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 | 溶液中可能存在的金屬離子 | 選擇最少種數(shù)的試劑,驗證該假設(填字母) |
① | ||
② | ||
③ |
分析 (1)完成裝置連接,開始實驗前必須進行的操作是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裝置氣密性檢驗的原理是:通過氣體發(fā)生器與附設的液體構成封閉體系,依據(jù)改變體系內(nèi)壓強時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如氣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來判斷裝置氣密性的好壞;
(2)錐形瓶中發(fā)生的反應有:Fe2O3+6H+=2Fe 3++3H2O、2Fe3++Fe=3Fe2+和Fe+2H+=Fe 2++H2↑,其中化合反應為2Fe3++Fe=3Fe2+;
(3)根據(jù)題意可知,錐形瓶內(nèi)溶液中存在的金屬離子只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只含F(xiàn)e2+,檢驗溶液中只含F(xiàn)e2+時,選用KSCN溶液,其現(xiàn)象是溶液不變紅色.二是既含F(xiàn)e2+又含F(xiàn)e3+,檢驗時取兩份少量的該溶液,向一份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變紅,說明含F(xiàn)e3+;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說明含F(xiàn)e2+;
(4)測定氣體體積時要注意壓強對氣體體積的影響,若液面左高右低,會造成右管內(nèi)氣體壓強偏大,氣體體積偏小,上下調(diào)節(jié)右管,使右管液面高度與測量氣管中液面高度平齊;
(5)混合物中Fe2O3與硫酸反應后生成的Fe3+可進一步消耗鐵單質(zhì).
解答 解:(1)完成裝置連接,開始實驗前必須進行的操作是檢查裝置的氣密性;一般對瓶內(nèi)氣體加熱,然后看有無氣泡冒出或冷卻后看導管口是否形成一段水柱;
故答案為: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將導氣管插到液面以下,用雙手握住錐形瓶外壁(或用熱毛巾加熱試管),導氣管口有氣泡冒出,則說明氣密性良好,無氣泡則說明漏氣或松開雙手,看導管口能否形成一段水柱,若形成一段水柱,則裝置的氣密性良好,否則說明漏氣;
(2)錐形瓶中發(fā)生的反應有:Fe2O3+6H+=2Fe 3++3H2O、2Fe3++Fe=3Fe2+和Fe+2H+=Fe 2++H2↑,其中2Fe3++Fe=3Fe2+屬于化合反應;
故答案為:2Fe3++Fe=3Fe2+;
(3)根據(jù)題意可知,錐形瓶內(nèi)溶液中存在的金屬離子只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只含F(xiàn)e2+,檢驗溶液中只含F(xiàn)e2+時,選用KSCN溶液,其現(xiàn)象是溶液不變紅色.二是既含F(xiàn)e2+又含F(xiàn)e3+,檢驗時取兩份少量的該溶液,向一份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變紅,說明含F(xiàn)e3+;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說明含F(xiàn)e2+,故答案為:
序號 | 溶液中可能存在 的金屬離子 | 選擇最少種數(shù)的試劑,驗證該 假設(填字母) |
① | 只有Fe 2+ | B |
② | 既有Fe 3+又有Fe 2+; | BC |
③ |
點評 本題考查了物質(zhì)組成的分析判斷,實驗過程分析,氣體體積的量取方法和正確讀數(shù)的步驟分析,掌握基礎是關鍵,題目難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實驗室用MnO2和濃鹽酸制取Cl2:MnO2+4HCl(濃)$\frac{\underline{\;\;△\;\;}}{\;}$ Mn2++2Cl-+Cl2↑+2H2O | |
B. | 向NaH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中性:SO42-+2H++Ba2++2OH-═BaSO4↓+2H2O | |
C. | 漂白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Ca2++CO2+H2O═CaCO3↓+2H+ | |
D. | NH4Cl濃溶液中滴加濃NaOH溶液并加熱:NH4++OH-$\frac{\underline{\;\;△\;\;}}{\;}$NH3↑+H2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④③⑦⑤⑥ | B. | ②⑤⑦⑥ | C. | ①③⑤⑥⑦ | D. | ②③⑦⑤⑥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