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中,某同學按照如下步驟進行操作:
a.在桌上放一塊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鋪一張白紙,用圖釘把白紙釘在方木板上;
b.用圖釘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點,在橡皮條的另一端檢上兩條細繩形成結點,細繩的另一端系著繩套;
c.如圖甲,用兩個彈簧測力計分別鉤住繩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使結點到達某一位置O,記錄結點位置和兩個彈賛測力計的示數(shù)、兩根細繩的方向;
d.按選好的標度,用鉛筆和刻度尺作出兩個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1和F2的圖示,并以F1和F2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畫出它們所夾的對角線。
e.只用一個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繩套拉橡皮條, ;并按同一標度作出這個力F的圖示;
f.比較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們是否相同,得出結論。
(1)把步驟e中的內(nèi)容補充完整_____________。
(2)本實驗中步驟c和e兩次拉橡皮條的過程,主要體現(xiàn)了下列哪種科學方法__________。
A.理想實驗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變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下列操作有利于減小實驗誤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代號)。
A.實驗前將兩彈簧測力計調(diào)零后水平互鉤對拉,選擇兩個讀數(shù)相同的測力計
B.拴在橡皮條上的兩條細繩必須等長,并且要盡量長一些
C.彈簧測力計、細繩、橡皮條都應與木板平行
D.用兩彈賛測力計同時拉橡皮條時,兩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之差應盡可能大
E.在記錄力的方向時,標記同一細繩方向的兩點要遠些
(4)圖乙是該同學在白紙上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用同一標度畫出的圖示,如果沒有操作失誤,圖乙中的F與兩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_。
(5)若小明和小剛兩位同學在家中想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他們手中有一些彈性橡皮條(彈力滿足胡克定律,勁度系數(shù)為k)。如圖丙所示,他們將三根橡皮條的一端系在一起,另一端分別系上細線,仍保證橡皮條原長相同,測得原長L0=5.40 cm。接下來把貼有白紙的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兩人合作平行于紙面分別通過細線拉三根橡皮條至某一長度(在彈性限度內(nèi)),保持狀態(tài)不變;如圖丁所示,記錄此時結點位置和三個橡皮條另一端的位置,量出三個端點到結點O的距離分別為L1=9.20 cm、L2=8.40 cm、L3=7.50 cm,請根據(jù)他們的實驗過程和記錄的數(shù)據(jù)作出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圖示,并說明是如何驗證的。
【答案】 (1)把橡皮條的結點拉到同一位置O,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記下細繩的方向 (2)B (3)ACE (4) (5)如圖所示,按比例作出平衡時三個橡皮條的拉力的圖示。
【解析】(1)把步驟e中的內(nèi)容補充完整:把橡皮條的結點拉到同一位置O,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記下細繩的方向 ;
(2)本實驗中步驟c和e兩次拉橡皮條的過程,主要體現(xiàn)的科學方法是等效替代法,故選B;
(3)實驗前將兩彈簧測力計調(diào)零后水平互鉤對拉,選擇兩個讀數(shù)相同的測力計,這樣可減小實驗讀數(shù)的誤差,選項A正確;拴在橡皮條上的兩條細繩不一定必須等長,但要盡量長一些,以便于記錄方向,選項B錯誤;彈簧測力計、細繩、橡皮條都應與木板平行,以減小實驗誤差,選項C正確;用兩彈賛測力計同時拉橡皮條時,兩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之差不一定要盡可能大,選項D錯誤;在記錄力的方向時,標記同一細繩方向的兩點要遠些,以減小記錄方向時的誤差,選項E正確;故選ACE。
(4)圖乙中的F是理論值,是實際值,圖乙中的F與兩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
(5)如圖所示,按比例作出平衡時三個橡皮條的拉力的圖示;分析說明:將任意一個力反向延長至等大,由平衡條件可知,這就是另外兩個力的合力;比較它與用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出的另外兩個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若近似相同即可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在xOy坐標系中以O為中心的橢圓上有a、b、c、d、e五個點,在焦點f處固定一正點電荷,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 c、e兩點的電場強度相同
B. a點的電勢比b點的電勢高
C. 一負電荷在d點時的電勢能大于在a點時的電勢能
D. 將一正電荷由e點沿eabc移到c點,所受電場力先做正功再做負功,但總功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探究彈力F和彈簧伸長量x的關系,某同學選了甲、乙兩根規(guī)格不同的彈簧進行測試,根據(jù)測得的數(shù)據(jù)作出的x–F圖象如圖所示。
(1)甲、乙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分別為______N/m和______N/m(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若要制作一個精確度較高的彈簧測力計,應選彈簧_______(填“甲”或“乙”)。
(2)根據(jù)圖線和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請對這個研究課題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建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有一條沿順時針方向勻速傳送的傳送帶,恒定速度v=4m/s,傳送帶與水平面的夾角θ=37°,現(xiàn)將質(zhì)量m=1kg的小物塊輕放在其底端(小物塊可視作質(zhì)點),與此同時,給小物塊沿傳送帶方向向上的恒力F=10N,經(jīng)過一段時間,小物塊上到了離地面高為h=2.4m的平臺上.已知物塊與傳送帶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5,(g取10m/s2,sin37°=0.6,cos37°=0.8).問:
(1)物塊從傳送帶底端運動到平臺上所用的時間?
