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鉛是銀白色金屬,在古代人們曾用鉛作筆,“鉛筆”的名字由此而來。
(1)使用現(xiàn)代“鉛筆”寫字時,在紙上留下“筆劃”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_
(2)醋酸鉛因其有甜味而在中醫(yī)中被稱為“鉛糖”,它有劇毒但能入藥。已知CH3COO)2Pb可溶于水,硝酸鉛與醋酸鈉混合后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Pb2++2CH3COO-﹦(CH3COO)2Pb,該反應能夠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3)鉛能形成多種氧化物。
①鉛的氧化物Pb3O4可看作是2PbO·PbO2, Pb3O4與過量硝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Pb3O4+4HNO3﹦PbO2+2Pb(NO3)2+2H2O,則PbO2是_____(填“酸”“堿”或“兩”)性氧化物。
②PbO俗稱密陀僧,可用于治療多種疾病,它與次氯酸鈉溶液反應可制得PbO2,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PbSO4是鉛蓄電池(構成Pb- PbO2-H2SO4)中的重要物質(zhì),寫出充電時PbSO4被還原為某一電極材料的電極反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陽極質(zhì)量減輕96g時,理論上電路中轉(zhuǎn)移的電子數(shù)為______NA(設NA為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的值)
【答案】 石墨 醋酸鉛是弱電解質(zhì) 酸性 PbO + ClO- = PbO2 + Cl- PbSO4 + 2e- = Pb + SO42- 3
【解析】(1)現(xiàn)代使用的“鉛筆”中的筆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因此在紙上留下“筆劃”的有效成分是石墨,故答案為:石墨;
(2)根據(jù)Pb2++2CH3COO_﹦(CH3COO)2Pb,可知(CH3COO)2Pb屬于難電離中的物質(zhì),是弱電解質(zhì),滿足復分解進行的條件,故答案為:醋酸鉛是弱電解質(zhì);
(3)①Pb3O4與過量硝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Pb3O4+4HNO3﹦PbO2+2Pb(NO3)2+2H2O,說明PbO2不能溶于硝酸,因此PbO2不是堿性氧化物,故PbO2屬于酸性氧化物,故答案為:酸性;
②PbO與次氯酸鈉溶液反應可制得PbO2,次氯酸鈉本身被還原為氯化鈉,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PbO + ClO- = PbO2 + Cl-,故答案為:PbO + ClO- = PbO2 + Cl-;
(4)PbSO4是鉛蓄電池(構成Pb- PbO2-H2SO4)中的重要物質(zhì),充電時PbSO4被還原為Pb,電極反應式為PbSO4 + 2e- = Pb + SO42-;陽極的電極方程式為PbSO4-2e-+2H2O=PbO2+SO42-+4H+,根據(jù)方程式,1mol PbSO4反應后,電極質(zhì)量減少64g,因此質(zhì)量減輕96g時,反應的硫酸鉛的物質(zhì)的量為=1.5mol,電路中轉(zhuǎn)移的電子為3mol,數(shù)目為3NA,故答案為:PbSO4 + 2e- = Pb + SO42-;3。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三鹵化硼是物質(zhì)結構化學的研究熱點,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三氯化硼(BCl3)可用于制取乙硼烷(B2H6),也可作有機合成的催化劑。
查閱資料:①BCl3的沸點為12.5 ℃,熔點為-107.3 ℃;②2B+6HCl2BCl3↑+3H2↑;③硼與鋁的性質(zhì)相似,也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設計實驗: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裝置利用氯氣和單質(zhì)硼反應制備三氯化硼:
請回答下列問題:
(1)硼在周期表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E裝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拆去B裝置,可能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中可以用一個盛裝_____________(填試劑名稱)的干燥管代替F和G裝置,使實驗更簡便。
(4)三氯化硼遇水劇烈反應生成硼酸(H3BO3)和白霧,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
(5)為了順利完成實驗,正確的操作是________(填序號).
