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8.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方案:
(1)A裝置的分液漏斗里盛裝濃鹽酸,燒瓶里固體為重鉻酸鉀(K2Cr2O7),還原產物是CrCl3,寫出A中離子方程式:Cr2O72-+14H++6Cl-═2Cr3++3Cl2↑+7H2O.
(2)本實驗目的是制備氯氣并探究氯氣等物質的相關性質,B裝置有幾個作用,分別是除去氯氣中的氯化氫、安全瓶,檢測實驗過程中裝置是否堵塞.拆去a導管的后果可能是酸不能順利滴入燒瓶.
(3)裝置C的功能是探究有氧化性的物質是否一定有漂白性,下列最佳試劑組合是②.

濕潤的紅紙條干燥的紅紙條干燥的紅紙條濕潤的紅紙條
堿石灰濃硫酸硅膠氯化鈉
濕潤的紅紙條干燥的紅紙條干燥的白紙條干燥的紅紙條
(4)證明溴的非金屬性比碘強的實驗操作和現(xiàn)象是實驗完畢,打開活塞b,使少量液體流入錐形瓶,關閉活塞,振蕩錐形瓶,下層液體呈紫紅色.
(5)D裝置進行實驗時存在明顯不足,它是沒有排除氯氣對溴單質與KI反應的干擾,合適的溶液X是①④⑥ (從①氫氧化鈉溶液②亞硫酸鈉溶液③亞硫酸氫鈉溶液④氯化亞鐵溶液⑤硫氫化鈉溶液⑥碳酸氫鈉溶液中選擇).

分析 (1)依據(jù)題意可知重鉻酸鉀能夠氧化濃鹽酸生成氯氣,本身被還原為CrCl3,分析反應中元素化合價變化,依據(jù)氧化還原反應得失電子守恒、原子個數(shù)守恒規(guī)律書寫方程式;
(2)實驗目的為:制備氯氣并探究氯氣等物質的相關性質;濃鹽酸易揮發(fā),B起除雜作用,且B的結構決定B能作安全瓶;a導管連接分液漏斗與圓底燒瓶,便于液體順利流下,撤掉a導管濃鹽酸不能順利滴入燒瓶;
(3)驗證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要驗證干燥氯氣無漂白性,濕潤的有色布條中,氯氣和水反應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4)如果D裝置分液漏斗內反應生成的溴能夠置換出碘化鉀溶液中的碘離子,即可證明溴的非金屬性比碘的強,碘的四氯化碳溶液顯紫紅色;
(5)氯氣氧化性強于碘離子,能夠置換碘單質;氯氣有毒,過量的氯氣用E裝置吸收,所以x應為能夠與氯氣反應,但不生成新的污染氣體的液體.

解答 解:(1)依據(jù)題意可知重鉻酸鉀能夠氧化濃鹽酸生成氯氣,本身被還原為CrCl3,反應中鉻元素化合價變化為:+7→+3,鹽酸中氯元素化合價變化:-1→0,要使得失電子守恒,重鉻酸鉀系數(shù)為1,氯氣系數(shù)為6,依據(jù)原子個數(shù)守恒,反應方程式:K2Cr2O7+14HCl=2CrCl3+3Cl2↑+2KCl+7H2O,離子方程式:Cr2O72-+14H++6Cl-═2Cr3++3Cl2↑+7H2O;
故答案為:Cr2O72-+14H++6Cl-═2Cr3++3Cl2↑+7H2O;
(2 )實驗目的為:制備氯氣并探究氯氣等物質的相關性質;濃鹽酸易揮發(fā),B起除雜作用,且B的結構決定B能作安全瓶;a導管連接分液漏斗與圓底燒瓶,便于液體順利流下;
故答案為:制備氯氣并探究氯氣等物質的相關性質; 作安全瓶,檢測實驗過程中裝置是否堵塞;濃鹽酸不能順利滴入燒瓶;
(3)裝置C的實驗目的是驗證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驗證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要驗證干燥氯氣無漂白性,濕潤的有色布條中,氯氣和水反應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試劑組合①不能證明干燥的氯氣無漂白性;試劑組合③Ⅲ中用的是干燥的白色紙條,不能證明干燥氯氣無漂白性;試劑組合④氯化鈉不是干燥劑,不能吸收氯氣中的水蒸氣,所以無法證明干燥的氯氣無漂白性;試劑組合②從B 中出來的濕潤的氯氣能夠使Ⅰ中干燥的紅紙條褪色,證明濕潤的氯氣有漂白性,經過濃硫酸干燥,變?yōu)楦稍锏穆葰,通過Ⅲ時,干燥的紅紙條不褪色,可證明干燥的氯氣無漂白性,
故答案為:②;
(4)溴與碘化鉀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I-+Br2=I2+2Br-,操作和現(xiàn)象為:實驗完畢,打開活塞,使少量液體流入錐形瓶,關閉活塞,振蕩錐形瓶,下層液體呈紫紅色,
故答案為:實驗完畢,打開活塞,使少量液體流入錐形瓶,關閉活塞,振蕩錐形瓶,下層液體呈紫紅色;(5)氯氣氧化性強于碘離子,能夠置換碘單質,所以D裝置進行實驗時沒有排除氯氣對溴單質與KI反應的干擾;
氯氣有毒,過量的氯氣用E裝置吸收,①氫氧化鈉溶液 ②亞硫酸鈉溶液 ③亞硫酸氫鈉溶液 ④氯化亞鐵溶液⑤硫氫化鈉溶液 ⑥碳酸氫鈉溶液.都能與氯氣反應,但是②亞硫酸鈉溶液 ③亞硫酸氫鈉溶液與氯氣反應時會生成二氧化硫⑤硫氫化鈉溶液與氯氣反應時均會生成硫化氫氣體,二氧化硫和硫化氫都是有毒的氣體,污染空氣,所以不能用他們做吸收液,
故答案為:沒有排除氯氣對溴單質與KI反應的干擾;①④⑥.

