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用沉淀法測定NaHCO3和K2CO3混合物的組成.實驗過程是每次稱取一定質量的樣品溶于水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相同濃度的Ba(OH)2溶液,每次實驗均充分反應.實驗記錄見下表:
實驗次數(shù)稱取樣品的質量/g所加Ba(OH)2溶液的體積/mL測得生成沉淀的質量/g
10.8585001.379
21.716500
32.5745004.137
43.4325005.516
54.2905005.516
65.1485005.516
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少量NaHCO3和過量Ba(OH)2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Ba2++HCO3-+OH-═BaCO3↓+H2O.
(2)第2次實驗中產(chǎn)生沉淀的質量是2.758g.
(3)樣品中NaHCO3和K2CO3的物質的量之比是2:5.
(4)原Ba(OH)2溶液的濃度為0.056mol•L-1
(5)室溫下取第3組實驗所得溶液的1/10,加水配成500mL溶液,則稀釋以后溶液的pH值為12.

分析 (1)少量NaHCO3和過量Ba(OH)2溶液反應,量少的全部反應,離子方程式中NaHCO3的系數(shù)為1書寫;
(2)第3次、第4次生成沉淀碳酸鋇的質量都為5.516g,說明樣品質量為3.342g時,氫氧化鋇已經(jīng)完全反應,第1次、第3次樣品的質量分別為0.858g、2.574g,第1次、第3次生成沉淀碳酸鋇質量分別為1.379g、4.137g,樣品的質量之比等于生成的沉淀質量之比為1:2,說明第3次恰好完全反應,根據(jù)第1次與第2次樣品之比計算第2次生成沉淀的質量;
(3)第3次實驗中樣品完全反應,令碳酸氫鈉與碳酸鉀的物質的量分別為xmol、ymol,根據(jù)碳元素守恒可知沉淀碳酸鋇的物質的量為(x+y)mol,根據(jù)樣品質量與碳酸鋇沉淀質量列方程計算;
(4)實驗中每次滴加相同濃度的Ba(OH)2溶液0.5L,第4次、第5次生成沉淀碳酸鋇質量都為5.516g,說明樣品質量為3.342g時,氫氧化鋇已經(jīng)完全反應,碳酸鋇的物質的量為$\frac{5.516g}{197g/mol}$=0.028mol,根據(jù)鋇離子守恒可知,氫氧化鋇的物質的量為0.028mol,然后求出Ba(OH)2溶液物質的量濃度;
(5)第3組實驗反應后溶液為氫氧化鋇、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的混合溶液,由鋇離子守恒計算溶液中鋇離子物質的量,由鈉離子守恒可知,溶液中n(NaOH)=n(NaHCO3),由鉀離子守恒可知,溶液中n(KOH)=2n(K2CO3),根據(jù)溶液中氫氧化鋇、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的物質的量計算氫氧根的濃度,在計算稀釋后氫氧根的濃度,利用pH值定義計算.

解答 解:(1)少量NaHCO3和過量Ba(OH)2溶液反應,量少的全部反應,離子方程式為Ba2++HCO3-+OH-═BaCO3↓+H2O,故答案為:Ba2++HCO3-+OH-═BaCO3↓+H2O;
(2)第3次、第4次生成沉淀碳酸鋇的質量都為5.516g,說明樣品質量為3.342g時,氫氧化鋇已經(jīng)完全反應,第1次、第3次樣品的質量分別為0.858g、2.574g,第1次、第3次生成沉淀碳酸鋇質量分別為1.379g、4.137g,樣品的質量之比等于生成的沉淀質量之比為1:2,說明第3次恰好完全反應,第2次實驗中樣品完全反應,令產(chǎn)生沉淀質量為mg,則1.716g:2.574g=mg:4.137g,解得m=2.758,故答案為:2.758;
(3)第3次實驗中樣品完全反應,令碳酸氫鈉與碳酸鉀的物質的量分別為xmol、ymol,則:
84x+138y=2.574
197x+197y=4.137,
解得x=0.006,y=0.015.
NaHCO3和K2CO3的物質的量之比為2:5,
故答案為:2:5;
(4)實驗中每次滴加相同濃度的Ba(OH)2溶液0.5L,第4次、第5次生成沉淀碳酸鋇質量都為5.516g,說明樣品質量為3.342g時,氫氧化鋇已經(jīng)完全反應,碳酸鋇的物質的量為$\frac{5.516g}{197g/mol}$=0.028mol,根據(jù)鋇離子守恒可知,氫氧化鋇的物質的量為0.028mol,所以Ba(OH)2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是$\frac{0.028mol}{0.5L}$=0.056mol/L,故答案為:0.056;
(5)實驗中每次滴加相同濃度的Ba(OH)2溶液500mL,第3次、第4次生成沉淀碳酸鋇質量都為5.516g,說明樣品質量為3.342g時,氫氧化鋇已經(jīng)完全反應,碳酸鋇的物質的量為$\frac{5.516g}{197g/mol}$=0.028mol,根據(jù)鋇離子守恒可知氫氧化鋇的物質的量為0.028mol,
第3組實驗反應后溶液為氫氧化鋇、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的混合溶液.4.137g碳酸鋇的物質的量為$\frac{4.137g}{197g/mol}$=0.021mol,由鋇離子守恒可知,溶液中n[Ba(OH)2]=0.028mol-0.021mol=0.007mol;由鈉離子守恒可知,溶液中n(NaOH)=n(NaHCO3)=0.006mol;由鉀離子守恒可知,溶液中n(KOH)=2n(K2CO3)=2×0.015mol=0.03mol;所以溶液中n(OH-)=2n[Ba(OH)2]+n(NaOH)+n(KOH)=0.007mol×2+0.006mol+0.03mol=0.05mol,取所得溶液體積的$\frac{1}{10}$,含有的氫氧根的物質的量為0.005mol,加水配成500mL溶液,氫氧根的濃度為$\frac{0.005mol}{0.5L}$=0.01mol/L,所以c(H+)=10-12mol/L,所以溶液的pH=-lg10-12=12,
故答案為:12.

