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習題
 0  178196  178204  178210  178214  178220  178222  178226  178232  178234  178240  178246  178250  178252  178256  178262  178264  178270  178274  178276  178280  178282  178286  178288  178290  178291  178292  178294  178295  178296  178298  178300  178304  178306  178310  178312  178316  178322  178324  178330  178334  178336  178340  178346  178352  178354  178360  178364  178366  178372  178376  178382  178390  203614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亞硫酸鈉在印染、造紙等眾多行業(yè)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研究小組用Na2CO3溶液吸收SO2制備Na2SO3。其實驗流程如下:

查閱資料可知,向碳酸鈉溶液通入二氧化硫的過程中,溶液中有關(guān)組分的質(zhì)量分數(shù)變化如右圖是所示。

1)右圖中的線2表示的組分為 (填化學式)

(2)實驗時,反應II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3)國家標準規(guī)定產(chǎn)品中Na2SO3的質(zhì)量分數(shù)97.0%為優(yōu)等品,93.0%為一等品。為了確定實驗所得產(chǎn)品的等級,研究小組采用了兩種方法進行測定。

方法I:稱取2.570g產(chǎn)品,用蒸餾水溶解,加入足量的雙氧水使Na2SO3完全氧化生成Na2SO4,再加入過量的BaCl2溶液,所得沉淀經(jīng)過過濾、洗滌、干燥后稱量,質(zhì)量為4.660g,通過計算確定產(chǎn)品中Na2SO3的質(zhì)量分數(shù)(寫出計算過程)

方法II:稱取1.326g產(chǎn)品,配成100mL溶液,取25.00mL該溶液,滴加0.1250mol/L I2溶液,恰好使Na2SO3完全氧化生成Na2SO4時,消耗I2溶液20.00mL。通過計算確定產(chǎn)品中Na2SO3的質(zhì)量分數(shù)(寫出計算過程)

判斷Na2SO3產(chǎn)品的等級,并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I、研究性學習小組為了驗證CH4是否具有還原性,設(shè)計了如下實驗:

(1)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無水CuSO4逐漸變藍,澄清石灰水出現(xiàn)渾濁現(xiàn)象,則CH4與CuO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 __ 。

(2)研究小組將CH4通入溴水時,發(fā)現(xiàn)溴水逐漸褪色,你認為原因可能是____

請設(shè)計一個實驗方案證明你的結(jié)論(用文字表示,不必畫實驗裝置圖)___ ________ _____ 。

II、(1)工業(yè)上用電石-乙炔生產(chǎn)氯乙烯的反應如下:CaO+3CCaC2+CO

CaC2+2H2OCH≡CH+Ca(OH)2 CH≡CH+HCl CH2=CHCl

電石-乙炔法的優(yōu)點是流程簡單,產(chǎn)品純度高,而且不依賴與石油資源。

電石-乙炔法的缺點是: 、 。

(2)已知ClCH2CH2Cl加熱分解得到氯乙烯和氯化氫。請設(shè)計以乙烯和氯氣為原料制取氯乙烯的方案(其他原料自選),用化學方程式表示(不必注明反應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1)實驗室用金屬銅和稀硝酸制取NO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NO是有毒氣體,某學生為防止污染,用分液漏斗和燒杯裝配了一套簡易的、能隨開隨用、隨關(guān)隨停的NO氣體發(fā)生裝置,如圖所示。

實驗室若沒有銅絲,而只有小銅粒,在使用上述裝置進行實驗時,可用絲狀材料包裹銅粒以代替銅絲進行實驗,這絲狀材料的成分可以是________(填選項編號)。

A.鐵 B.鋁 C.銀 D.玻璃 E.聚丙烯塑料

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反應進行,在分液漏斗中實際看到的氣體是紅棕色的,原因是_________(填化學方程式)

(3)為證明銅絲與稀硝酸反應生成的確實是NO,某同學另設(shè)計了一套如圖所示制取NO的裝置。反應開始后,可以在U形管右端觀察到無色的NO氣體。

漏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讓反應停止的操作方法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收集NO氣體的裝置(見圖),合理的是________(填選項代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反應中屬于加成反應的是( )

