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某化學興趣小組為探究濃硫酸的性質(zhì),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

(1)用“可抽動的鐵絲”代替“直接投入鐵片”的優(yōu)點是可隨時控制反應的進行和停止.
(2)說明SO2氣體產(chǎn)生的實驗現(xiàn)象是品紅褪色;裝置C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SO2氣體,防止尾氣污染(環(huán)境).
(3)反應一段時間后,他們對試管A中溶液的金屬離子進行探究,請完成相關試題:
①提出假設:假設1:只含有Fe3+
假設2:只含有Fe2+;
假設3:既有Fe2+,又有Fe3+
②請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假設3.
限選試劑:稀硫酸、KMnO4溶液、KSCN溶液、NaOH溶液、H2O2溶液.
實驗步驟預期現(xiàn)象
步驟一:用膠頭滴管取出A試管中的溶液,用水稀釋后,并分裝在試管Ⅰ、Ⅱ中備用
步驟二:檢驗Fe3+,往試管Ⅰ中,滴入幾滴KSCN溶液溶液呈現(xiàn)血紅色
步驟三:檢驗Fe2+,往試管Ⅱ中,滴入少量KMnO4溶液(或先滴入幾滴稀硫酸)紫紅色變淺或消褪
(4)已知C+2H2SO4(濃)$\frac{\underline{\;\;△\;\;}}{\;}$2SO2↑+CO2↑+2H2O,該反應體現(xiàn)濃硫酸的B性.
A.脫水性        B.強氧化性      C.吸水性
若要驗證反應產(chǎn)物中同時混有SO2氣體和CO2氣體,可選擇以下試劑進行實驗:
①NaOH溶液②品紅溶液③溴水④Ca(OH)2溶液,選擇合適試劑并安排合理的順序為②③②④.

分析 (1)用“可抽動的鐵絲”代替“直接投入鐵片”可隨時控制反應的進行和停止;
(2)二氧化硫能使品紅褪色,具有毒性,能被氫氧化鈉吸收;
(3)①鐵與濃硫酸反應,鐵可能被氧化成Fe3+或Fe2+;
②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假設3:須驗證Fe3+和Fe2+,F(xiàn)e3+能氧化碘離子,F(xiàn)e2+能還原高錳酸根離子;
(4)反應C+2H2SO4(濃)$\frac{\underline{\;\;△\;\;}}{\;}$2SO2↑+CO2↑+2H2O中,濃硫酸表現(xiàn)強氧化性;若要驗證反應產(chǎn)物中同時混有SO2氣體和CO2氣體,先檢驗二氧化硫,再除凈二氧化硫,最后檢驗二氧化碳即可.

解答 解:(1)在加熱的條件下,當鐵絲與濃硫酸接觸時才能反應,當往上抽動鐵絲時,鐵絲與硫酸不接觸,反應停止,所以用“可抽動的鐵絲”的優(yōu)點是便于控制反應的反應,故答案為:可隨時控制反應的進行和停止;
(2)SO2具有漂白性,品紅能被二氧化硫漂白,可用品紅溶液驗證SO2的生成,所以能說明有SO2氣體產(chǎn)生的實驗現(xiàn)象是品紅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具有毒性,能被氫氧化鈉吸收,故答案為:品紅溶液褪色;吸收多余的SO2氣體,防止尾氣污染(環(huán)境);
(3)①鐵與濃硫酸反應,鐵可能被氧化成Fe3+或Fe2+;對A中溶液的金屬離子,可能有:只含有Fe3+;只含有Fe2+;
既有Fe2+,又有Fe3+,三種情況,故答案為:只含有Fe2+;
②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假設3:須驗證Fe3+和Fe2+,步驟一:用膠頭滴管取A試管中的溶液,用水稀釋并分裝試管I、II備用,二價鐵離子淺綠色,三價鐵離子棕黃色,所以預期現(xiàn)象和結(jié)論是溶液有顏色;步驟二:往試管I中,滴加少量的KSCN溶液,溶液呈現(xiàn)血紅色,則說明原溶液中含有 Fe3+;步驟三:往試管II滴加到少量的 KMnO4溶液,F(xiàn)e2+能還原高錳酸根離子,若溶液褪色,則說明原溶液中含有 Fe2+,結(jié)合步驟二,則假設3正確,故答案為:

