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關于基因與染色體關系的相關敘述,不合理的是????? 。
A.①在各種細胞中基因都是成對存在的,同源染色體也是成對存在的
B.②減數(shù)分裂后每一個配子得到的基因都是非等位基因,得到的染色體也是非同源染色體
C.③細胞中所有的基因都位于染色體上
D.④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每條染色體上含有多個基因
E.⑤在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體的行為變化是一致的
【答案】AC
【解析】
基因和染色體存在著明顯的平行關系:
1、基因在雜交過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獨立性,染色體在配子形成和受精過程中,也有相對穩(wěn)定的形態(tài)結構;
2、體細胞中基因、染色體成對存在,配子中成對的基因只有一個,同樣,也只有成對的染色體中的一條;
3、基因、染色體來源相同,均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
4、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基因和染色體行為相同。
在二倍體生物的配子中,基因不是成對存在的,也沒有同源染色體存在,①錯誤;由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分離而分離,所以減數(shù)分裂后每一個配子得到的基因都是非等位基因,得到的染色體也是非同源染色體,②正確;原核生物無染色體,線粒體和葉綠體中的基因也不位于染色體上,③錯誤;通過實驗證明,每條染色體上含有多個基因,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④正確;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體上,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二者行為變化一致,⑤正確。綜上,①③不合理。
故選AC。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康紅麗等研究者利用金雀兒根瘤蒼白桿菌、食萘新鞘氨醇菌、糞產堿桿菌和熒光假單胞菌4種細菌對赤峰褐煤的煤漿進行降解實驗,發(fā)現(xiàn)這4種細菌在適宜條件下的降解率分別為93.5%、91.8%、90.3%和85.0%。
(1)已知這4種菌株的培養(yǎng)基組成相同:蛋白胨5.0g,氯化鈉5.0g,牛肉浸取物3.0g,瓊脂15.0g,蒸餾水1L,pH值調至7。其中蛋白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瓊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細菌接種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接種的核心是___________。
(3)鑒別這4種細菌,可通過肉眼觀察____________,顯微觀察____________或在分子水平比較____________。
(4)某科技興趣小組在煤區(qū)分離出一種X細菌,欲比較該菌與金雀兒根瘤蒼白桿菌對赤峰褐煤的降解率,請簡要寫出實驗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葉綠體中的色素為脂溶性,液泡中紅色的花青素為水溶性。以秋海棠成熟的紅色葉片為材料,下列實驗可以達到目的的是
A.用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探究細胞的失水與吸水
B.用無水乙醇提取液泡中的色素
C.用層析液分離花青素的色素帶
D.用光學顯微鏡觀察表皮細胞染色體的形態(tài)和數(shù)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神經元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神經元是神經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B.神經元是由細胞體、突起及軸突共同構成
C.一個神經元受到刺激后能產生并傳導沖動完成反射
D.神經元接受刺激產生興奮的生理基礎是Na+通過主動運輸內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玫瑰是人們喜愛的觀賞花卉,但玫瑰種子的發(fā)芽率和成活率極低,故常通過扦插來繁殖。為研究不同濃度的NAA對玫瑰插條生根的影響,某研究小組做了如下預實驗:取生長狀態(tài)相似的多株玫瑰植株上的一年生枝條,剪成長度相同的插條35支,切口上平下斜,每個插條保留2個芽和一片嫩葉,去掉成熟葉。將插條隨機均分成7組,采用浸泡法處理24 h后扦插,在適宜的條件下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觀察統(tǒng)計生根數(shù)目,結果如下表。回答有關問題:
組別 | A | B | C | D | E | F | G |
NAA濃度/ppm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生根總數(shù) | 10 | 15 | 35 | 35 | 25 | 20 | 15 |
平均根數(shù)/株 | 2 | 3 | 7 | 7 | 5 | 4 | 3 |
?
