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研究氮氧化物與懸浮在大氣中海鹽粒子的相互作用時,涉及如下反應:2NO(g)+Cl2(g)?2NOCl(g),在2L恒溫密閉容器中分別進行實驗①和實驗②,部分實驗數(shù)據(jù)見下表: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實驗編號反應條件時間NO/molCl2/molNOCl/mol
實驗①T、恒容初始0.20.10
10 min0.050.025 
12 min  0.15
實驗②T、恒壓初始0.20.10
A.實驗①中,0~10min內(nèi),v(NOCl)=7.5×10-3 mol•L-1•min-1
B.平衡時若升高溫度,達到新平衡時K=400,則該反應△H>0
C.平衡時實驗②比實驗①的Cl2轉化率大
D.若實驗①起始只充入0.4molNOCl,則平衡時NOCl濃度大于0.15mol•L-1

分析 A.根據(jù)v=$\frac{△c}{△t}$=$\frac{\frac{△n}{V}}{△t}$計算出實驗①中0~10min內(nèi)的v(NO),然后根據(jù)反應速率與化學計量數(shù)關系計算出v(NOCl);
B.利用三段式計算出該溫度下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然后根據(jù)升高溫度后平衡常數(shù)的變化判斷反應移動方向及焓變;
C.該反應為氣體體積縮小的反應,恒容時隨著反應的進行壓強逐漸減小,則恒壓時的壓強大于恒容,導致實驗②中平衡向著正向移動,氯氣的轉化率增大;
D.若實驗①起始只充入0.4molNOCl,相當于加入0.4molNO、0.2molCl2,與實驗①相比,相當于增大了壓強,平衡向著正向移動,導致重新達到平衡時NOCl的濃度大于實驗①的2倍.

解答 解:A.實驗①中0~10min內(nèi)的v(NO)=$\frac{\frac{0.2mol-0.05mol}{2L}}{10min}$=7.5×10-3 mol•L-1•min-1,NO與NOCl的化學計量數(shù)相等,則v(NOCl)=v(NO)=7.5×10-3 mol•L-1•min-1,故A正確;
B.10min時NOCl的物質的量為:n(NOCl)=n(NO)=0.2mol=0.05mol=0.15mol,12min時NOCl的物質的量也是0.15mol,說明10min時已經(jīng)達到平衡狀態(tài),
              則:2NO(g)+Cl2(g)?2NOCl(g),
初始(mol)  0.2           0.1              0
轉化(mol) 0.15         0.075          0.15
平衡(mol) 0.05         0.025          0.15
該溫度下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frac{(\frac{0.15}{2})^{2}}{(\frac{0.05}{2})^{2}×(\frac{0.025}{2})}$=720,升高溫度后K=400<720,說明升溫后平衡向著逆向移動,則該反應的正反應為放熱反應,△H<0,故B錯誤;
C.該反應的正反應為氣體體積縮小的反應,恒容條件下隨著反應的進行壓強逐漸減小,故恒壓時的壓強大于恒容,導致實驗②中平衡會向著正向移動,與實驗①相比,實驗②中氯氣的轉化率增大,故C正確;
D.若實驗①起始只充入0.4molNOCl,相當于加入0.4molNO、0.2molCl2,假如平衡不移動,則在恒溫恒容條件下得到平衡時時NOCl的濃度為$\frac{0.15mol}{2L}$×2=0.15mol/L,由于與實驗①相比,氣體的物質的量增大,則增大了壓強,平衡向著正向移動,導致重新達到平衡時NOCl的濃度大于實驗①的2倍,即大于0.15mol•L-1,故D正確;
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了化學平衡的計算,題目難度中等,明確化學平衡常數(shù)的概念及表達式為解答關鍵,注意掌握三段式在化學平衡計算中的應用方法,試題側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學計算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1)氯堿工業(yè)是利用電解食鹽水生產(chǎn)氯氣、燒堿、氫氣為基礎的工業(yè)體系.