(2)若在物塊與傳送帶達到相同速度時,立即撤去恒力F,計算小物塊還需經(jīng)過多少時間離開傳送帶以及離開時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為用等效代替法“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裝置圖。
(1)本實驗中“等效代替”的含義是 。
A.橡皮筋可以用細繩替代
B.左側彈簧測力計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右側彈簧測力計的作用效果
C.右側彈簧測力計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左側彈簧測力計的作用效果
D.兩彈簧測力計共同作用的效果可以用一個彈簧測力計的作用效果替代
(2)請將下面實驗的主要步驟補充完整。
①將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點,另一端拴上兩根繩套,每根繩套分別連著一個彈簧測力計;
②沿著兩個方向拉彈簧測力計,將橡皮筋的活動端拉到某一位置,記錄 的位置,并記錄兩個拉力的大小及方向;
③再用一個彈簧測力計將橡皮筋的活動端也拉至O點,記錄 。
(3)如圖乙所示,是某同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按照一定的標度(標度未畫出)畫出的力的圖示。F1、F2、F、F'中不是由彈簧測力計測得的力是 (填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為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某同學將環(huán)形橡皮筋掛在彈簧秤鉤上,用力拉使彈簧秤上的讀數(shù)為2.00 N時,將橡皮筋兩端的位置畫在白紙上,記為O、O′,選擇合適的標度作出橡皮筋拉力的大小和方向,記為FOO',如圖甲所示。接著他在秤鉤和兩支圓珠筆上涂抹少許潤滑油,用兩支圓珠筆和秤鉤將環(huán)形橡皮筋拉成三角形,使秤鉤的下端仍到達O點,將兩筆尖的位置標記為A、B,橡皮筋OA段的拉力記為FOA,OB段的拉力記為FOB,如圖乙所示。再將環(huán)形橡皮筋剪斷,測得所受的拉力F與長度l之間的關系,如圖丙所示。完成下列問題:
(1)測得OA=6.10 cm,OB=8.20 cm,AB=10.70 cm,則FOA的大小為_______N。
(2)選擇相同的標度,下列按比例作出的FOA和FOB的合力F′的圖示正確的是_______。
(3)通過比較F′與_______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實驗結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在做“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實驗時,從打下的若干紙帶中選出了如圖所示的一條(每兩計數(shù)點間還有4個點沒有畫出來),圖中上部的數(shù)字為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間的距離.電磁打點計時器的打點周期是0.02s.
(1)電磁打點計時器的工作電壓為_______v,紙帶上兩個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為_______s.
(2)由這些已知數(shù)據(jù)計算:①與紙帶上D點相對應的瞬時速度v=_______ m/s;②該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a=_______m/s2.(計算結果均要求保留3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果某個固體在某一物理性質(zhì)上表現(xiàn)出各向同性,那么下述結論中正確的是( )
A. 它一定不是單晶體B. 它一定是多晶體
C. 它一定是非晶體D. 它不一定是非晶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定質(zhì)量的某種氣體,在不同溫度下的氣體熱運動速率的統(tǒng)計分布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狀態(tài)①的溫度高于狀態(tài)②的溫度
B. 氣體分子在高溫狀態(tài)時的平均速率大于低溫狀態(tài)時的平均速率
C. 不計分子勢能,氣體在狀態(tài)①時具有的內(nèi)能較大
D. 溫度升高時每個分子運動的動能都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