(1)本實驗的自變量是________。
(2)處理插條的方法除了浸泡法外,還可使用________法,后者的NAA濃度比浸泡法________。
(3)表中數(shù)據(jù)能否說明NAA對插條生根具有兩重性?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4)實驗中各組需要處理和扦插多個插條,最后取平均值是為了_________________。在進一步探究NAA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時,應探究的NAA濃度范圍________ppm。
(5)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___________的結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I.橘子富含豐富的維生素、檸檬酸和抗壞血酸等物質,鮮果和橘子加工品都深受消費者喜愛;卮鹣铝袉栴}:
(1)變質的橘皮表面會變發(fā)綠并軟化,因為表面長出了青霉菌落,若要對青霉進行分離純化,可以選用以_________為唯一碳源的培養(yǎng)基,該物質是由__________________聚合而成的一種高分子化合物。
(2)利用橘瓤制作橘子酒的過程:橘子去皮→橘瓤榨汁→接種→酒精發(fā)酵→橘子酒,接種的是用________活化的干酵母。
(3)橘瓤榨汁也可以直接用于橘子醋的制作,因為在_________________(2點)充足的條件下,醋酸菌能將糖類氧化成醋酸。利用固定化細胞技術發(fā)酵效率更高,因為與固定化酶技術相比,該技術對酶活性影響更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在生產過程中,發(fā)酵瓶中加入的果汁濃度不能過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橘子中的檸檬苦素是引起果汁產生苦味的主要原因,利用球形節(jié)桿菌產生的檸檬酶處理可消除苦味。某生物實驗小組將檸檬酶與海藻酸鈉混合后,滴加到一定濃度的氯化鈣溶液中,使液滴形成凝膠固體小球,該固定化酶的方法稱為________________。工業(yè)生產中,若要將酶固定化,一般不適宜采用該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II.人的血清白蛋白在臨床上需求量很大,利用轉基因奶牛乳腺生物反應器可生產人的血清白蛋白;卮饐栴}:
(1)在培育轉基因奶牛時,應將血清白蛋白基因與乳腺蛋白基因的______等調控組件重組在一起,通過______技術將其導人奶牛的受精卵中。
(2)導入目的基因的受精卵需培養(yǎng)到________________階段才可進行胚胎移植。暫不移入的早期胚胎可在________________條件下保存。
(3)進行胚胎移植前需要進行性別鑒定,目前最有效最準確的方法是SRY — PCR法,操作的基本程序是:從被檢測的囊胚中取出幾個______細胞,提取DNA進行______,用位于Y染色體上的性別決定基因(即SRY基因)制成的探針進行檢測,若未出現(xiàn)______,則胚胎性別為雌牛;蚬こ讨械______步驟也會用到DNA探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生命系統(tǒng)結構層次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生命系統(tǒng)的各個層次可以相互聯(lián)系,如細胞器、細胞、種群
B.生物生活在無機環(huán)境中,但無機環(huán)境不是生命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
C.病毒雖沒有細胞結構,但它是生物,所以屬于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
D.一個變形蟲既可以說是細胞生命層次,也可以說是個體生命層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用自動分析儀測定幾種蛋白類化合物的氨基酸數(shù)目如下表:
| 蛋白類化合物 |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⑨ | ⑩ | |
名 | 催 | 牛 | 血 | 平 | 豬促黑色素細胞激素 | 人促黑色素細胞激素 | 牛胰 | 人 | 免疫球蛋白 | 人血紅蛋白 |
氨基 | 9 | 9 | 9 | 10 | 13 | 22 | 223 | 51 | 660 | 574 |
?
?
(1)表中①②③的氨基酸數(shù)目雖然相同,但其生理功能卻彼此不同,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這三種多肽中構成每種多肽的氨基酸最多有______種。
(2)⑧的生理功能說明蛋白質具有____________作用;⑨的生理功能說明蛋白質具有__________作用;⑩的生理功能說明蛋白質具有___________作用。
(3)⑩有四條肽鏈,在574個氨基酸分子脫水形成多肽鏈的過程中生成________分子水。
(4)構成上述10種化合物的所有氨基酸所共有的結構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葉綠體和線粒體都是重要的細胞器,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兩者都具有能量轉換的功能
B.兩者都具有雙層膜
C.兩者在高倍顯微鏡下都可見
D.兩者都存在于每一個植物細胞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