①先點燃A處酒精燈,后點燃D處酒精燈
②先點燃D處酒精燈,后點燃A處酒精燈
③同時點燃A、D處酒精燈
(6)請你補充完整下面的簡易實驗,以驗證制得的產(chǎn)品中是否含有硼粉:取少量樣品于試管中,滴加濃________(填化學式)溶液,若有氣泡產(chǎn)生,則樣品中含有硼粉;若無氣泡產(chǎn)生,則樣品中無硼粉,寫出硼粉與滴加試劑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往2L密閉容器中充入NO2,在三種不同條件下發(fā)生反應2NO2(g) 2NO(g)+O2(g),實驗測得NO2的濃度隨時間的變化如下表(不考慮生成N2O4)
濃度/mol/L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實驗1/800℃ | 1.00 | 0.80 | 0.65 | 0.55 | 0.50 | 0.50 |
實驗2/800℃ | 1.00 | 0.70 | 0.50 | 0.50 | 0.50 | 0.50 |
實驗3/850℃ | 1.00 | 0.50 | 0.40 | 0.15 | 0.15 | 0.15 |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實驗2使用了比實驗1效率更高的催化劑
B. 實驗2的反應容器體積比實驗1的小
C. 通過實驗2和實驗3可判斷該反應是放熱反應
D. 實驗2的平衡常數(shù)比實驗3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定溫度下,反應N2(g)+O2(g)==2NO(g)在密閉容器中進行,下列措施不改變化學反應速率的是
A.降低體系溫度 B.恒容,充入N2
C.恒容,充入He D.恒壓,充入H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把 0.6molX氣體和0.4molY氣體混合于2L的密閉容器中,使它們發(fā)生如下反應 3X(g)+Y(g)nZ(g)+2W(g),5min末已生成 0.2molW,若測知以 Z 表示的平均反應速率為 0.01molL﹣1min﹣1 , 則 n是( )
A.2
B.4
C.1
D.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3分)過氧化鎂(MgO2)易溶于稀酸,溶于酸后產(chǎn)生過氧化氫,在醫(yī)學上可作為解酸劑等。過氧化鎂產(chǎn)品中常會混有少量MgO,實驗室可通過多種方案測定樣品中過氧化鎂的含量。
(1)某研究小組擬用下圖裝置測定一定質(zhì)量的樣品中過氧化鎂的含量。
①實驗前需進行的操作是 .稀鹽酸中加入少量FeCl3溶液的作用是 。
②用恒壓分液漏斗的優(yōu)點有:使分液漏斗中的溶液順利滴下; 。
③實驗終了時,待恢復至室溫,先 ,再平視刻度線讀數(shù)。
(2)實驗室還可通過下列兩種方案測定樣品中過氧化鎂的含量:
方案I:取a g樣品,加入足量稀鹽酸,充分反應后再加入NaOH溶液至Mg2+沉淀完全,過濾、洗滌后,將濾渣充分灼燒,最終得到b g固體。
方案Ⅱ:稱取0.1 g樣品置于碘量瓶中,加入15 mL0.6 mol/LKI溶液和足量鹽酸,搖勻后在暗處靜置5 min,然后用0.1 mol/L Na2S2O3溶液滴定,滴定到終點時共消耗VmL Na2S2O3溶液。(已知:I2+2Na2S2O3= Na2S4O6+2NaI)
①已知常溫下Ksp[Mg(OH)2]=l×10-11。為使方案I中Mg2+完全沉淀[即溶液中c(Mg2+)≤l ×10-5mol/L],溶液的pH至少應調(diào)至 。方案I中過氧化鎂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用含a、b的表達式表示)。
②方案Ⅱ中滴定前需加入少量 作指示劑;樣品中過氧化鎂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用含V的表達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烷的電子式為 , 碳氫鍵之間鍵角為 . 甲烷和氯氣在光照下發(fā)生取代反應,生成種產(chǎn)物.產(chǎn)物中常用作滅火劑.試寫出三溴甲烷在光照條件下與溴蒸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廢舊鋰離子電池的回收利用的意義重大,其正極廢料的主要成分是LiCoO2、鋁、炭黑及其他雜質(zhì),回收利用的流程如下:
已知“溶液A”中主要金屬離子是Co2+、Li+,還含有少量Fe3+、Al3+、Cu2+。
(1)步驟①中鋁溶解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固體X的成分是_________。
(2)步驟②中LiCoO2固體溶解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 ,該反應的還原劑是_______。
(3)母液中含量最大的三種離子是_________。
(4) (NH4)2C2O4是一種化學實驗室常用的試劑,預測其溶解性___________(填“可溶于水”或“不溶于水”)。一定溫度下,(NH4)2C2O4固體可分解出NH3和CO等物質(zhì),思考其它的產(chǎn)物并寫出其分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