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重量為20N的物體除受到重力外,還受到另外兩個力的作用而靜止,已知它受到的其中一個外力F1=10N,則另外一個外力F2的大小可能是( 。
A.5NB.8NC.10$\sqrt{3}$ND.20N

分析 在力的合成中,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當方向相同時其合力最大,合力大小等于兩個力的大小之和;當方向相反時其合力最小,合力大小等于兩個力的大小之差.

解答 解:根據(jù)平衡條件可知,F(xiàn)1與F2的合力F=G=20N,一個分力F1=10N;
(1)若合力方向與F1方向相同,則二力一定是同一直線上、同方向的兩個力,另一個分力F2=F-F1=20N-10N=10N;
(2)因為F1小于合力,因此合力的方向可能與F1方向相反,此時二力是同一直線上、反方向的兩個力,另一個分力F2=F+F1=20N+10N=30N.因此另外一個外力F2的大小可能在10N到30N之間,故CD正確,AB錯誤.
故選:CD

點評 本題是一道基礎題,考查了力的合成,熟練掌握力的合成方法是正確答題的關鍵,解題時要分兩個力方向相同與相反兩種情況進行討論.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一種特種電池的電動勢,粗略測定值約為9V,內(nèi)阻約為54Ω,已知該電池允許輸出的最大電流為50mA.為了測定這個電池的電動勢和內(nèi)電阻,實驗室備有電壓表,內(nèi)阻很大,對電路的影響可以忽略;電阻箱R,阻值范圍是0-9999.9Ω;保護電阻R0,開關、導線若干.
(1)實驗室中備有的定值電阻R0有以下幾種規(guī)格:
A.5Ω,2.5W     B.50Ω,1W
C.150Ω,1W     D.500Ω,5W
實驗時,R0應選用C(填字母代號)較好.
(2)在圖示方格中畫出測電源電動勢和內(nèi)電阻的電路圖.
(3)連接好電路,調(diào)節(jié)電阻箱的阻值為R1,電壓表的讀數(shù)為U1,電阻箱阻值為R2,電壓表的讀數(shù)為U2,寫出電動勢和內(nèi)電阻的表達式.(用U1、R1、U2、R2、R0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速度為零時,加速度也為零.錯.(判斷對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如圖所示,圓形線圈共n匝,線圈平面與磁場方向夾600角,勻強磁場磁感應為B,采用下列哪種方式能使線圈中磁通量變?yōu)樵瓉淼?倍( 。
A.使線圈面積變?yōu)樵瓉淼?倍B.使線圈匝數(shù)變?yōu)樵瓉淼?倍
C.使線圈半徑變?yōu)樵瓉淼?倍D.使線圈平面與磁場垂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如圖所示,光滑的夾角為θ=30°的三角桿水平放置,重力均為10N的小球A、B分別穿在兩個桿上,兩球之間有一根輕繩連接兩球,現(xiàn)在用沿OB 方向力將B 球緩慢拉動,直到輕繩被拉直時,測出拉力F=10N,則此時關于兩個小球受到的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小球A 受到重力、桿對A 的彈力、繩子的張力
B.小球A 受到桿的彈力大小為20N
C.此時繩子與穿有A 球的桿垂直,繩子張力大小為20$\sqrt{3}$N
D.小球B 受到桿的彈力大小為20$\sqrt{3}$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如圖所示,電梯帶動乘客向上勻速運動,有關乘客所受的摩擦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水平向右B.水平向左C.斜向右上D.摩擦力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7.如圖甲所示,物體原來靜止在水平面上,用一水平力F拉物體,在F從0開始逐漸增大的過程中,物體先靜止后又做變加速運動,其加速度a隨外力F變化的圖象如圖乙所示.根據(jù)圖乙中所標出的數(shù)據(jù)可計算出( 。
A.物體的質(zhì)量是2kg
B.物體與水平面間的滑動摩擦力是6N
C.物體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是0.3
D.物體與水平面間的最大靜摩擦力是7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許多科學家在物理學發(fā)展過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卡文迪許測出引力常數(shù)
B.安培發(fā)現(xiàn)電磁感應現(xiàn)象
C.奧斯特提出了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公式
D.法拉第總結(jié)并確認了真空中靜止點電荷之間相互作用規(guī)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質(zhì)量為m的鋼珠從高出沙坑表面H米處由靜止自由下落,不考慮空氣阻力,掉入沙坑后停止,如圖所示,已知鋼珠在沙坑中受到沙的平均阻力是f,則鋼珠在沙內(nèi)運動時間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