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KCl和ZnCl2混合液為電鍍液在鐵制品上鍍鋅,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未通電前上述鍍鋅裝置可構成原電池,鋅為負極,電鍍時鋅與電源負極相連為陰極
B.電鍍時通過1mol電子,陰極上有0.5mol鋅的析出
C.未通電前K+向鐵極移動,通電后K+還向鐵極移動
D.鍍鋅層破損后對鐵制品失去保護作用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廣東省越秀區(qū)高一下學期學業(yè)水平測試調(diào)研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已知298 K時,合成氨反應N2(g)+3H2(g) 2NH3(g) ΔH=-92.0 kJ·mol-1,將此溫度下的1 mol N2和3 mol H2放在一密閉容器中,在催化劑存在時進行反應。測得反應放出的熱量為(假定測量過程中沒有能量損失) ( )
A.一定小于92.0 kJ B.一定大于92.0 kJ
C.一定等于92.0 kJ D.無法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廣東省珠海市高三學業(yè)質(zhì)量監(jiān)測二模理綜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16分)
(1)下圖為實驗室制備、收集少量HCl的裝置。
① 制備HCl所用藥品為濃硫酸和濃鹽酸,則甲的最佳裝置應選用下圖中的 。
② 請解釋能用濃硫酸和濃鹽酸制備HCl氣體的原因 。
③ 裝置丙用來吸收過量的HCl氣體,為防止倒吸,則燒杯中應該裝入水和 。
(2)以下為苯的取代反應的探究實驗。
① 按上圖所示的裝置圖連接好各儀器。
② 檢驗裝置的氣密性。
③ 在A中加入適量的苯和液溴的混合液體,在B中加入少量鐵粉,塞上橡皮塞,打開K1,開始進行反應,放入適量混合液后,關閉K1。
寫出B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裝置C的作用是 。
④ 反應結束后,用試管取少量D中的溶液,加入
(描述試劑和現(xiàn)象),則證明B中的取代反應已經(jīng)發(fā)生。
⑤ 把B中的固液混合物體過濾,分離出液體混合物,按下圖方案精制含有苯和溴的溴苯。
其中試劑為 ,操作名稱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廣東省、揭陽一中兩校屆高三5月三;瘜W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W、X、Y、Z是四種常見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徑隨原子序數(shù)變化如圖。已知W的一種核素的質(zhì)量數(shù)為18,中子數(shù)為10;X和Ne原子的核外電子數(shù)相差1;Y的最高正價和最低負價之和為0;Z的非金屬性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對應氣態(tài)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Y>Z
B.化合物XZW既含離子鍵也含共價鍵
C.對應簡單離子半徑:W>X
D.Y的氧化物能與Z或X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廣東省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H2O2、CH3COOH是生活中常見的物質(zhì),在化學研究中應用廣泛。
(1)某小組擬在Fe3+的催化下,探究H2O2分解速率影響的某一因素。限選試劑與儀器:30% H2O2、0.1mol?L-1Fe2(SO4)3、蒸餾水、錐形瓶、雙孔塞、水槽、膠管、玻璃導管、量筒、秒表、恒溫水浴槽、注射器
將表中所給的混合溶液分別加入到2個同容積的錐形瓶中,收集產(chǎn)生的氣體,記錄獲得相同體積的氣體所需時間。
錐形瓶編號 | 30% H2O2/mL | 0.1mol?L-1Fe2(SO4)3/mL | 蒸餾水/mL | 反應溫度/℃ |
1 | 10 | 1 | 0 | 30 |
2 | Vx | 1 | 5 | 30 |
表中Vx= mL,實驗目的是 。
(2)醋酸和鹽酸是化學實驗中常見的二種一元酸,某小組設計下列實驗證明它們的電離程度。
實驗一:室溫下,測出0.1mol?L-1醋酸和鹽酸pH值分別為3、1。提示:pH=-lgc(H+)
結論一:醋酸在水溶液中電離 (填“完全”、 “不完全”)。該溫度下醋酸的電離度為 ;寫出醋酸的電離方程式
實驗二:現(xiàn)取等體積、濃度均為1mol?L-1醋酸和鹽酸分別加入經(jīng)砂紙打磨過的表面積相同的鎂條。觀察放出氫氣速率的快慢。
結論二:其它條件相同時,同濃度同體積的一元酸與金屬反應時,反應 (填“快”或“慢”)的為弱電解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廣東省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一定溫度下某密閉容器中,可逆反應A(g)+3B(g) 2C(g)+2D(s)達到平衡,下列描述一定正確的是
①C的生成速率與C的分解速率相等 ②單位時間內(nèi)生成amolA,同時生成3amolB