A乙炔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中,溶液褪色

B苯滴入溴水中,振蕩后溴水層接近無色

C油脂的皂化反應

D將裂化獲得的汽油滴入溴水中,溴水褪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 已知汽車尾氣無害化處理反應為:2NOg+2CO g N2g+2CO2g。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通入大量NO,ν、ν均增大

B.恒溫恒容下充入Ne,ν、ν均不變

C.ν正NO =2ν逆N2時,反應達到平衡

D.n NO∶n CO∶n N2∶n CO2 =2∶2∶1∶2時,反應達到平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為有效控制霧霾,各地積極采取措施改善大氣質(zhì)量。有效控制空氣中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和硫氧化物顯得尤為重要。

1在汽車排氣管內(nèi)安裝催化轉(zhuǎn)化器,可將汽車尾氣中主要污染物轉(zhuǎn)化為無毒的大氣循環(huán)物質(zhì)。

已知 N2g + O2g 2NOg H1=+1805 kJ·mol-1

CCO的燃燒熱H分別為-3935 kJ·mol-1-283 kJ·mol-1

2NOg + 2COg N2g + 2CO2gH=_____kJ·mol-1

2將020 mol NO和010 mol CO充入一個容積為1L的密閉容器中,反應過程中物質(zhì)濃度變化如圖所示。

CO在0-9min內(nèi)的平均反應速率vCO=________mol·L-1·min-1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第12 min時改變的反應條件可能為________。

A升高溫度 B加入NO C加催化劑 D降低溫度

該反應在第24 min時達到平衡狀態(tài),CO2的體積分數(shù)為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化學平衡常數(shù)值為________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3煙氣中的SO2可用某濃度NaOH溶液吸收,若將一定量的SO2氣體通入到300mL NaOH的溶液中,再在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鹽酸至過量,產(chǎn)生的氣體與反應的HCl兩者物質(zhì)的量的關(guān)系如圖所示氣體的溶解和HCl的揮發(fā)忽略,NaHSO3水溶液為酸性

O點溶液中所含溶質(zhì)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____;

a點溶液中各離子溶度大小關(guān)系為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用下列裝置制備并檢驗Cl2的性質(zhì)。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圖中:如果MnO2過量,濃鹽酸就可全部被消耗

B. Ⅱ圖中:量筒中發(fā)生了加成反應

C. Ⅲ圖中:生成藍色的煙

D. 圖中:濕潤的有色布條能褪色,將硫酸溶液滴入燒杯中,至溶液顯酸性,結(jié)果有Cl2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反應中HNO3既表現(xiàn)出酸性又表現(xiàn)出強氧化性的是

A.稀硝酸與CuO反應

B.稀硝酸與NaOH 溶液反應

C.濃硝酸與灼熱的碳反應

D.濃硝酸與銅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宋代著名法醫(yī)學家宋慈的《洗冤集錄》中有“銀針驗毒”的記載,“銀針驗毒”的原理是:4Ag+2H2S+O2===2X+2H2O。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X的化學式為AgS

B.銀針驗毒時,空氣中氧氣失去電子

C.反應中Ag和H2S均是還原劑

D.每生成1 mol X,反應轉(zhuǎn)移2 mol 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A、B、C、D、E、F六種短周期元素,A元素的離子焰色反應為黃色。5.8 g B的氫氧化物恰好能與100 mL 2 mol·L—1鹽酸完全反應;B原子核中質(zhì)子數(shù)和中子數(shù)相等。F2在黃綠色氣體C2中燃燒產(chǎn)生蒼白色火焰。D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次外層電子數(shù)的3倍;含E元素的化合物在是自然界種類最多。根據(jù)上述條件回答:

1C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其最高價為 。A的原子結(jié)構(gòu)示意圖為 ;

2A、D、F形成化合物,其電子式為 ,該物質(zhì)含有的化學鍵類型為

3)實驗室制取C2的離子方程式為 ;

4)用電子式表示BC2的形成過程

5) 含E元素的化合物在自然界種類最多的原因是 ;

6) 元素D、E分別和F構(gòu)成10e-分子名稱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