點評 本題考查混合物的計算、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pH值計算等,綜合性較大,難度較大,旨在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是一道不錯的能力考查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下列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
A.0.1 mol/L Na2SO3溶液中c(Na+)=2c(SO32-)+c(HSO3-)+c(H2SO3
B.0.1 mol•L-1 NaHCO3溶液中;c(Na+)>c(HCO3-)>c(CO32-)>c(H2CO3
C.對滴有酚酞的CH3COONa溶液進行加熱,溶液顏色會加深
D.在pH=5.6的CH3COOH與CH3COONa的混合溶液中:c(Na+)>c(CH3CO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反應2A(g)+5B(g)?4C(g)+6D(g)在1L密閉容器中進行,0.5min后,A減少了0.90mol,則此反應的速率可表示為(  )
A.v(A)=3.6mol/(L•s)B.v(B)=0.075mol/(L•s)C.v(C)=0.030mol/(L•s)D.v(D)=0.060mol/(L•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已知0.1mol•L-1鄰苯二甲酸(二元酸)溶液的pH大于1,取等體積的鄰苯二甲酸溶液和某KOH溶液混合,測得混合液的pH等于7,則堿與酸的濃度比值(X)為( 。
A.X>2B.X=2C.2>X>1D.X=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將某溶液逐滴加入Al(OH)3溶膠內,開始產(chǎn)生沉淀,繼續(xù)滴加時沉淀又溶解,該溶液是(  )
A.2 mol/L NaOH的溶液B.2 mol/L Na2SO4的溶液
C.2 mol/L MgSO4的溶液D.FeCl3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提純液體有機物常采用的操作方法有蒸餾(分餾)、萃取分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現(xiàn)在含MgCl2、AlCl3均為n mol的混合溶液,向其中滴NaOH溶液至過量.加入NaOH溶液的物質的量與生成沉淀的物質的量的關系正確的是(離子形成沉淀或沉淀的溶解與溶液pH的關系如下表)
離子Mg2+Al3+物質Al(OH)3
開始沉淀時的pH8.933.56開始溶解時的pH8.04
完全沉淀時的pH10.924.89完全溶解時的pH12.04
(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單質,石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金剛石.已知12g石墨完全轉化為金剛石時,要吸收akJ的能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石墨不如金剛石穩(wěn)定 
②金剛石不如石墨穩(wěn)定 
③等質量的石墨和金剛石完全燃燒,金剛石放出的能量多 
④等質量的石墨和金剛石完全燃燒,石墨放出的能量多.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利用I2O5可消除CO污染,反應為5CO(g)+I2O5(s)?5CO2(g)+I2(s);△H.不同溫度(T1、T2)下,向裝有足量I2O5固體的2L恒容密閉容器中通入2mol CO,測得CO2氣體體積分數(shù)φ(CO2)隨時間t變化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T1<T2,△H>0
B.T1溫度下,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為1 024
C.T2溫度下,0~0.5 min內,CO的平均反應速率為0.3 mol•L-1•min-1
D.T1溫度下,若向裝有足量I2固體的2 L恒容密閉容器中通入10 mol CO2,達到平衡時,φ(CO2)=0.8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