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關于原子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核子結合為原子核時總質量將減小
B.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具有核式結構
C.原子核每發(fā)生一次β衰變核內增加一個質子
D.γ射線具有很強的電離能力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光滑圓錐形容器中,固定了一根光滑的豎直細桿,細桿與圓錐的中軸線重合,細桿上穿有小環(huán)(小環(huán)可以自由轉動,但不能上下移動),小環(huán)上連接一輕繩,與一質量為的光滑小球相連,讓小球在圓錐內做水平面上的勻速圓周運動,并與圓錐內壁接觸.如圖所示,圖①中小環(huán)與小球在同一水平面上,圖②中輕繩與豎直軸成角.設圖①和圖②中輕繩對小球的拉力分別為和,圓錐內壁對小球的支持力分別為和,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一定為零,一定為零
B.可以為零,可以為零
C.一定不為零,可以為零
D.可以為零,可以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兩個完全相同的小車質量為M,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小車橫梁上用細線各懸掛一質量為m(m<M)的小球,若分別施加水平恒力F1、F2,整個裝置分別以加速度a1、a2做勻加速運動,但兩條細線與豎直方向夾角均為θ,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 兩細線的拉力大小相同
B. 地面對兩個小車的支持力相同
C. 水平恒力F1=F2
D. 兩個小車的加速度a1<a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利用如圖丙所示的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在豎直木板上鋪有白紙,在A、B兩點固定兩個光滑定滑輪,用一個輕繩跨過兩滑輪懸掛鉤碼組N1、N2,用另一輕繩C在O點打一結,懸掛鉤碼組N3,每個鉤碼的質量相等.當系統達到平衡時,記錄各組鉤碼個數.回答下列問題:
(1)改變鉤碼個數,可以完成實驗的是__.
A、鉤碼的個數N1=2,N2=2,N3=4
B、鉤碼的個數N1=3,N2=3,N3=4
C、鉤碼的個數N1=4,N2=4,N3=4
D、鉤碼的個數N1=3,N2=4,N3=6
(2)在拆下鉤碼和繩子前,必須的一個步驟是__.
A、記錄OA、OB、OC三段繩子的方向
B、用刻度尺測出OA、OB、OC三段繩子的長度
C、用天平測出鉤碼的質量
(3)在操作正確的前提下,你認為甲、乙兩圖比較合理的是__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體的運動服從經典力學規(guī)律的是( )
A.自行車、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的運動
B.發(fā)射導彈、人造衛(wèi)星、宇宙飛船的運動
C.物體運動的速率接近真空中的光速
D.能量的不連續(xù)現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物體A疊放在物體B上,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B質量分別為mA=6 kg、mB=2 kg,A、B之間的動摩擦因數μ=0.2,開始時F=10 N,此后逐漸增加,在增大到45 N的過程中,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當拉力F<12 N時,兩物體均保持靜止狀態(tài)
B. 兩物體開始沒有相對運動,當拉力超過12 N時,開始相對滑動
C. 兩物體從受力開始就有相對運動
D. 兩物體始終沒有相對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以下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牛頓發(fā)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B.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地球同步衛(wèi)星一定能出現在我國首都上空
C.滑動變阻器分壓接法比限流接法的電壓測量范圍大
D.法拉第首先提出了電場的概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的參考系稱為慣性系,勻速運動的汽車、輪船等作為參考系時就是慣性系.不成立的參考系稱為非慣性系.例如我們坐在加速的車廂里,以車廂為參考系觀察到路邊的樹木、房屋向后方加速運動,根據牛頓運動定律,房屋樹木應該受到不為零的合外力作用,但事實上沒有,也就是牛頓運動定律不成立,這里加速的車廂就是非慣性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根彈性長繩沿x軸放置,左端點位于坐標原點,A點和B點分別是繩上x1=2m、x2=5m處的質點.用手握住繩的左端,當t=0時使手開始沿y軸做簡諧振動,在t=0.5s時,繩上形成如圖所示的波形.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此列波的波長為1m,波速為4m/s
B.此列波為橫波,左端點開始時先向上運動
C.當t=2.5s時,質點B開始振動
D.在t=3.5s后,A、B兩點的振動情況總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