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淀粉與KI的混合液裝在半透膜中,浸泡在盛有蒸餾水的燒杯中,過一段時間后,取燒杯中的液體進行實驗,能證明半透膜有破損的是( 。
A、加入碘水不變藍色
B、加入碘水變藍色
C、加入AgNO3溶液不產(chǎn)生黃色沉淀
D、加入AgNO3溶液產(chǎn)生黃色沉淀
考點:滲析
專題: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分析:膠體分散質微粒直徑在1~100nm間,能通過濾紙,不能通過半透膜,而溶液能通過濾紙和半透膜,碘單質遇淀粉變藍是碘單質的特性,將淀粉、氯化鉀混合液裝在半透膜中,淀粉溶于水是膠體,不能通過半透膜,如果半透膜有破損,淀粉就會到燒杯中,取燒杯中的溶液加入單質碘,遇淀粉變藍.所以,取杯中液體進行實驗證明半透膜有破損,只要證明有淀粉出來即可.
解答: 解:A、加碘水不變藍色,說明無淀粉存在,即半透膜無破損,故A不選;
B、加碘水變藍,說明有淀粉,證明半透膜破損,故B選;
C、加AgNO3溶液不產(chǎn)生黃色沉淀,說明無碘離子,只能證明膠體凈化完全,故C不選;
D、加AgNO3溶液產(chǎn)生黃色沉淀,是碘離子與銀離子結合生成沉淀,只能證明膠體尚未凈化完全,不能證明破損,故D不選;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膠體的本質特征,碘單質的特性,主要考查膠體微粒能否通過半透膜,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反應A(g)+B(g)?C(g)+D(g)過程中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
①正反應為放熱反應
②反應物總能量低于生成物總能量
③反應物的總鍵能小于生成物的總鍵能
④1molA與1molB充分反應后,能量變化為△E
⑤加入催化劑后,反應加快,△E減小
⑥反應達到平衡時,升高溫度,A的轉化率增大
⑦升高溫度可增大正反應速率,降低逆反應速率
⑧E2是反應C(g)+D(g)?A(g)+B(g)  的活化能
以上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
C、①③⑤⑦D、②⑥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比較形狀和質量相同的兩塊硫黃分別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實驗,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在氧氣中比在空氣中燃燒得更旺
B、在氧氣中火焰為明亮的藍紫色
C、在氧氣中反應比在空氣中反應速率快
D、在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放出的熱量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120℃和101kPa時,甲烷、乙烯和乙炔組成的混合烴32mL,與過量氧氣混合并完全燃燒,恢復到原來的溫度和壓強,氣體總體積縮小了8mL,原混合烴中乙炔的體積分數(shù)為( 。
A、12.5%B、25%
C、50%D、7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已知2H2(g)+O2(g)═2H2O(g)△H=-483.6kJ/mol.下列說法或表達正確的是( 。
A、在相同的條件下,2mol氫氣與1mol氧氣的總能量小于2mol水蒸氣的總能量
B、任何條件下,2L水蒸氣分解成2L氫氣與1L氧氣需吸收483.6kJ熱量
C、H2(g)+
1
2
O2(g)═H2O(l)△H=-Q1kJ/mol;Q1>241.8
D、H2(g)+
1
2
O2(g)═H2O(l)△H=-Q2 kJ/mol2;Q2<24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嗎啡、海洛因等雖然有麻醉、止痛、鎮(zhèn)靜作用,但易上癮且有害,這類物質屬于毒品
B、阿司匹林是最重要的抗生素
C、為使火腿腸顏色更鮮紅,可多加一些亞硝酸鈉
D、“是藥三分毒”,因此有病不要服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不一定都伴隨能量變化
B、反應熱指的是反應過程中放出的熱量
C、在加熱條件下進行的反應均為吸熱反應
D、相同物質的反應,當化學計量數(shù)不同時,其△H也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標準狀況下,1 mol H2O 的體積為22.4L
B、5.85g NaCl溶于1 L水形成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1 mol/L
C、32 g O2 和32 g O3所含的原子數(shù)都為2NA
D、CO2的摩爾質量為44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制取蒸餾水時,為了防止瓶內(nèi)產(chǎn)生暴沸現(xiàn)象,應先向燒瓶內(nèi)加入幾片碎瓷片
B、稀釋濃硫酸時,常把水加入到盛濃硫酸的燒杯中
C、做CO還原Fe2O3實驗時,為防止CO污染環(huán)境,實驗完畢,常先停止通CO,再停止加熱
D、在用水吸收HCl氣體時可把導管直接插入液面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