測量金屬絲直徑的示意圖,其讀數(shù)為2.718mm;圖乙是用20分度的游標卡尺測量金屬片厚度的示意圖,其讀數(shù)為0.060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從同一地點同時開始沿同一方向做直線運動的兩個物體Ⅰ、Ⅱ的速度圖象如圖所示.在0~t0時間內(nèi),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Ⅰ、Ⅱ兩個物體所受的合外力都在不斷減小
B.Ⅰ、Ⅱ兩個物體的平均速度大小都是$\frac{{{v_1}+{v_2}}}{2}$
C.Ⅰ物體的位移不斷增大,Ⅱ物體的位移不斷減小
D.Ⅰ物體所受的合外力不斷增大,Ⅱ物體所受的合外力不斷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有同學利用如圖1的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在豎直木板上鋪有白紙,固定兩個光滑的滑輪A和B,將繩子打一個結(jié)點O,每個鉤碼的重量相等,當系統(tǒng)達到平衡時,根據(jù)鉤碼個數(shù)讀出三根繩子的拉力TOA、TOB和TOC,回答下列問題:

①在拆下鉤碼和繩子前,應該記下標記結(jié)點O的位置,并記錄OA、OB、OC三段繩子的方向和三段繩子所掛鉤碼的個數(shù)
②改變鉤碼個數(shù),實驗能完成的是BCD
A.鉤碼的個數(shù)N1=N2=2,N3=4
B.鉤碼的個數(shù)N1=N3=3,N2=4
C.鉤碼的個數(shù)N1=N2=N3=4
D.鉤碼的個數(shù)N1=3,N2=4,N3=5
③在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中,作出了如圖2所示的A、B兩圖象,圖A中三線表示實驗中小車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不同.圖B中圖線不過原點的原因是長木板的傾角過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如圖所示,A、B兩木塊的質(zhì)量分別為m和2m,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勻加速向右運動,則A、B間的彈力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為了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系,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下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一個木塊放在水平長木板上,通過細線跨過定滑輪與鉤碼相連,木塊另一端與紙帶相連,在鉤碼牽引下,木塊向左運動,鉤碼落地后,木塊做勻減速運動.打出的紙帶如圖(乙)所示(之間各有一個點沒標出),不計紙帶所受到的阻力.交流電頻率為50Hz,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①木塊加速階段的加速度為1.5m/s2;(本題計算結(jié)果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
②木塊減速階段的加速度為1.0m/s2,木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1;
③某同學發(fā)現(xiàn)在實驗中未平衡木塊與木板間的摩擦力,接著他斷開打點計時器的電源,
同時還采取如下措施:
a.取下鉤碼;
b.將木板右端墊高,使木塊沿木板下滑;
c.判斷已平衡好摩擦力的標準是與木塊相連的紙帶打出的點間隔均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1)為了將空氣裝入氣瓶內(nèi),現(xiàn)將一定質(zhì)量的空氣等溫壓縮,空氣可視為理想氣體.下列圖象能正確表示該過程中空氣的壓強p和體積V關系的是B.

(2)在將空氣壓縮裝入氣瓶的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外界做了24KJ的功.現(xiàn)潛水員背著該氣瓶緩慢地潛入海底,若在此過程中,瓶中空氣的質(zhì)量保持不變,且放出了5KJ的熱量.在上述兩個過程中,空氣的內(nèi)能共減小5KJ,空氣放出(選填“吸收”或“放出”)總熱量29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