   滴入幾滴KSCN溶液  溶液呈現(xiàn)血紅色
   滴入少量KMnO4溶液(或先滴入幾滴稀硫酸)  紫紅色變淺或消褪
(4)反應C+2H2SO4(濃)$\frac{\underline{\;\;△\;\;}}{\;}$2SO2↑+CO2↑+2H2O中,碳單質(zhì)被濃硫酸氧化,該反應體現(xiàn)濃硫酸的強氧化性,故選B;若要驗證反應產(chǎn)物中同時混有SO2氣體和CO2氣體,先檢驗二氧化硫,再除凈二氧化硫,最后檢驗二氧化碳即可,選擇試劑安排合理的順序為②③②④,故答案為:B;②③②④.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實驗方案的設計,依據(jù)鐵與濃硫酸反應的原理是解答的關鍵,題目較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物質(zhì)A的分子式為C12H12,結(jié)構(gòu)簡式為如圖,已知苯環(huán)上的二溴代物有9種同分異構(gòu)體,由此推測A的苯環(huán)上的四溴代物的異構(gòu)體數(shù)目有( 。
A.9種B.10種C.11種D.12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9.實驗室用密度為1.25g•mL-1、質(zhì)量分數(shù)為36.5%的濃鹽酸配制240mL 0.1mol•L-1的鹽酸,請回答下列問題:
(1)濃鹽酸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12.5mol.l-1
(2)配制 240mL 0.1mol•L-1 的鹽酸
應量取濃鹽酸體積/mL應選用容量瓶的規(guī)格/mL
(1)配制時,其正確的操作順序是(字母表示,每個字母只能用一次 )BCAFED.
A.用30mL水洗滌燒杯內(nèi)壁和玻璃棒2〜3次,洗滌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蕩
B.用量筒淮確量取所需的濃鹽酸的體積,倒入燒杯中,再加入少量水(約30mL),用玻璃棒慢慢攪動,使其混合均勻
C.將已冷卻的鹽酸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將容量瓶蓋緊,振蕩,搖勻
E.改用膠頭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與刻度線相切
F.繼續(xù)往容量瓶內(nèi)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線1〜2cm處
(4)若實驗中遇到下列情況,對鹽酸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有何影響(填“偏高”、“偏低”或“不變”)?
①用于稀釋鹽酸的燒杯未洗滌,偏低.
②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餾水,不變.
③定容時觀察液面俯視,偏高.
(5)若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如下情況如何處理?
①定容時加蒸餾水時超過了刻度重新配置.
②向容量瓶中轉(zhuǎn)移溶液時有滾液不慎有溶液濺出重新配置.
③定容搖勻后發(fā)現(xiàn)液面下降無需再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某化學小組欲探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還原性.請回答下列問題:
(1)請幫助他們完成以下實驗報告:
實驗目的:探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還原性
試劑:鐵粉、FeCl3溶液、FeCl2溶液、氯水、鋅片、碘化鉀、淀粉溶液
實驗記錄:
序號實驗內(nèi)容實驗現(xiàn)象離子方程式實驗結(jié)論
在FeCl2溶液中滴入適量氯水溶液由淺綠色變?yōu)辄S色2Fe2++Cl2=2Fe3++2Cl-Fe2+具有還原性
在FeCl2溶液中加入鋅片(不寫)Zn+Fe2+=Zn2++FeFe2+具有氧化性
在FeCl3溶液中加入足量鐵粉溶液由黃色變?yōu)闇\綠色Fe+2Fe3+=3Fe2+Fe3+具有氧化性
在FeCl3溶液中滴入適量KI溶液和淀粉溶液變藍色2Fe3++2I-=2Fe2++I2Fe3+具有氧化性
實驗結(jié)論:Fe只有還原性;Fe3+只有氧化性;Fe2+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
(2)亞鐵鹽在溶液中易被氧化,而實驗中需要純凈的亞鐵鹽溶液.那么保存亞鐵鹽溶液時如何防止亞鐵鹽被氧化加鐵粉.
(3)檢驗某鐵鹽溶液中是否含有亞鐵鹽的方法是取少量溶液于試管中滴加1滴酸性KMnO4溶液,若紫色褪去,則有F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某實驗小組同學依據(jù)資料深入探究Fe3+在水溶液中的行為.
資料:
i.Fe3+ 在水溶液中以水合鐵離子的形式存在,如[Fe(H2O)6]3+;
[Fe(H2O)6]3+發(fā)生如下水解反應:
[Fe(H2O)6]3+(幾乎無色)+nH2O?[Fe(H2O)6-n(OH)n]3-n(黃色)+nH3O+(n=0~6);
ii.[FeCl4(H2O)2]-為黃色.
進行實驗:
實驗I

