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下列熱化學方程式:Fe2O3(s)+3CO(g)2Fe(s)+3CO2(g);△H="-24.8" kJ/mol
Fe2O3(s)+ CO(g)Fe3O4(s)+CO2(g);△H="-15.73" kJ/mol
Fe3O4(s)+ CO(g)3FeO(s)+CO2(g);△H="+640.4" kJ/mol
則14 g CO氣體還原足量FeO固體得到Fe固體和CO2氣體時對應的ΔH約為 ( )
A.-218 kJ/mol | B.-109 kJ/mol | C.+218 kJ/mol | D.+109 kJ/mol |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依據(jù)熱化學方程式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 ( ) ( )。
A.已知2H2(g)+O2(g)===2H2O(g) ΔH=-483.6 kJ·mol-1,則氫氣的燃燒熱為241.8 kJ·mol-1 |
B.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1,則含40.0 g NaOH的稀溶液與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57.3 kJ的熱量 |
C.已知2C(s)+2O2(g)===2CO2(g) ΔH=a;2C(s)+O2(g)===2CO(g) ΔH=b,則a>b |
D.已知C(石墨,s)===C(金剛石,s) ΔH>0,則石墨比金剛石穩(wěn)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在下列各說法中,正確的是
A.ΔH>0表示放熱反應,ΔH<0表示吸熱反應 |
B.熱化學方程式中的化學計量數(shù)只表示物質的量,可以是分數(shù) |
C.1 mol H2SO4與1 mol Ba(OH)2反應生成BaSO4沉淀時放出的熱叫做中和熱 |
D.1 mol H2與0.5 mol O2反應放出的熱就是H2的燃燒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14分) 碳及其化合物有廣泛的用途。
(1)C(s)+ H2O(g) CO(g) +H2(g) ΔH=" +131.3" kJ?mol-1,以上反應達到平衡后,在體積不變的條件下,以下措施有利于提高H2的產(chǎn)率的是 。(填序號)
A.升高溫度 | B.增加碳的用量 | C.加入催化劑 | D.用CO吸收劑除去CO |
t / min | 2 | 4 | 7 | 9 |
n(H2O)/mol | 0.12 | 0.11 | 0.10 | 0.1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已知反應X+Y=M+N為吸熱反應,對這個反應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
B.因為該反應為吸熱反應,故一定要加熱反應才能進行 |
C.破壞反應物中的化學鍵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化學鍵所放出的能量 |
D.X和Y的總能量一定低于M和N的總能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關于下圖所示轉化關系(X代表鹵素),說法不正確的是
A.2H(g) +2X(g) ="=" 2HX(g) ΔH3<0 |
B.途徑Ⅰ生成HX的反應熱與途徑無關,所以ΔH1 = ΔH2 + ΔH3 |
C.Cl、Br、I的非金屬性依次減弱,所以途徑Ⅱ吸收的熱量依次增多 |
D.途徑Ⅰ生成HCl放出的熱量比生成HBr的多,說明HCl比HBr穩(wěn)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已知反應3H2+N22NH3為放熱反應,由此推斷出 ( )
A.氫氣和氮氣在常溫常壓下,不需要任何能量就可以迅速發(fā)生反應 |
B.3mol氫氣和1mol氮氣所具有的總能量低于2mol氨氣所具有的總能量 |
C.斷裂1molN≡N鍵和3molH—H鍵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6molN—H鍵所放出的能量 |
D.氫氣和氮氣是高能極不穩(wěn)定的物質,氨氣是低能且非常穩(wěn)定的物質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國際能源網(wǎng)報道:金屬燃料可能成為新能源,可能帶來結束化石能源時代的希望,是一種理想的儲能方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鈉米金屬燃料,更易點燃 |
B.鐵作燃料時,可用磁性材料吸引生成物,便于產(chǎn)物分離 |
C.鎂可以通過2Mg+CO2=2MgO+C,達到既節(jié)能減碳又釋放能量的效果 |
D.可從海水中提取氯化鎂,并使氯化鎂分解獲得鎂并釋放出能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