點評 本題考查了氯氣的制備、除雜、性質檢驗、尾氣吸收裝置的分析,注意明確實驗裝置及實驗原理是解答的關鍵,題目難度中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只用試管和膠頭滴管而不用其它試劑無法區(qū)分的一組試劑是( 。
A.KOH溶液和明礬的水溶液B.Na2CO3溶液和HCl溶液
C.NaHCO3溶液和HCl溶液D.鹽酸和NaAlO2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甲、乙兩杯醋酸稀溶液,甲的pH=a,乙的pH=a+1,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甲中由水電離出來的H+的物質的量濃度是乙$\frac{1}{10}$的倍
B.甲、乙兩杯溶液物質的量濃度之間的關系為:c(甲)=10c(乙)
C.中和含有等物質的量NaOH的溶液,需甲、乙兩杯酸的體積(V)之間關系為:10V(甲)>V(乙)
D.甲中的c(OH-)為乙中的c(OH-)的10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下列各組溶液,不用其他任何試劑或試紙無法鑒別的是( 。
A.稀硫酸和碳酸鈉溶液B.氯化鋁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
C.稀鹽酸和偏鋁酸鈉溶液D.碳酸鈉溶液和氯化鈉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1)汽車發(fā)動機工作時會引發(fā)N2和O2反應,其能量變化示意圖如下

寫出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N2(g)+O2(g)=2NO(g)△H=+183KJ/mol.
(2)通常人們把拆開1mol某化學鍵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該化學鍵的鍵能.鍵能的大小可以衡量化學鍵的強弱,也可以估算化學反應的反應熱(△H),化學反應的△H等于反應中斷裂舊化學鍵的鍵能之和與反應中形成新化學鍵的鍵能之和的差.
化學鍵Si-OSi-ClH-HH-ClSi-SiSi-C
鍵能/kJ•mol-1460360436431176347
(3)工業(yè)上用高純硅可通過下列反應制。篠iCl4(g)+2H2(g)$\frac{\underline{\;高溫\;}}{\;}$Si(s)+4HCl(g),該反應的反應熱△H=+236KJ/molkJ/mol.(1 molSi有2molSi-Si)
(3)由磷灰石[主要成分Ca5(PO43F]在高溫下制備黃磷(P4)的熱化學方程式為:4Ca5(PO43F(s)+21SiO2(s)+30C(s)═3P4(g)+20CaSiO3(s)+30CO(g)+SiF4(g)△H
已知相同條件下:
4Ca5(PO43F(s)+3SiO2(s)═6Ca3(PO42(s)+2CaSiO3(s)+SiF4(g)△H1
2Ca3(PO42(s)+10C(s)═P4(g)+6CaO(s)+10CO(g)△H2
SiO2(s)+CaO(s)═CaSiO3(s)△H3
用△H1、△H2和△H3表示△H,△H=△H1+3△H2+18△H3
(4)用H2O2和H2SO4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印刷電路板金屬粉末中的銅.已知:
①Cu(s)+2H+(aq)═Cu2+(aq)+H2(g)△H1=+64.39kJ•mol-1
②2H2O2(l)═2H2O(l)+O2(g)△H2=-196.46kJ•mol-1
③H2(g)+$\frac{1}{2}$O2(g)═H2O(l)△H3=-285.84kJ•mol-1
在H2SO4溶液中,Cu與H2O2反應生成Cu2+和H2O的熱化學方程式為Cu(s)+H2O2(l)+2H+(aq)=Cu2+(aq)+2H2O(l)△H=-319.6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利用如圖M、N兩個裝置進行相關實驗,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選項所用裝置描述結論
AMW:BaCl2;X:CO2  Y:SO2M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BMW:飽和食鹽水;先通入X:CO2,再通入Y:NH3M中制得小蘇打
CNX:NH3   Y:Cl2Z出口有白煙產生
DNX:NH3Y:O2Z出口有紅棕色氣體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有關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用瓷坩堝熔融氫氧化鈉或碳酸鈉
B.用玻璃棒蘸取溶液,點在濕潤的pH試紙上測定溶液的pH值
C.用NaOH溶液洗滌并灼燒鉑絲后,再進行焰色反應
D.讀取量筒內溶液液體的體積,俯視讀數(shù)導致讀數(shù)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由海水提取金屬鎂,主要有以下步驟:①在一定條件下脫水干燥;②加石灰乳;③加鹽酸;④過濾;⑤蒸發(fā)結晶;⑥電解.其先后順序正確的是( 。
A.②④⑤③①⑥B.③②④①⑤⑥C.③④②⑤①⑥D.②④③⑤①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下列關于鋁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鋁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
B.鋁單質能與鹽酸溶液反應,又能與NaOH溶液反應
C.在常溫下,鋁不能和氧氣反應
D.在化學反應中,鋁容易失去電子,是還原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