實驗Ⅱ
分別用試管①、③中的試劑作為待測液,用色度計測定其透光率.透光率越小,溶液顏色越深;透光率越大,溶液顏色越淺.

(1)實驗I中,試管②溶液變?yōu)闊o色的原因是加入HNO3后,c(H+)增大,導致平衡逆向移動,溶液由黃色變?yōu)闊o色.
(2)實驗I中,試管③溶液呈棕黃色與[FeCl4(H2O)2]-有關,支持此結(jié)論的實驗現(xiàn)象是試管②、④中加入等量的HNO3后,②中溶液褪色,而④中溶液仍呈黃色.
(3)由實驗Ⅱ圖1、2可知:加熱時,溶液顏色變深(填“變淺”、“變深”或“不變”).
(4)由實驗Ⅱ,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
[結(jié)論一]FeCl3溶液中存在可逆反應:[FeCl4(H2O)2]-+4H2O?[Fe(H2O)6]3++4Cl-得出此結(jié)論的理由是升高或降低相同溫度時,F(xiàn)eCl3溶液透光率隨溫度變化幅度明顯大于Fe(NO33溶液,說明在FeCl3溶液中存在水合鐵離子的水解平衡之外,還存在[FeCl4(H2O)2]-+
4H2O?[Fe(H2O)6]3++4Cl-
[結(jié)論二]結(jié)論一中反應的△H<0(填“>0”或“<0”).
(5)實驗小組同學重新設計了一個實驗證明(4)中結(jié)論一.實驗方案:取試管①中溶液,先滴加HNO3,再滴加幾滴NaCl溶液,最后測此溶液透光率隨溫度改變的變化情況(請描述必要的實驗操作和現(xiàn)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空氣質(zhì)量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目前我國通過監(jiān)測6項污染物的質(zhì)量濃度來計算空氣質(zhì)量指數(shù)(AQI),SO2、NO2和CO是其中3項中的污染物.
(1)一定溫度下,向固定體積為2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SO2和NO2各1mol,發(fā)生反應SO2(g)+NO2(g)?SO3(g)+NO(g),測得上述反應5min末到達平衡,此時容器中NO與NO2的體積比為3:1,則這段時間內(nèi)SO2的反應速率υ(SO2)=0.075mol/(L•min),此反應在該溫度下的平衡常數(shù)K=9.
(2)甲醇日趨成為重要的有機燃料,通常利用CO和H2合成甲醇,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g)+2H2(g)?CH3OH(g).今在一容積可變的密閉容器中,充有10mol CO和20mol H2用于合成甲醇.CO的平衡轉(zhuǎn)化率(α)與溫度(T)、壓強(P)的關系如圖所示:
①上述合成甲醇的反應為放熱反應(填“放熱”或“吸熱”).
②A、B、C三點的平衡常數(shù)KA、KB、KC的大小關系為KA=KB>KC.A、B兩點對應的壓強大小關系是PA小于P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③若將達到平衡狀態(tài)A時生成的甲醇用于構(gòu)成甲醇一氧氣燃料電池,電解質(zhì)溶液為KOH濃溶液,則該電池工作時正極的電極反應式為O2+2H2O+4e-=4OH-,理論上通過外電路的電子最多為30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已知NO2和N2O4可以相互轉(zhuǎn)化:2NO2(g)?N2O4(g)△H<0.現(xiàn)將一定量NO2和N2O4的混合氣體通入體積為1L的恒溫密閉容器中發(fā)生上述反應,反應物濃度隨時間變化關系如下圖所示.X與Y兩條曲線中,Y表示N2O4濃度隨時間的變化
(1)前10min內(nèi)用NO2表示反應的平均速率v (NO2)=0.04mol/(L•min);
上述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1.1.
(2)下列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AB
A.體系的顏色不再改變                 B.混合氣體的壓強不再改變
C.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改變             D.2v (NO2)=v(N2O4
(3)反應進行到15min時,曲線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是增大容器體積.
(4)若要使上述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C
A.加入催化劑                        B.縮小容器容積
C.降低溫度                          D.再加入一定量的N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苯甲酸乙酯是一種無色透明液體、能與乙醇、乙醚混溶,不溶于水.用于配制香水香精和人造精油,其制備原理如下:

已知:
物質(zhì)顏色狀態(tài)密度/g/cm3熔點/℃沸點/℃
苯甲酸白色固體1.2659122249
苯甲酸乙酯無色液體1.05-34.6212.6
乙酸無色液體1.049216.6117.9
乙醇無色液體0.789-117.378.5
乙酸乙酯無色液體0.894-0.898-83.677.1
乙醚無色液體0.713-116.334.6
*苯甲酸在100℃會迅速升華.
(1)如圖1為課本上制取乙酸乙酯的實驗裝置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乙醇、乙酸和濃硫酸混合的先后順序先加乙醇,再加濃硫酸,等冷卻再加乙酸;
②濃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劑和吸水劑;
③實驗開始前在飽和碳酸鈉加入酚酞,溶液會變紅,隨著乙酸乙酯的蒸出,紅色會變淺,但是無氣體產(chǎn)生,請寫出發(fā)生該變化的離子反應方程式CH3COOH+CO32-=CH3COO-+HCO3-
(2)按照圖2所示裝置制備苯甲酸乙酯.
①制備:在圓底燒瓶中加入12.20g苯甲酸、25mL乙醇(過量)、4mL濃硫酸,混合均勻并加入沸石,按圖2所示連接好儀器,其中分水器的作用是分離出反應生成的水,控制溫度加熱回流2h.
a.實驗中使用分水器不斷分離除去水的目的是分離反應過程中生的水,促進酯化反應向正反應方向進行;
b.從提供的分析實驗室制取苯甲酸乙酯為什么不使用制取乙酸乙酯一樣的裝置?如果使用制取乙酸乙酯的裝置,會使乙醇大量蒸餾出去,實驗效率大大降低;
②產(chǎn)品的提純
將圓底燒瓶中的殘液倒入盛有冷水的燒瓶中,分批加入Na2CO3溶液呈中性;用分液漏斗分出有機層得粗產(chǎn)品.水層用25mL乙醚萃取分液,醚層與粗產(chǎn)品合并;在粗產(chǎn)品加入無水氯化鈣后,靜置、過濾,過濾液進行蒸餾,蒸出乙醚后,繼續(xù)升溫,接收210~213℃的餾分;產(chǎn)品經(jīng)檢驗合格,測得產(chǎn)品體積為6mL.
c.在該實驗分液過程中,產(chǎn)物應該從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填“上口倒出”可“下口倒出”);
d.該實驗中苯甲酸乙酯的產(chǎn)率為42%;
e.若加入的Na2CO3溶液不足,在之后的蒸餾時燒瓶內(nèi)會出現(xiàn)白煙生成,產(chǎn)生該現(xiàn)象的原因在苯甲酸乙酯中有未除凈的苯甲酸,受熱至100℃時升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6.關于0.1mol/L Na2CO3溶液的敘述錯誤的是( 。
A.0.5 L該溶液中鈉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0.1 mol/L
B.1 L該溶液中含有Na2CO3的質(zhì)量為10.6 g
C.從1 L該溶液中取出100 mL,則取出溶液中Na2CO3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0.01 mol/L
D.取該溶液10 mL,加水稀釋至100 mL后,Na2CO3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0.01 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