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關于高倍物鏡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因為蘚類葉片大,在高倍鏡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鏡觀察
②在低倍鏡下找到葉片細胞,即可換上高倍物鏡
③換上高倍物鏡后,必須先用粗準焦螻旋調焦,再用細準焦螺旋調至物像最清晰
④為了使高倍鏡下的視野亮一些,可使用更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鏡
⑤要觀察圖1所示微生物,應把載玻片向圖2中丙方向移動
⑥與低倍物鏡相比,高倍物鏡下視野變暗,細胞變大,數(shù)目增多
A. ②④ B. ③⑤ C. ①⑥ D. ④⑤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有一種二肽,化學式是C8H14N205,水解后得到丙氨酸(R基為─CH3)和另一種氨基酸 M,則氨基酸M的R基的化學式為( )
A. -C5H9NO4 B. -C3H5NO2 C. -C5H702 D. -C3H5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現(xiàn)有兩種基因型為AA和Aa的豌豆,數(shù)量比例為1:3,若每一顆豌豆植株所結的籽粒數(shù)相同,那么自然狀態(tài)下繁殖一代所得到的豌豆中,AA.AA.aa三種基因型的比例是( )
A.7:6:3 B.2:4:3 C.9:6:1 D.1: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細胞核及相關結構,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A. 核膜、細胞膜、細胞器膜等共同構成生物膜系統(tǒng)
B. 核孔是大分子物質進出的通道,具有選擇性
C. 光鏡下可以觀察到核膜和核仁,原核細胞的擬核無核膜
D. 細胞骨架能維持細胞形態(tài),保持細胞內部結構的有序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表示人體內各類血細胞及淋巴細胞生成的途徑,af表示不同種類的細胞,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造血干細胞形成多種細胞,要經(jīng)過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過程
B.c和d在不同的場所發(fā)育而成
C.各類細胞來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細胞表達的基因不同
D.當再次受抗原刺撖后,機體具有更強烈的免疫反應,主要與c和d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分析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請辨認圖中成分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2)其中內環(huán)境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數(shù)字序號),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________________(用數(shù)字序號和箭頭的形式表示)。
(3)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是_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條件,是 ________________(相對穩(wěn)定/絕對穩(wěn)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2014年諾貝爾獎成果——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將光學顯微鏡帶入到納米維度,下列有關其應用的說法錯誤的是
A.能觀察埃博拉病毒中核糖體的分布
B.能觀察受體在神經(jīng)突觸中的分布
C.可捕捉細胞骨架的動態(tài)重構過程
D.可追蹤受精卵中蛋白質的變化情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飛行在太空中的宇宙飛船內,放置一株水平方向的玉米,培養(yǎng)若干天后,根、莖生長的方向是( )
A. 根向下生長,莖向上生長
B. 根向下生長,莖向下生長
C. 根水平方向生長,莖向下生長
D. 根水平方向生長,莖水平方向生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為比較研究不同濃度的青嵩素和地塞米松對細胞毒性的影響,請根據(jù)以下提供的實驗材料,以細胞相對生存活力為衡量指標,提出實驗思路,并預測實驗結果。
材料與用具:培養(yǎng)瓶若干個、培養(yǎng)液、小鼠淋巴細胞懸液、一定濃度梯度的青蒿素溶液和地塞米松溶液、血細胞計數(shù)板、顯微鏡等。
(要求與說明:不考慮加入青嵩素和地塞米松后的體積變化;細胞計數(shù)的具體操作不做要求;細胞相對生存活力=實驗組活細胞數(shù)量/空白對照組活細胞數(shù)量×100% ;實驗條件適宜)
(1)實驗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預測最可能的實驗結果:(設計一個坐標系,用曲線圖表示細胞相對生存活力隨青蒿素溶液濃度和地塞米松溶液濃度的變化;假定在各濃度下,青蒿素對細胞的毒性均小于地塞米松)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