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同一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三條不同的軌道從A滑到B,已知物體和這三條軌道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相同,則重力對該物體的做功情況是(    )
A.沿軌道Ⅰ做功最少B.沿軌道Ⅱ做功最少
C.沿軌道Ⅲ做功最少D.沿三條軌道做功一樣多
D
考點:
專題:計算題.
分析:本題只考查重力做功的情況,由重力做功的公式的特點可求得重力做功的關系.
解答:解: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只取決于初末兩點的高度差,故三條軌道中做功都等于mgh;
故選D.
點評:在求重力做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重力做功和路徑無關,只需找到兩點的高度差即可求出重力的功.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物體沿傾角為α的粗糙斜面下滑了一段距離s,物體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試求物體所受各力在下滑過程中對物體所做的功及這些力所做的總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娛樂風洞”是一集高科技與驚險的娛樂項目,它可把游客在一個特定的空問內(nèi)“吹”起來,讓人體驗太空飄忽感覺。在某次表演中,假設風洞內(nèi)向上的總風量和風速保持不變,表演者通過調(diào)整身姿,來改變所受的向上風力大小,人體可上下移動的空間總高度為H。人體所受風力大小與正對面積成正比,站立時受風面積為水平橫躺時。當人體與豎直方向成一定傾斜角時,受風正對面積是最大值的,恰好可以靜止或勻速漂移。表演者開始時,先以站立身勢從A點下落,經(jīng)過某處B點,立即調(diào)整為橫躺身姿.運動到最低點C處
恰好減速為零。則有(   )
A.運動過程中的最大加速度是
B.B點的高度是
C.表演者A至B克服風力所做的功是B至C過程的
D.表演者A至B動能的增量大于B至C克服風力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某物體從一個固定斜面的頂端勻速滑到底端,在這個過程中(  )
A.重力對物體做正功
B.彈力對物體做正功
C.摩擦力對物體做負功
D.合力對物體做正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1)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實驗,他想用鉤碼的重力表示小車受到的合外力,為了減小實驗誤差,除了要求鉤碼的重力遠小于小車的重力外,在實驗中應該采取的必要措施是                      。

(2)打點計時器使用50Hz的交流電。下圖是鉤碼質(zhì)量為0.03kg時實驗得到的一條紙帶,在紙帶上選擇起始點OA、BC、DE五個計數(shù)點,可獲得各計數(shù)點到O的距離S及對應時刻小車的瞬時速度v,請將C點的測量結果填在表中的相應位置。
表:紙帶的測量結果
測量點
S/cm
v/(m·s-1)
O
0.00
0.35
A
1.51
0.40
B
3.20
0.45
C
 
 
D
7.15
0.54
E
9.41
0.60
 
(3)實驗測得小車的質(zhì)是為0.22 kg。此同學研究小車運動過程中A點到E點對應的拉力對小車做的功為0.023J,小車的動能變化為           J,這樣在實驗允許的誤差范圍內(nèi)就說明“合外力對物體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關于力對物體做功,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相同時間內(nèi)做的功一定大小相等,正負相反
B.不論怎樣的力對物體做功,都可以用W=Fscosα來計算
C.合外力對物體不做功,物體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
D.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都可以對物體做正功或負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兩個相互垂直的力F1和F2作用在同一物體上,使物體運動,如圖所示,物體通過一段位移時,力F1對物體做功4J,力F2對物體做功3J,則力F1與F2的合力對物體做的功為(    )
A.7JB.2JC.5JD.3.5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物塊相對靜止在傾角為的斜面上,在斜面沿水平方向向右勻速移動了距離S的過程中,物塊m一直相對斜面靜止,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合力對物塊m做正功
B.彈力對物塊m不做功
C.摩擦力對物塊m不做功
D.摩擦力對物塊m做負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用F=40N的水平推力推一個質(zhì)量m=3.0 kg的木塊,使其沿著光滑斜面向上移動2m,則在這一過程中,

(1)F做的功為多少?
(2)重力做的功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
闂傚倷鑳舵灙濡ょ姴绻橀獮蹇涙晸閿燂拷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磻婵犲洤绠柨鐕傛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