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碳循環(huán):碳在無機環(huán)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鹽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類生物體中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存在,并通過生物鏈在生物群落中傳遞;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循環(huán)主要以CO2的形式進行.
2、根據(jù)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捕食關系,③表示動植物的呼吸作用,④表示動植物的尸體被微生物分解,⑤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燒作用.
解答 解:(1)碳元素從無機環(huán)境進入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CO2的形式,通過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實現(xiàn)的;生物群落中的各種生物通過呼吸作用將有機物分解,產生CO2釋放到無機環(huán)境中.
(2)碳從無機環(huán)境進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徑是光合作用,除此之外,某些特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還可通過硝化細菌等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
(3)參與過程④的生物為分解者,它們與同區(qū)域中的動、植物共同構成了生物群落.
(4)椐圖可知,減少溫室效應的最關鍵的措施有:①保護植被,大力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②控制化學燃料的燃燒,減少CO2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③開發(fā)水能、太陽能等新能源.
(5)碳循環(huán)的進行伴隨著能量流動,但由于生物體不能在代謝中利用熱能,因而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
(6)根據(jù)圖2中的食物關系可知:E是生產者,其余生物生物是消費者.E種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其中至少有1.3×108÷10%=1.3×109kJ的能量傳遞給B種群,則D和C種群中的能量最少是(5.8×109-1.3×109)×10%=4.5×108,所以A的能量最少是4.5×108×10%=4.5×107kJ.
故答案為:
(1)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
(2)化能合成作用
(3)生物群落
(4)①保護植被,大力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②控制化學燃料的燃燒,減少CO2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③開發(fā)新能源
(5)熱能 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6)4.5×107kg
點評 本題考查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碳循環(huán)的相關內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的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從題目所給的圖形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組別 | 1 | 2 | 3 | 4 |
光處理 | R | R-FR | R-FR-R | R-FR-R-FR |
萌發(fā)率 | 70% | 6% | 74% | 6%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嚴格的自花授粉 | |
B. | 閉花授粉植物 | |
C. | 具有多個穩(wěn)定的易于區(qū)分的性狀 | |
D. | 雜交實驗過程中不需要人工去雄和套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B屬于分解者,生物群落中的其他生物均可為它提供物質和能量 | |
B. | A是消費者,C是生產者,B位于食物鏈的第三營養(yǎng)級 | |
C. | 對E過度開發(fā)利用會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環(huán)的平衡 | |
D. | 碳循環(huán)過程需要能量驅動,同時又是能量的載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被有機物輕度污染的流動水體中,參與凈化的微生物的代謝類型是異養(yǎng)需氧型.距排污口越近的水體中溶解氧越多,N、P等無機鹽也越多 | |
B. | 若要做到生態(tài)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必須使輸入量大于輸出量 | |
C. | 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能量金字塔可倒置;起主導作用的都主要是人 | |
D. | 外來物種入侵有可能破壞生物多樣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葉綠體能將光能轉變?yōu)榛瘜W能貯存在有機物中 | |
B. | ①上產生的B物質移動到②參與C3的還原 | |
C. | ②中產生的NADP+將移動到①上參與水的光解 | |
D. | ①上產生的A物質可用于CO2的固定和還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小魚吃的小蝦 | B. | 泥巴中的藻類 | ||
C. | 吃小魚的大魚 | D. | 泥巴中的大腸桿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