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變形蟲在細胞核被移除之后仍能消化已吞噬的食物,但不能攝取食物,也不能對外界刺激發(fā)生反應,電鏡下觀察到退化的高爾基體等細胞器.由此可以說明( )
A.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B.細胞核是遺傳的控制中心
C.細胞核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
D.細胞核是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人體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時,體內(nèi)的巨噬細胞將其吞噬、消化并清除.下列分析與該生理過程最相符的是( )
A.第一道防線
B.第二道防線
C.針對某種抗原的
D.通過抗體起作用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艾滋病是當今世界上最難治愈的疾病之一,被稱為“超級癌癥”,2005年﹣2010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傳口號都確定為“遏制艾滋、履行承諾”,艾滋病病毒屬于生物的理由是( )
A.由有機物組成B.具有細胞結構
C.能使其他生物致病D.能復制產(chǎn)生后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在觀察水綿細胞時,將低倍鏡換成高倍鏡后,物像大小、細胞數(shù)目和視野亮度的變化是( )
A.變大、變少、變暗
B.變大、變多、變亮
C.變小、變多、變暗
D.變小、變多、變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能量流動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三大功能之一。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另外兩大功能是_______________。
(2)生產(chǎn)者利用_______________能,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將CO2和H2O合成有機物并儲存能量,這些能量是流經(jīng)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
(3)分解者同化的能量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流向生產(chǎn)者;生產(chǎn)者不同于分解者的能量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與其他營養(yǎng)級的生物相比,最高營養(yǎng)級生物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中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圖所示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第一營養(yǎng)級到第二營養(yǎng)級的能量傳遞效率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為高等生物多聚核糖體合成肽鏈的過程,有關該過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 該圖表示翻譯的過程,圖中核糖體從左向右移動,共同翻譯出一條多肽鏈
B. 多聚核糖體合成的多條肽鏈在氨基酸排列順序上互不相同
C. 若合成某條肽鏈時脫去了100個水分子,則該肽鏈中至少含有102個氧原子
D. mRNA上結合的核糖體越多,合成一條肽鏈所需時間越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丙烯醛(CH2=CH﹣CHO)的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在丙烯醛分子中,僅含有一種官能團
B. 丙烯醛能使溴水褪色,但不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C. 丙烯醛能發(fā)生加聚反應,生成高聚物
D. 等物質(zhì)的量的丙烯醛和丙醛完全燃燒,消耗等物質(zhì)的量的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圖甲、乙中的箭頭表示三種限制性核酸內(nèi)切酶的酶切位點,ampr表示氨芐青霉素抗性基因,neo表示新霉素抗性基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圖甲中的質(zhì)粒用BamHⅠ切割后,含有4個游離的磷酸基團
B. 在構建重組質(zhì)粒時,可用PstⅠ和BamHⅠ切割質(zhì)粒和外源DNA
C. 導入目的基因的大腸桿菌可在含氨芐青霉素的培養(yǎng)基中生長
D. 用PstⅠ和HindⅢ酶切,可以保證重組DNA序列的唯一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地理——選修6:環(huán)境保護)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型風電場擁有數(shù)以百計的風力渦輪機,風機葉片的旋轉高度范圍一般在40~120米,巨大的旋轉葉片往往會與利用地貌(如山脊、急坡、山谷等)上升熱氣流飛翔的鳥類相遇,因此鳥類在搜尋食物、捕食或遷徒途中,有極高的撞擊與死亡風險。下圖示意猛禽高空飛行路徑及與風力渦輪機的碰撞。
(1)在雨霧或低溫天氣時,鳥類和風機更易發(fā)生碰撞,請分別解釋原因。
(2)說明風電場建設中保護遷徙鳥類的主要途徑。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