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用下圖裝置測定水中氫、氧元素的質量比,其方法是分別測定通氫氣前后玻璃管的質量差和U型管的質量差,實驗測得m(H):m(O)>1:8.下列對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的分析中,一定錯誤的是(

A.Ⅰ,Ⅱ裝置之間缺少干燥裝置
B.Ⅲ裝置后缺少干燥裝置
C.Ⅱ裝置中玻璃管內有水冷凝
D.CuO沒有全部被還原

【答案】D
【解析】解:A、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氫氣會帶出一部分水蒸氣,I、Ⅱ裝置之間如果缺少干燥裝置會使反應后測得水的質量增加,進而使氫元素的質量增加,而氧元素的質量不變,所以會導致質量比變大,故A正確;B、III裝置后缺少干燥裝置,會使空氣中的水蒸氣進入III裝置中,而使測得的水的質量增加,進而使氫元素的質量增加,而對氧元素的質量沒有影響,故B正確;
C、玻璃管有水冷凝,則除了氧元素的質量外,還有氫元素的質量,所以大于氧元素的質量,而對于U型管則只是全部是水,所以對于氧元素來說值大了,所以大于1:8,故C正確;
D、CuO沒有全部被還原,只會使反應后生成的水的質量也隨之減少,而對于氫氧元素的質量沒有影響,所以對實驗結果沒有影響,故D錯誤.
故選D.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以知道:在水中氫氧元素的質量比為1:8,而實驗中測得氫氧元素的質量比大于1:8,則說明氫元素的質量測多了,或是氧元素的質量測少了;分析圖中的裝置可以得出:玻璃管減輕的質量就是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質量,U型管增加的質量即為生成的水的質量,水的質量減去氧元素的質量就是氫元素的質量,解答時可以根據(jù)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研究性學習小組根據(jù)老師的學案設計實驗對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進行研究.
(1)甲同學設計除去碳酸氫鈉溶液中碳酸鈉雜質的方法:向溶液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請寫出相關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2)乙同學設計如圖實驗裝置,比較碳酸氫鈉和碳酸鈉的熱穩(wěn)定性,并檢驗分解產(chǎn)物.最好應在a試管底部加入(填化學式).
(3)小蘇打長期放置在空氣中會變質(部分轉變?yōu)樘妓徕c),丙同學稱取27.4g變質小蘇打樣品,經(jīng)過充分加熱、冷卻、稱量,所得固體的質量為21.2g,則原混合物中碳酸鈉的質量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物質的水溶液能導電,但該物質屬于非電解質的是

A. 氯化氫 B. 干冰 C. 蔗糖 D. 硫酸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同溫同壓下的兩種氣體12C18O和14N2的判斷正確的是(
A.體積相等時密度相等
B.原子數(shù)相等時具有的中子數(shù)相等
C.體積相等時具有的電子數(shù)相等
D.質量相等時具有的質子數(shù)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兩種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數(shù)為X,則乙的原子序數(shù)不可能是( )

A.X+2B.X+4C.X+8D.X+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質在變化過程中,只需克服分子間作用力的是(

A. HCl溶于水B. 干冰升華C. 電解水D. 氯化銨受熱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定條件下,將3molA和1molB兩種氣體混合于固定容積為2L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如下反應:3A(g)+B(g)xC(g)+2D(s).2min末該反應達到平衡,生成0.8molD,并測得C的濃度為0.2mol/L.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該條件下此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約為0.91
B.A的平均反應速率為0.3mol/(Ls)
C.B的轉化率為60%
D.若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改變時,該反應不一定達到平衡狀態(tà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據(jù)報道,放射性同位素鈥(16667Ho)可有效地治療肝癌,該同位素原子的核內中子數(shù)與核外電子數(shù)之差是

A.166B.67C.99D.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氫、氮、氯和鈉四種元素中:
(1)四種元素中最外層電子數(shù)最多的原子的結構示意圖為
(2)由2種元素組成的共價化合物的水溶液顯酸性,這種化合物的電子式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共價化合物的水溶液呈堿性,這種化合物的結構式為 , 四種元素對應的化學性質最穩(wěn)定的單質的電子式為
(3)由兩種元素組成的離子化合物,其化學式為 , 由三種元素組成的離子化合物,用電子式表示其形成過程
(4)與氯同屬鹵族元素的各元素的氫化物中穩(wěn)定性最好的是 , 其穩(wěn)定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