(2)電解前,為除去食鹽水中的Mg2+、Ca2+、SO42-等雜質離子,下列加入順序合理的是D.
A.碳酸鈉、氫氧化鈉、氯化鋇     B.碳酸鈉、氯化鋇、氫氧化鈉
C.氫氧化鈉、碳酸鈉、氯化鋇     D.氯化鋇、氫氧化鈉、碳酸鈉
(3)“鹽泥”是粗鹽提純及電解食鹽水過程中形成的工業(yè)“廢料”.某工廠的鹽泥組成如下:
成    分NaClMg(OH)2CaCO3BaSO4其他不溶于酸的物質
質量分數(shù)/%15~2015~205~1030~4010~15
為了生產(chǎn)七水硫酸鎂,設計了以下工藝流程:

裝置1中加入的酸應選用硫酸,加入的酸應適當過量,控制pH為5左右,反應溫度在50℃左右.持續(xù)攪拌使之充分反應,以使Mg(OH)2充分溶解并轉化為MgSO4,在此過程中同時生成CaSO4.其中碳酸鈣可以轉化為硫酸鈣的原因是使平衡CaCO3+H2SO4?CaSO4+H2CO3(H2O+CO2↑)不斷向右移動;.
裝置2中濾渣的主要成分為CaSO4、BaSO4等其它不溶物質.
裝置3中通入高溫水蒸汽并控制溫度在100~110℃,蒸發(fā)結晶,此時析出的晶體主要是NaCl.
用裝置6(真空干燥器)干燥七水硫酸鎂晶體的理由是防止失去結晶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鐵炭微電池在污水處理和環(huán)境修復等方面用途非常廣泛,回答下列問題:
(1)鐵炭微電池中,鐵為微電池的負(填“正”或“負”)極,該極的電極反應式為Fe-2e-=Fe2+.鐵炭微電池還原酸性水體中的硝酸鹽(NO3-),NO3-在碳表面還原為NH4+的電極反應式為NO3-+8e-+10H+=NH4++3H2O.
(2)鐵炭微電池可用于處理電鍍廢水,脫除水體中的六價鉻,最終形成Cr(OH)3沉淀.
①六價鉻在溶液存在Cr2O72-+H2O?2CrO42-+2H+的平衡,則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為K=$\frac{c{\;}^{2}(H{\;}^{+})c{\;}^{2}(CrO{\;}_{4}{\;}^{2-})}{c(Cr{\;}_{2}O{{\;}_{7}}^{2-})}$
②已知常溫時,Ksp[Cr(OH)3]=6.4×10-31,Ksp[Fe(OH)3]=8.0×10-38,反應Fe3++Cr(OH)3?Fe(OH)3+Cr3+的平衡常數(shù)為8×10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有以下幾種物質:①食鹽晶體   ②銅   ③KNO3溶液   ④熔融的氫氧化鉀  ⑤液態(tài)氯化氫    ⑥二氧化碳   ⑦酒精.回答以下問題(填序號):
以上物質中能導電的是②③④;    屬于電解質的是①④⑤;屬于非電解質的是⑥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9.鋁電池性能優(yōu)越,Al-AgO電池可用作水下動力電源,其原理如圖所示.該電池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Al+3AgO+2NaOH=2NaAlO2+3Ag+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9.在2L密閉容器中進行反應:mX(g)+nY(g)?pZ(g)+qQ(g),式中m、n、p、q為物質系數(shù).在0min~3min 內(nèi),各物質物質的量的變化如表所示:
 XYZQ
起始(mol)0.7 1 
2min末(mol)0.82.70.82.7
3min末(mol)  0.6 
已知2min內(nèi) v(Q)=0.075mol•L-1•min-1,且 v(z):v(Y)=1:2
(1)試確定以下物質的相關量:起始時n(Y)=2.3mol,n(Q)=3mol.
(2)方程式中m=1
(3)用Z表示2min內(nèi)的反應速率0.05mol•L-1•min-1
(4)2min末Q的轉化率為1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如下圖所示(B中冷卻裝置未畫出),將氯氣和空氣(不參與反應)以體積比約1:3混合通入含水8%的碳酸鈉中制備Cl2O,并用水吸收Cl2O制備次氯酸溶液.

