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世紀60年代后,醫(yī)院開始用淀粉酶替代酸來分解淀粉。如圖所示為某同學探究不同pH條件下淀粉酶對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實驗結果。據(jù)圖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應先將各組試管溶液pH分別調到設定數(shù)值再混合

B.pH為3和9的兩只試管中的淀粉酶的活性相同

C.pH為13的試管調到PH為7后淀粉含量基本不變

D.淀粉酶降低淀粉分解反應活化能的作用比酸更顯著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1屆四川省南充高中高三第四次月考生物試卷 題型:綜合題

Ⅰ.(16分)下圖示在三個密閉裝置中培養(yǎng)某種細菌的實驗,在控制條件下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分析培養(yǎng)液中淀粉酶的活性。請回答有關問題:

(1)所培養(yǎng)的細菌屬于____________的代謝類型。
(2)在該細菌酶合成的調節(jié)中,淀粉酶屬于___________酶,合成此酶需要的特殊細胞內(nèi)、外條件分別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經(jīng)過誘變處理,在無淀粉條件下培養(yǎng)該菌,也從培養(yǎng)液中檢測出了高活性淀粉酶,將誘變后得到的菌懸液適當稀釋后,轉接于同時含有葡萄糖和淀粉作碳源的固體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得到若干菌落后用碘液作顯色處理,看到如下圖所示情況,這說明____________菌落是突變菌,突變率約________%。此變異應該發(fā)生在控制淀粉酶合成的___________結構的__________________(填“編碼區(qū)”或“非編碼區(qū)”)。

Ⅱ.(16分)巴氏小體是雌性哺乳動物的細胞在分裂間期細胞核中呈凝縮狀態(tài)的不活動的x染色體。雄性個體的細胞分裂間期無巴氏小體。20世紀60年代,為了探究人的體細胞衰老的因素,一位科學家選取年輕女性體細胞和老年男性體細胞,進行了如下三次培養(yǎng)(細胞增殖),請仔細觀察圖并分析回答:

(1)巴氏小體在實驗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在觀察前必須對細胞用________________染色。
(2)第一次實驗結果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次實驗結果是:老年男性體細胞混合培養(yǎng)與單獨培養(yǎng),細胞的分裂次數(shù)相同。這說明細胞的衰老與環(huán)境___________(“有關”、“無關”)。骨髓瘤細胞與實驗中進行增殖的細胞相比較,核內(nèi)發(fā)生的主要變化是______________。
(4)第三次實驗結果有二:其一是去核的年輕女性的體細胞和老年男性的體細胞融合培養(yǎng),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去核的老年男性的體細胞與年輕女性的體細胞融合培養(yǎng),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說明調控細胞衰老的物質位于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2-2013學年江蘇省五校高三下學期期初教學質量調研生物試卷 題型:選擇題

固定化酶是從20世紀60年代迅速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技術?蒲腥藛T用海藻酸鈉作為包埋劑來固定小麥酯酶,以研究固定化酶的相關性質和最佳固定條件。酶活力為固定化酶催化化學反應的總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數(shù)量。下圖甲、乙、丙為部分研究結果。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A.由甲圖可知,固定化酯酶比游離酯酶對溫度變化適應性更強

B.由乙圖可知,濃度為3%的海藻酸鈉包埋效果最好,當海藻酸鈉溶液濃度較低時,酶活力低的主要原因是酶與底物的接觸面積小

C.由丙圖可知,固定化酯酶一般可重復使用3次,之后若繼續(xù)使用則酶活力明顯下降

D.固定化酶應用后易與產(chǎn)物分離,提高產(chǎn)品質量;且可以反復利用,降低生產(chǎn)成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1年高考高頻考點突破之基礎生命科學研究成果與分析 題型:綜合題

新千年剛到,瘋牛病的再度爆發(fā),引起了全世界特別是歐洲的恐慌。早在300年前,人們已經(jīng)注意到在綿羊和山羊身上患的“羊瘙癢癥”,其癥狀表現(xiàn)為:喪失協(xié)調性,站立不穩(wěn)、煩躁不安、奇癢難熬,直至癱瘓死亡。20世紀60年代,英國生物學家阿爾卑斯(T.Alper)用紫外線等手段破壞患有羊瘙癢癥(羊的類瘋牛病)羊的腦組織中的核酸后,再將抽提物注射到健康腦中,仍具有感染能力。于是,她發(fā)問:瘙癢癥的感染因子可能不舍核酸。不久,美國一位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坦利·普魯辛納(S.B.Pmsiner)意識到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問題,馬上著手進行了研究。8年后,終于出現(xiàn)了突破。證實這個感染物質確實不含核酸而只是蛋白質,且起名為朊病毒(Prion),以區(qū)別于病毒、細菌、真菌和其他含核酸的病原體。朊病毒對某些化學試劑,如甲醛、羥胺、核酸酶類等表現(xiàn)出強抗性;但對蛋白酶類、尿毒、苯酚、氯仿等不具抗性。于是他獲得了1997年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朊病毒的致病蛋白(prpsc)是正常細胞蛋白(prpc)的一種構象變化。Pmsiner通過研究提出,病變的PRPSC與正常的prpc結合,會誘導正常的prpc轉變?yōu)椴∽兊膒rpsc,像多米諾骨牌級聯(lián)效應那樣,最后使正常的PrPC全部轉變成病變的prpsc。研究還發(fā)現(xiàn),病變的PrPSC與正常的prpc在氨基酸序列上是一致的,只是它們的空間構象不同。根據(jù)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一般的病毒都有由______構成的外殼和由______構成的核心。

(2)瘋牛病的病原體的化學成分是______,你判斷的依據(jù)是______。

(3)朊病毒的遺傳物質是______。

(4)“羊瘙癢癥”的癥狀表現(xiàn)為,喪失協(xié)調性,站立不穩(wěn),煩躁不安,奇癢難熬,直到癱瘓死亡。這些癥狀的出現(xiàn)是由于朊病毒感染了羊的哪一器官?

(5)人們一直認為,蛋白質的性質是由組成它的氨基酸序列決定的。那么,上述材料是否支持這一觀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中性突變進化理論”是由誰在20世紀60年代后提出來的


  1. A.
    達爾文
  2. B.
    拉馬克
  3. C.
    木村資生
  4. D.
    孟德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