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香氣的成分有多種,乙酸苯甲酯()是其中的一種,它可以從茉莉花中提取,也可以用甲苯和乙醇為原料進行人工合成.一種合成路線如下:

(1)C的結構簡式為 ,B中含氧官能團的名稱是 。

(2)實驗室檢驗A的方法是: 。

(3)寫出反應①、⑤的化學方程式:

;⑤ 。

(4)反應③、④的反應類型分別為③ 、④ 。

(5)反應 (填序號)原子的理論利用率為100%,符合“綠色化學”的要求。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河北冀州中學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中有明顯錯誤的是( )

A.對有氣體參加的化學反應,增大壓強,體系體積減小,可使單位體積內活化分子數(shù)增加,因而反應速率增大

B.升高溫度,一般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數(shù)增大,分子間的碰撞頻率提高,因而反應速率增大

C.活化分子之間發(fā)生的碰撞不一定為有效碰撞

D.加入適宜的催化劑,可使活化分子的百分數(shù)大大增加,從而成千上萬倍地增大反應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廣東省等三校高一下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為了證明銅和稀硝酸反應產生一氧化氮氣體,某學校學生實驗小組設計了一個實驗,其裝置如下圖所示(加熱裝置與固定裝置均已略去),B為一個用金屬絲固定的干燥管,內裝塊狀碳酸鈣固體;E為一個空的蒸餾燒瓶;F是可控制氣體流向,用于鼓入空氣的雙連打氣球。

(1)實驗時,先將B裝置下移,使碳酸鈣與稀硝酸接觸產生氣體,當C處產生白色沉淀時,立刻將B裝置上提,使之與稀硝酸分離。該組學生設計此步操作的目的為

(2)將A中銅絲放入稀硝酸中,給裝置A微微加熱,在裝置A中產生無色氣體,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裝置E中開始時出現(xiàn)淺紅棕色,用F向E中鼓入空氣后,可觀察到燒瓶E內氣體顏色加深。假設裝置E的體積為66mL,空氣殘留量為10mL,要鼓入 mL的空氣才能將NO全部氧化(設氧氣占空氣體積的1/5,且所有氣體都在同溫同壓下)。

(4)一段時間后,C中白色沉淀溶解,其原因是 、 (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廣東省等三校高一下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實驗正確的是( )

A.圖1:證明酸性:HNO3>H2CO3>H2SiO3

B.圖2:實驗室制備氨氣

C.圖3:實驗室制備乙酸乙酯

D.圖4:檢驗濃硫酸與蔗糖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廣東省等三校高一下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只要含有金屬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離子化合物

B.全部元素都由非金屬元素構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價化合物

C.離子化合物一定是電解質

D.共價化合物一定是非電解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安徽省高二下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以下實驗裝置一般不用于分離物質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安徽省高二下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常溫下,下列各組離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與鋁反應產生大量氫氣的溶液:NH4+、Na+、CO32-、NO3-

B.能使淀粉碘化鉀試紙顯藍色的溶液中:K+、SO42-、S2-、SO32-

C.由水電離出c(OH-)=1×10-12 mol·L-1的溶液:K+、HCO3-、Na+、Cl-

D.滴入KSCN溶液后顯紅色的溶液:Na+、Cu2+、Br-、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吉林長春外國語高一下期末理科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恒溫恒容的密閉容器中進行的反應X(g) + 3Y(g)2Z(g),能夠說明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

A.X、Y、Z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3:2

B.容器內的壓強不再隨時間變化

C.單位時間內每消耗1molX,同時消耗3molY

D.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隨時間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2016學年山東省高二下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已知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C3H8(g)+5O2(g)===3CO2(g)+4H2O(l)ΔH=-2 220 kJ·mol-1

設有氫氣和丙烷的混合氣體5 mol,完全燃燒時放出熱量3847 kJ,則混合氣體中氫氣和丙烷的體積比是( )

A.1∶3 B.3∶1 C.1∶4 D.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