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家用的燃?xì)庠畛30惭b電子點火器,如圖,電子點火器的放電電極做成了針尖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利用尖端放電現(xiàn)象.

分析 利用尖端放電原理:因為電荷集中于形狀比較尖端的地方,進(jìn)行分析即可.

解答 解:尖端電荷容易聚集,點火器需要瞬間高壓放電,自然要高電荷密度區(qū).故燃?xì)鉄崴髦邪惭b的電子點火器往往把放電電極做成針形.驗電器的金屬桿上端固定一個金屬球而不做成針尖狀,是為了防止放電.它們都與尖端放電有關(guān).
故答案為:尖端放電

點評 強電場作用下,物體尖銳部分發(fā)生的一種放電現(xiàn)象稱為尖端放電,它屬于一種電暈放電.它的原理是物體尖銳處曲率大,電力線密集,因而電場強度大,致使其附近部分氣體被擊穿而發(fā)生放電.如果物體尖端在暗處或放電特別強烈,這時往往可以看到它周圍有淺藍(lán)色的光暈.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如圖所示,兩電荷量分別為Q(Q>0)和-Q的點電荷對稱地放置在x軸上原點O的兩側(cè),a點位于x軸上O點與點電荷Q之間,b位于y軸O點上方,取無窮遠(yuǎn)處的電勢為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b點的電勢為零,電場強度也為零
B.a點電場強度小于b點電場強度
C.正的試探電荷在a點的電勢能大于零,電場力方向向右
D.將同一正的試探電荷先后從O、b點移到a點,后者電勢能的變化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通電導(dǎo)線在磁場中一定受安培力的作用.錯誤.(判斷對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4.如圖所示,A、B兩物塊放在水平面上,中間用一輕彈簧連接,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k,彈簧處于自然伸長,AB兩物塊的質(zhì)量分別為m、2m,兩物塊與水平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μ.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現(xiàn)用一水平恒力F向左推物塊A,當(dāng)B剛要滑動時,( 。
A.彈簧的壓縮量為$\frac{μmg}{k}$
B.滑塊A的加速度為$\frac{F}{m}$-3μg
C.推力F做功為$\frac{2μmgF}{k}$
D.彈簧的彈性勢能與物塊A的動能之和為$\frac{2μmg(F-μmg)}{k}$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關(guān)于元電荷與點電荷,下列正確的說法是(  )
A.元電荷就是點電荷
B.元電荷電量為1C,目前被認(rèn)為是自然界中電荷的最小單元
C.只有體積很小且?guī)щ娏亢苄〉碾姾桑拍芸醋鼽c電荷
D.兩個帶電的金屬小球,不一定能將它們作為電荷集中在球心的點電荷處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一興趣小組在中學(xué)實驗室里用頻閃攝影方法研究小球做自由落體運動,他們用頻閃照相機(jī)(頻閃間隔時間$\frac{1}{30}$s),拍攝下了數(shù)張不同質(zhì)量的金屬小球從同一位置自由下落的頻閃照片,其中一張如圖所示,將小球第一個位置記為坐標(biāo)原點,圖中數(shù)字是該位置與小球第一個位置之間的距離,單位為cm.根據(jù)此照片請完成下列小題(結(jié)果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1)小球在4.90cm位置處的速度大小為0.984m/s;
(2)小球下落的加速度大小為9.77m/s2
(3)小球在13.60cm位置處的速度大小為1.64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兩電源路端電壓U和通過電源的電流強度I的關(guān)系如圖所示,下列比較兩電源電動勢E和內(nèi)阻r大小關(guān)系的判斷都正確的是( 。
A.EA>EB,rA<rBB.EA=EB,rA>rBC.EA=EB,rA<rBD.EA<EB,rA>r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如圖所示,把一個不帶電的枕形導(dǎo)體靠近帶正電的小球,由于靜電感應(yīng):
(1)b端帶正(“正”或“負(fù)”)電;
(2)閉合開關(guān)K1,b端帶不帶電(“正”或“負(fù)”或“不帶電”)電,有電子從大地流向?qū)w(“大地”或“導(dǎo)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6.兩個質(zhì)點甲與乙,同時由同一地點向同一方向做直線運動,它們的速度一時間圖象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4s末乙追上甲,此時離出發(fā)點40mB.在第2s末甲、乙速度相等
C.在2s內(nèi),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D.相遇前甲、乙間的最大距離為10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