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根據(jù)儀器的構造可知儀器名稱為三頸燒瓶,通一段時間的氮氣,其目的為排凈體系內的空氣,防止對氣體產(chǎn)物的檢驗造成干擾;
(2)稀硝酸與金屬鋁反應產(chǎn)生無色氣體為NO,鋁在常溫下遇到濃硝酸會發(fā)生鈍化,由于裝置內部有氮氣,故同樣可以觀察到C中氣體仍然為無色,D中導氣管口也有氣泡冒出;
(3)銅失電子做負極,指針偏轉會指向銅,正極是溶液中硝酸根離子得到電子發(fā)生還原反應,電極反應為:NO3-+e-+2H+═NO2↑+H2O,使鐵鈍化的硝酸最低濃度=$\frac{5.0×1.4×65%}{5.0×1.4+2.5}$×100%=47.9%.
解答 解:(1)根據(jù)儀器的構造可知儀器名稱為三頸燒瓶,通一段時間的氮氣,其目的為排凈體系內的空氣,若有空氣會對產(chǎn)生氣體的檢查產(chǎn)生干擾,故目的為排凈體系內的空氣,防止對氣體產(chǎn)物的檢驗造成干擾,
故答案為:三頸燒瓶;排凈體系內的空氣,防止對氣體產(chǎn)物的檢驗造成干擾;
(2)稀硝酸與金屬鋁反應產(chǎn)生無色氣體為NO,N的化合物價降低,鋁的化合物價升高,根據(jù)氧化還原方程式書寫方法書寫,其離子方程式為Al+4H++NO3-=Al3++NO↑+2H2O;鋁在常溫下遇到濃硝酸會發(fā)生鈍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由于裝置內部有氮氣,故同樣可以觀察到C中氣體且仍然為無色,D中導氣管口也有氣泡冒出,這是因為當加入20ml 濃硝酸時就會排出20ml氮氣,此實驗不能說明濃硝酸、稀硝酸與金屬鋁反應生成相同的氣體產(chǎn)物,
故答案為:Al+4H++NO3-=Al3++NO↑+2H2O;否;當加入20ml 濃硝酸時就會排出20ml氮氣;
(3)銅失電子做負極,指針偏轉由正極指向負極,會指向銅;正極是溶液中硝酸根離子得到電子發(fā)生還原反應,電極反應為:NO3-+e-+2H+═NO2↑+H2O,用盛蒸餾水的注射器緩慢向具支試管內加水,相當與稀硝酸的反應,電流表的指針再次指向銅,使鐵鈍化的硝酸最低濃度=$\frac{5.0×1.4×65%}{5.0×1.4+2.5}$×100%=47.9%,
故答案為:銅;NO3-+e-+2H+═NO2↑+H2O;電流表的指針再次指向銅;47.9%.
點評 本題考查了濃、稀硝酸與金屬鋁反應的異同,為物質的性質實驗探究題,弄清實驗原理是解題的關鍵,注意鋁在常溫下在濃硝酸中的鈍化,題目難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FeO | B. | Fe2O3 | C. | Fe3O4 | D. | FeO和Fe2O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該反應中Fe2+是還原劑,O2是還原產(chǎn)物 | |
B. | 4 mol Na2O2在反應中共得到8NA個電子 | |
C. | 每生成0.2 mol O2,則被Fe2+還原的氧化劑為0.4 mol | |
D. | 反應過程中可以看到白色沉淀轉化為灰綠色再轉化為紅褐色沉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824.4kJ•mol-1 | B. | -627.6kJ•mol-1 | C. | -744.7kJ•mol-1 | D. | -169.4kJ•mol-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鉛蓄電池在充電過程中,正、負極質量都增大 | |
B. | 反應2Mg(s)+CO2(g)=C(s)+2MgO(s)能自發(fā)進行,則該反應的△H<0 | |
C. | NH3•H2O溶液加水稀釋后,溶液中$\frac{c(N{H}_{3}•{H}_{2}O)}{c(N{{H}_{4}}^{+})}$的值減小 | |
D. | 常溫下,pH均為5的鹽酸與氯化銨溶液中,水的電離程度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電離能序號 | I1 | I2 | I3 | I4 |
電離能(kJ/mol) | 740 | 1500 | 7700 | 10500 |
A. | s區(qū) | B. | p區(qū) | C. | d區(qū) | D. | ds區(qū)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