③A、B、C的濃度不再變化 ④反應物的轉化率不再變化
⑤混合氣體的壓強不再變化 ⑥混合氣體的物質(zhì)的量不再變化
⑦單位時間內(nèi)消耗amolA,同時生成 3amolB ⑧A、B、C、D的分子數(shù)之比為1:3:2:2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⑥⑦ D.①③⑤⑥⑦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廣東省湛江市高三年級第二次模擬理綜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16分)工業(yè)上可用軟錳礦(主要成分是MnO2)和黃鐵礦(主要成分是FeS2)為主要原料制備高性能磁性材料碳酸錳(MnCO3)。其工業(yè)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提高溶浸工序中原料的浸出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寫一條) 。
(2)除鐵工序中,在加入石灰調(diào)節(jié)溶液的pH前,加入適量的軟錳礦,其作用是:
。
(3)凈化工序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Cu2+、Ca2+等雜質(zhì)。若測得濾液中c(F-)=0.01 mol?L-1,濾液中殘留的c(Ca2+)= 〔已知:Ksp(CaF2)=1.46×10-10〕,
(4)沉錳工序中,298K、c(Mn2+)為1.05 mol?L-1時,實驗測得MnCO3的產(chǎn)率與溶液pH、反應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根據(jù)圖中信息得出的結論是 。
(5)沉錳工序中有CO2生成,則生成MnCO3的離子方程式是 。
(6)從沉錳工序中得到純凈MnCO3的操作方法是 。
副產(chǎn)品A的化學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廣東省第一學期期終考試高一級化學科試卷甲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元素在化學反應中由化合態(tài)變?yōu)橛坞x態(tài),則該元素
A.一定被氧化了 B. 一定被還原了
C.既可能被還原也可能被氧化 D.既不可能被氧化又不可能被還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廣東省深圳市高考預測理綜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本題16分)工業(yè)上利用CO2和H2在一定條件下反應合成甲醇。
(1)已知在常溫常壓下:
① 2CH3OH(l) + 3O2(g) = 2CO2(g) + 4H2O(g) ΔH=-1275.6 kJ/mol
② 2CO (g)+ O2(g) = 2CO2(g) ΔH=-566.0 kJ/mol
③ H2O(g) = H2O(l) ΔH=-44.0 kJ/mol
寫出甲醇不完全燃燒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態(tài)水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 ________
(2)甲醇脫氫可制取甲醛CH3OH(g)HCHO(g)+H2(g),甲醇的平衡轉化率隨溫度變化曲線如下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①脫氫反應的△H_____0,600K時,Y點甲醇的υ(正) _____υ(逆)(填“>”或“<”)
②從Y點到X點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同學計算得到在t1K時,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為8.1mol·L-1。你認為正確嗎?請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納米級Cu2O由于具有優(yōu)良的催化性能而受到關注。在相同的密閉容器中,使用不同方法制得的Cu2O(Ⅰ)和(Ⅱ)分別進行催化CH3-OH的脫氫實驗:
CH3OH(g)HCHO(g)+H2(g)
CH3OH的濃度(mol·L-1)隨時間t (min)變化如下表:
序號 | 溫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① | T1 | 0.050 | 0.0492 | 0.0486 | 0.0482 | 0.0480 | 0.0480 |
② | T1 | 0.050 | 0.0488 | 0.0484 | 0.0480 | 0.0480 | 0.0480 |
③ | T2 | 0.10 | 0.094 | 0.090 | 0.090 | 0.090 | 0.090 |
可以判斷:實驗①的前20 min的平均反應速率 ν(H2)= ;實驗溫度T1 T2(填“>”、“<”);催化劑的催化效率:實驗① 實驗②(填“>”、“<”)。
(4)用CH3-OH、空氣、KOH溶液和石墨電極可構成燃料電池。則該電池的負極反應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