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攪拌的目的是給細菌和噬菌體提供更多的氧氣 | |
B. | 離心可以讓上清液中析出噬菌體顆粒和蛋白質(zhì)外殼 | |
C. | 噬菌體增殖所需的模板、原料、能量均來自細菌 | |
D. | b中有少量放射性證明了蛋白質(zhì)是遺傳物質(zhì) |
分析 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①研究著: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
②實驗材料:T2噬菌體和大腸桿菌等.
③實驗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
④實驗思路:S是蛋白質(zhì)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質(zhì)中幾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別標記DNA和蛋白質(zhì),直接單獨去觀察它們的作用.
⑤實驗過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體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體的DNA;原料:細菌的化學成分)→組裝→釋放.
⑥實驗結(jié)論:DNA是遺傳物質(zhì).
根據(jù)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圖示為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部分實驗:用35S標記噬菌體→噬菌體與大腸桿菌混合培養(yǎng)→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在攪拌器中攪拌(目的是將蛋白質(zhì)外殼和細菌分開),然后離心,檢測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zhì),上清液a中放射性較強,沉淀物b中含有少量的放射性.
解答 解:A、由于噬菌體吸附在大腸桿菌上,所以攪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腸桿菌上的噬菌體與大腸桿菌分離,A錯誤;
B、由于噬菌體顆粒和蛋白質(zhì)外殼比細菌輕,所以離心可以讓上清液中析出噬菌體顆粒和蛋白質(zhì)外殼,B正確;
C、噬菌體屬于病毒,必須在宿主細胞內(nèi)才能代謝和繁殖,模板是親代噬菌體的DNA,原料是細菌體內(nèi)的脫氧核苷酸和氨基酸,能量是細菌提供的ATP,場所是細菌的核糖體,C錯誤;
D、b中有少量放射性說明了有少量蛋白質(zhì)外殼沒有與細菌分離,不能證明蛋白質(zhì)是遺傳物質(zhì),D錯誤.
故選:B.
點評 本題結(jié)合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部分實驗過程圖,考查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要求考生識記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明確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只有DNA注入細菌中;掌握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過程,明確圖示實驗只能證明噬菌體侵染細菌時蛋白質(zhì)外殼沒有進入細菌,不能證明DNA是遺傳物質(zhì).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攜帶密碼子 | B. | 決定某一遺傳性狀 | ||
C. | 能轉(zhuǎn)運氨基酸 | D. | 具雙螺旋結(jié)構(gòu),結(jié)構(gòu)不會發(fā)生改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雜交編號 | 親本組合 | 結(jié)實數(shù)/授粉的小花數(shù) | 結(jié)實率 |
① | ♀DD×♂dd | 16/158 | 10% |
② | ♀dd×♂DD | 77/154 | 50% |
③ | ♀DD×♂DD | 71/141 | 5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均在1號染色體上 | B. | 均在2號染色體上 | ||
C. | 均在3號染色體上 | D. | B在2號染色體上,D在1號染色體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菌種均可來自于自然環(huán)境,接種純凈的菌種則品質(zhì)更佳 | |
B. | 均需在適宜溫度下進行發(fā)酵,果酒發(fā)酵溫度最高 | |
C. | 果酒、果醋發(fā)酵需無氧環(huán)境,腐乳制作需有氧環(huán)境 | |
D. | 變酸的酒表面的菌膜含大量酵母菌,腐乳的“皮”為毛霉菌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該實驗只有脫落率是因變量 | |
B. | 脫落率隨生長素和乙烯濃度增加而不斷提高 | |
C. | 該實驗不能證明生長素是通過乙烯而影響葉片脫落率 | |
D. | 據(jù)圖可推知生產(chǎn)上噴施高濃度乙烯利能降低脫落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純合體雜交,后代不發(fā)生性狀分離 | B. | 純合體自交,后代發(fā)生性狀分離 | ||
C. | 雜合體雜交,后代不發(fā)生性狀分離 | D. | 雜合體自交,后代不發(fā)生性狀分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