已知:Cl2O極易溶于水并與水反應生成HClO;Cl2O的沸點為3.8℃,42℃以上分解為Cl2和O2
(1)①實驗中控制氯氣與空氣體積比的方法是通過觀察A中產(chǎn)生氣泡的速率調節(jié)流速.
②為使反應充分進行,實驗中采取的措施有攪拌、使用多孔球泡.
(2)①裝置B中產(chǎn)生Cl2O的化學方程式為:2Cl2+Na2CO3=Cl2O+2NaCl+CO2
②若B無冷卻裝置,則進入C中的Cl2O會大量減少.其原因是該反應放熱,溫度升高Cl2O會分解.
(3)裝置C中采用棕色圓底燒瓶是因為HClO見光易分解.
(4)已知次氯酸可被H2O2、FeCl2等物質還原成Cl-.測定C中次氯酸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的實驗方案為:用酸式滴定管取20.00mL次氯酸溶液,加入足量的H2O2溶液,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銀溶液,過濾,洗滌,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用電子天平稱量沉淀質量.(可選用的試劑:H2O2溶液、FeCl2溶液、AgNO3溶液.除常用儀器外須使用的儀器有:電子天平,真空干燥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某同學用工業(yè)硫酸銅(含硫酸亞鐵等雜質)制備純凈的CuSO4•5H2O.工藝流程如下(部分操作和條件略):
I.取工業(yè)硫酸銅固體,用稀硫酸溶解,過濾.
II.向濾液中滴加H2O2溶液,稍加熱.
III.向II的溶液中加入CuO粉末至pH=4.
IV.加熱煮沸,過濾,濾液用稀硫酸酸化至pH=1.
V.蒸發(fā)濃縮、冷卻結晶、過濾、洗滌、干燥,得晶體.
已知部分陽離子生成氫氧化物的pH、Ksp(25℃)如下表:
物質Fe(OH)3Fe(OH)2Cu(OH)2
開始沉淀時pH2.77.64.7
完全沉淀時pH3.79.66.7
Ksp4.0×10-388.0×10-162.2×10-20
(1)II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2Fe2++H2O2+2H+=2Fe3++2H2O.
(2)II中將Fe2+氧化為Fe3+的目的是在調節(jié)在pH=4時,只將Fe3+轉化為沉淀除去,而不會使Cu2+轉化為沉淀.
(3)用K3[Fe(CN)6](鐵氰化鉀)驗證II中Fe2+是否轉化完全的現(xiàn)象是若有藍色沉淀生說,說明Fe2+沒有完全轉化;若沒有藍色沉淀生成,說明Fe2+已經(jīng)完全轉化.
(4)III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2Fe3++3CuO+3H2O=2Fe(OH)3+3Cu2+
通過計算說明在此條件下的溶液中Fe3+是否沉淀完全(提示:當溶液中某離子濃度小于1.0×10-5 mol•L-1時可認為該離子沉淀完全).
(5)應用化學平衡移動原理解釋IV中“濾液用稀硫酸酸化”的原因用稀硫酸酸化至PH=1,可以抑制Cu2+在加熱過程中水解,以獲得純凈的硫酸銅晶體
(6)V中獲得晶體的方法是蒸發(fā)濃縮、冷卻結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在某一容積為2L的密閉容器內(nèi),加入0.2mol的CO和0.2mol的H2O,在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高溫加熱,發(fā)生如下反應:CO(g)+H2O (g)?CO2(g)+H2(g)△H=a kJ/mol.反應達到平衡后,測得c(CO):c(CO2)=3: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判斷該反應達到平衡的依據(jù)是CO、H2O、CO2、H2的濃度都相等
B.反應放出的熱量為0.04 a kJ
C.平衡時H2O的轉化率為40%
D.若將容器的體積壓縮為1 L,有利于該反應平衡正向移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