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數學 > 題目詳情
已知PA⊥矩形ABCD所在平面,AB=3cm,BC=4cm,PA=4cm,則P到CD的距離為    cm,P到BD的距離為    cm.
【答案】分析:先根據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證CD⊥面PAD,而PD?面PAD,再根據線面垂直的性質可PD即為P到CD的距離,在直角三角形PAD中求出PD即可,連接BD,過點A作BD的垂線角BD與E,連接PE,同理可證PE⊥BD,得到PE即為點P到BD的距離,在直角三角形PAE中求出PE即可.
解答:解:
∵PA⊥矩形ABCD,CD?平面ABCD
∴PA⊥CD
∵CD⊥AD,PA∩AD=A
∴CD⊥面PAD,而PD?面PAD
∴PD即為P到CD的距離,而PA=4,AD=4,則PD=
連接BD,過點A作BD的垂線角BD與E,連接PE
同理可證PE⊥BD
∴PE即為點P到BD的距離
∵AB=3cm,AD=4cm∴BD=5,AE=
而PA=4,在直角三角形PAE中PE=
故答案為:、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點到線的距離,以及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質的運用,同時考查了空間想象能力、計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屬于基礎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數學 來源:2014屆安徽省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數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如圖,已知矩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點P,PA⊥平面ABCD,E、F分別是AB、

PC的中點.

(1)求證:EF∥平面PAD;

(2)求證:EF⊥CD;

(3)若ÐPDA=45°求EF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的大。

【解析】本試題主要考查了線面平行和線線垂直的運用,以及線面角的求解的綜合運用

第一問中,利用連AC,設AC中點為O,連OF、OE在△PAC中,∵ F、O分別為PC、AC的中點   ∴ FO∥PA …………①在△ABC中,∵ E、O分別為AB、AC的中點 ∴ EO∥BC ,又         ∵ BC∥AD   ∴ EO∥AD …………②綜合①、②可知:平面EFO∥平面PAD∵ EF Ì 平面EFO   ∴ EF∥平面PAD.

第二問中在矩形ABCD中,∵ EO∥BC,BC⊥CD ∴ EO⊥CD  又    ∵ FO∥PA,PA⊥平面AC  ∴ FO⊥平面AC∴ EO為EF在平面AC內的射影       ∴ CD⊥EF.

第三問中,若ÐPDA=45°,則 PA=AD=BC    ∵ EOBC,FOPA

∴ FO=EO 又∵ FO⊥平面AC∴ △FOE是直角三角形 ∴ ÐFEO=45°

證:連AC,設AC中點為O,連OF、OE(1)在△PAC中,∵ F、O分別為PC、AC的中點∴ FO∥PA …………①    在△ABC中,∵ E、O分別為AB、AC的中點  ∴ EO∥BC ,又         ∵ BC∥AD   ∴ EO∥AD …………②綜合①、②可知:平面EFO∥平面PAD    

∵ EF Ì 平面EFO      ∴ EF∥平面PAD.

(2)在矩形ABCD中,∵ EO∥BC,BC⊥CD∴ EO⊥CD  又        ∵ FO∥PA,PA⊥平面AC  ∴ FO⊥平面AC ∴ EO為EF在平面AC內的射影     ∴ CD⊥EF.

(3)若ÐPDA=45°,則 PA=AD=BC         ∵ EOBC,FOPA

∴ FO=EO 又    ∵ FO⊥平面AC   ∴ △FOE是直角三角形 ∴ ÐFEO=4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學 來源: 題型:

己知在銳角ΔABC中,角所對的邊分別為,且

(I )求角大。

(II)當時,求的取值范圍.

20.如圖1,在平面內,的矩形,是正三角形,將沿折起,使如圖2,的中點,設直線過點且垂直于矩形所在平面,點是直線上的一個動點,且與點位于平面的同側。

(1)求證:平面;

(2)設二面角的平面角為,若,求線段長的取值范圍。

 


21.已知A,B是橢圓的左,右頂點,,過橢圓C的右焦點F的直線交橢圓于點M,N,交直線于點P,且直線PA,PF,PB的斜率成等差數列,R和Q是橢圓上的兩動點,R和Q的橫坐標之和為2,RQ的中垂線交X軸于T點

(1)求橢圓C的方程;

(2)求三角形MNT的面積的最大值

22. 已知函數 ,

(Ⅰ)若上存在最大值與最小值,且其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和為,試求的值。

(Ⅱ)若為奇函數:

(1)是否存在實數,使得為增函數,為減函數,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2)如果當時,都有恒成立,試求的取值范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